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擇期開腹結直腸癌術后切口感染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6年第二期
摘要:
目的研究接受擇期開放性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和相關影響因素。方法選取148例擇期開腹結直腸癌手術病例,收集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48例患者發生切口感染23例,切口感染率為15.5%;體質指數(BMI)>25kg/m2、術中血壓下降和TNMⅢ和Ⅳ期與切口感染的發生具有明顯的相關性(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高BMI、TNMⅢ期、Ⅳ期和術中低血壓是切口感染發生率增加的相關因素,降低體質量和維持術中血壓正常有助于減少切口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
切口感染;結直腸癌;擇期開腹手術
結直腸癌治療的主要措施是手術切除。結直腸手術是污染手術,術后切口感染臨床常見,既延長了患者住院時間又增加醫療費用,也有可能影響患者遠期預后。因此,如何有效降低結直腸癌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是我們在臨床中應予重視的問題。我們選取148例擇期開腹結直腸癌手術病例進行了一項回顧性分析,分析結直腸癌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為降低和干預結直腸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提供了依據,現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選取我院于2005年6月—2014年6月治療的148例擇期開腹結直腸癌手術病例;其中發生切口感染23例,術后切口感染的診斷依照衛生部2001年1月的《醫院感染診斷(試行)標準》,從電子病歷、手術記錄和麻醉記錄來收集臨床各種數據,收集患者的特征性數據包括術前影響因素:年齡、性別、體質指數(BMI)、伴發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術前白蛋白水平;圍手術期影響因素:手術持續時間、術中低血壓(收縮壓<90mmHg持續時間超過5min),手術部位(結腸、直腸)以及TNM分期、感染部位及切口病原菌分布。
1.2病例選擇及排除標準本研究病例入選標準:①擇期開腹手術;②術中行一期腸吻合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腸梗阻;②急診手術病例;③行結腸造瘺術病例;④行Miles和Hartmann手術的病例;⑤術前有明確感染的病例。
1.3統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SAS8.1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連續性變量采用x±s表示,分類資料采用率和百分比表示,術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資料入選病例148例,感染患者23例,感染率15.5%。術前基線資料:患者男82例(55.4%),女66例(44.6%);年齡35~78歲,平均(62.7±4.5)歲;BMI18.4~35.0kg/m2,≤25.0kg/m2115例(77.7%),>25.0kg/m233例(22.3%);伴糖尿病22例(14.9%);高血壓病43例(29.0%);低蛋白血癥25例(16.9%);術前貧血14例(9.4%)。影響術后切口感染的單因素分析結果:患者年齡、性別、術前低蛋白血癥、術前貧血及伴發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與手術切口感染無明顯相關性(P>0.05);而BMI>25.0kg/m2與切口感染的發生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圍手術期影響因素切口長度≤20cm42例(28.4%),>20cm106例(71.6%);手術時間≤2h56例(37.8%),>2h92例(62.2%);術中血壓收縮壓<90mmHg21例(14.2%);手術部位直腸55例(37.2%),結腸93例(62.8%);TNM分期Ⅰ和Ⅱ63例(42.6%),Ⅲ和Ⅳ85例(57.4%)。圍手術期影響術后切口感染的單因素分析結果:切口長度、手術時間和手術部位與手術切口感染無明顯相關性(P>0.05);而術中血壓下降和TNMⅢ和Ⅳ期與切口感染的發生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切口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148例入選病例中出現切口感染23例(15.5%),腹部切口感染15例(10.1%),會陰部切口感染8例(5.4%)。23株細菌培養顯示病原菌以革蘭陰性菌為主,15株(65.2%),主要為大腸埃希菌6株(26.1%),銅綠假單胞菌4株(17.4%),肺炎克雷伯菌3株(13.0%),其他革蘭陰性菌2株(8.7%);革蘭陽性菌感染8株(34.8%),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金葡菌)5株(21.7%),糞腸球菌3株(13.0%)。
3討論
據報道結直腸癌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為5%~26%[1-2]。這種差別主要是由于術后切口感染界定不同和不同人員參與感染的評估不一致所致,本研究通過選擇擇期開腹手術來回顧性評估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以減少這些潛在的變異來源對分析結果的影響;通過分析,本研究的結直腸癌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是15.5%;患者年齡、性別、低蛋白血癥、術前貧血及伴發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與手術切口感染無明顯相關性(P>0.05);在術前影響因素中,BMI>25kg/m2是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3],本研究中BMI>25kg/m2與切口感染的發生具有明顯的相關性(P<0.05),也證實了這一點,這可能與脂肪組織肥厚和血液供應不良具有一定的關聯,此外術中電刀電凝脂肪損傷血管及脂肪液化也可能是高BMI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增加的原因之一。圍手術期的影響因素中,切口長度、手術時間和手術部位與手術切口感染無明顯相關性(P>0.05);病歷中關于手術切口縫合材料(絲線、可吸收線、皮釘)記載不詳,對切口感染的影響無法進行統計分析;但TNMⅢ期、Ⅳ期和術中血壓收縮壓下降與術后切口感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P<0.05);TNMⅢ期、Ⅳ期和術后切口感染的相關性可能與淋巴結清掃的程度有關,然而,最近的相關研究并沒有發現結直腸癌分期可作為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1]。術中低血壓是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也有報道術中低血壓是一個獨立危險因素[4-5],認為與傷口組織灌注不足與術中低血壓具有相關性,考慮是由于術中血壓下降,導致切口組織缺血、壞死,局部抗感染能力下降,從而引發切口感染。這些數據顯示,維持術中正常血壓對于減少切口感染的發生至關重要。本研究切口細菌培養顯示病原菌以革蘭陰性菌為主,主要是大腸埃希菌,其次是銅綠假單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蘭陽性菌感染主要是金葡菌和糞腸球菌。治療上主要采取清創、加強引流和換藥,根據藥敏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經過上述處理,感染切口均全部愈合。
作者:周曉華 崔海寧 單位: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