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無骨折脫位型頸脊髓損的彌散張量成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雜志》2015年第八期
無骨折脫位型頸脊髓損傷(cervicalspinalcordin-jurywithoutradiographicabnormality,CSCIWORA)為不伴有頸椎骨折脫位、無放射影像學異常,臨床上卻有神經系統受損表現的頸脊髓損傷,是在由頸椎管狹窄、間盤退變及韌帶骨化等導致椎管儲備空間變小或消失的基礎上,由外力造成[2]。常規MRI是診斷脊髓損傷的主要影像學手段,但其對頸髓輕度變性和微結構改變敏感性低,難以定量評價頸髓微結構的改變,對脊髓損傷的病變范圍、程度及預后判斷存在一定局限性。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是在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基礎上發展而來,是目前唯一活體顯示白質纖維束病變的方法,已廣泛應用于大腦疾病的診斷和術后評估。由于血管搏動、呼吸運動、腦脊液搏動及椎管周圍解剖結構等的偽影影響,限制了DTI在脊髓的應用。近年來,隨著掃描技術的進步,DTI在脊髓中的應用逐漸成熟。本文應用GE1.5T磁共振儀對CSCIWORA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行常規MRI及DTI掃描,分析各向異性分數(fractionalanisotropy,FA)和表觀彌散系數(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的差異,為臨床評估CSCIWORA提供客觀量化指標。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3年7月~2014年9月于本院行頸椎常規MRI檢查臨床確診為CSCIWORA患者15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齡25~79歲,平均54歲;均在受傷后72h內行常規MRI及DTI檢查。選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齡24~62歲,平均47.8歲。所有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既往均無神經系統疾病,均事先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
1.2常規MRI及DTI掃描采用GE公司SignaExcite超導型1.5T磁共振儀,應用8通道脊柱線圈。首先使用FR-FSE序列完成T2WI矢狀面和橫斷面掃描,FSE序列完成T1WI矢狀位掃描,參數如下。矢狀面T2WI:TR3000ms,TE99ms,矩陣320×224,NEX=2。矢狀面T1WI:TR410ms,TE9.9ms,矩陣320×192,NEX=3。橫斷面T2WI:TR3500ms,TE117ms,層厚4mm,層間距0.5mm,矩陣288×192,NEX=3。DTI掃描與常規掃描定位相同,采取單次激發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single-shotspinechoecho-planarimage,SS-SE-EPI)技術:彌散敏感梯度取15個方向,TR6000ms,TE85ms,層厚6mm,層間距0mm,FOV240×240mm,采集矩陣128×128;共掃21層。彌散加權系數(b)分別取0和500s/mm2,掃描結束后,每一層面共獲取16幅圖像,第l幅為b=0s/mm2時的圖像,其余15幅為b=500s/mm2時不同梯度方向的圖像。
1.3圖像后處理全部數據存儲在GE公司提供的SUN圖形工作站內,采用Functool軟件進行后處理。以T2WI矢狀面作為參考,對照組選擇C2-7椎間盤對應層面頸髓白質區域放置感興趣區(regionsofinterest,ROI),盡量避開灰質、中央管及腦脊液,測量其FA和ADC;患者組ROI放置于T2WI高信號最明顯層面進行FA和ADC測量。兩組分別行頸髓纖維束示蹤成像(fibertracking,FT)。
1.4統計學分析用SPSS17.0統計軟件行統計學分析。所有數值均以(xˉ±s)表示。對照組頸髓不同椎間盤層面ADC、FA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比較;兩組間ADC和FA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顯著性水平α=0.05。
2結果
對照組常規MRI及DTI掃描均獲得清晰顯示頸髓圖像,無明顯圖像扭曲。頸髓FA圖脊髓為均勻紅色,腦積液呈藍綠色;ADC圖顯示脊髓為藍綠色,腦脊液呈紅色信號。對照組頸髓各節段FA、ADC均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白質FT顯示纖維束走行連續,粗細均勻,未見明顯異常走行纖維。患者組FA圖及ADC圖信號明顯改變,白質纖維束明顯受壓凹陷、扭曲。與對照組相比,患者組FA減小(P<0.05);ADC值略增加,但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
CSCIWORA發病率約為5%,多見于50歲以上的老年人,一般是在頸椎退行性變基礎上遭受外力而造成,其診斷有賴于常規MRI掃描。但常規MRI對病變的發現、病變范圍的顯示及預后評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低估損傷程度,對于脊髓白質纖維束的損傷無法監測。DTI是目前唯一無創監測白質纖維束病變的磁共振技術,由Basser等在1994年首次提出。它利用組織中水分子擴散運動存在各向異性的原理,從多方向對其進行量化,進而反映白質纖維束細微結構改變[7]。由于頸髓體積小,易受周圍組織,如腦脊液、椎體等組織偽影影響,以及呼吸及血管搏動等運動的部分容積效應影響,成像質量下降。因此,掃描序列及b值的合理選擇是準確獲取DTI數據和理想圖像的重要條件。SS-SE-EPI掃描速度快,時間分辨率高,可以進行多層面大容積掃描,獲得質量較高的圖像。
DTI圖像質量還有賴于b值的選擇。b值越小,解剖結構顯示越清晰;但b值過小時,腦脊液搏動及呼吸運動偽影影響較大;b值越高,信號衰減越大,信噪比越差,得到的圖像信息就越少;b值過大時,擴散所占比例增大,無法有效抑制T2穿透效應,導致圖像質量下降,無法有效顯示病變。高b值可提高ADC測量的準確性,對FA影響不大。本研究選擇SS-SE-EPI序列,b值為0s/mm2和500s/mm2,獲取的圖像質量較為滿意。本研究結果顯示,健康人頸髓不同椎間盤層面FA、ADC有顯著性差異,其中C2-3椎間盤水平FA最高,與以往研究結果相同,考慮與頸髓的解剖有關,反映C2-3水平脊髓內白質含量相對較多,白質纖維束排列的高度一致性。健康人頸髓平均ADC為(1.371±0.280)×10-3mm2/s,FA為(0.604±0.096),與以往研究結果接近。也有研究認為正常脊髓不同節段DTI參數值無顯著性差異,考慮與機器型號、參數設置、測量方法等因素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本研究顯示,CSCIWORA患者T2WI高信號區FA較健康人明顯降低,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其原因為急性外傷導致脊髓神經細胞水腫及神經纖維束撕裂、脫髓鞘等病理改變,從而引起沿神經纖維方向擴散的水分子運動紊亂;脊髓局部受損區水分子運動增強、各向異性程度減低,與脊髓白質纖維束髓鞘的完整性有關。
本研究顯示,CSCIWORA患者T2WI高信號區域ADC值略升高,其原因可能為在頸椎退變基礎上遭受外力,頸髓損傷以細胞水腫滲出為主,導致病變區域水分子同向彌散增強,繼而造成脊髓神經細胞通透性增加所致。ADC越大,說明水分子的擴散能力越強,水分子各向異性成分占整個彌散張量的比例(FA)越小。本研究FT顯示,對照組纖維束走行連續,粗細均勻;患者組頸髓白質纖維束受壓凹陷、扭曲,從三維角度更加直觀顯示白質纖維束病變,為臨床評估CSCIWORA提供更加客觀的影像學方法。本研究尚有許多不足:樣本量相對較少,缺乏多中心對照研究;核磁設備掃描及數據處理缺乏統一的DTI參數及標準;缺乏干預治療及長期隨訪DTI參數變化結果,有待進一步研究完善。總之,DTI能發現神經纖維損害,其特征性參數值可對脊髓損傷的程度評估、治療方案的制定和預后判斷提供客觀依據,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作者:趙鵬 陳學明 劉亞東 彭如臣 張殿平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