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康復理念在肛腸科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要]中醫康復學的五個基本觀點為整體康復觀、辨證康復觀、功能康復觀、綜合康復觀、預防康復觀,運用中醫康復理念指導肛腸科疾病的康復,能顯著提高康復效果。
[[關鍵詞]肛腸疾病;中醫康復理念;整體康復觀;辨證康復觀;功能康復觀;綜合康復觀;預防康復觀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學模式正由“治療醫學”向“健康醫學”逐漸轉變,中醫康復學開始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中醫康復學是指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研究康復醫學的基礎理論、醫療方法及其應用的一門學科。具體地說,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運用中醫心理、中藥、針灸、推拿、傳統體育、氣功、飲食、自然、傳統物理、娛樂等多種方法,針對病殘、傷殘諸癥和老年、慢性病證等的病理特點,進行辨證康復的綜合應用學科[1]。中醫康復學具有5個基本觀點,即:①整體康復觀,是指通過指導或幫助康復對象順應自然,適應社會,整體調治,使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協調統一、形體與精神協調統一的思想。如依據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相應地調理臟腑、調暢氣血、調攝精神,保持和恢復人體臟腑功能,使陰平陽秘、氣血流暢,從而達到康復目的。②辨證康復觀,辨證是決定康復的前提和依據,康復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康復原則和方法,病同證異則康復亦異,病異證同則康復亦同,以及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指導康復醫療是辨證康復觀的主要內容。③功能康復觀,是根據中醫學的整體觀和恒動觀,重視神形合一,注重運動形體,促進氣血流通,以恢復患者臟腑組織功能和生活、工作能力的思想。其通過訓練“神”對“形”的支配,如導引、氣功等方法,達到“形與神俱”;強調主動運動訓練的重要性,與現代康復學的運動再學習的指導思想完全一致。④綜合康復觀,是根據疾病的規律、患者的證候、各種康復療法的特點綜合分析,篩選一組最佳的綜合康復治療療法,以辨證論治為基礎,分期或分階段進行康復;是中醫康復學獨具特色而歷經實踐檢驗的重要康復觀點之一,也是“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理念的具體體現。⑤預防康復觀,是以中醫學“治未病”的思想為基礎,強調康復應貫穿于疾病的全過程,即疾病發生之前的“未病先防”、疾病進展過程中的“既病防變”和疾病初愈階段的“瘥后防復”,通過對疾病全程的康復干預和治療,預防殘疾的發生,減少殘疾的復發。以上5個基本觀點是中醫康復學的理論核心,對臨床康復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筆者從事肛腸疾病的研究20余年,在該領域的中醫臨床康復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現介紹如下。
1術后并發癥
1.1疼痛
其是肛腸病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由于肛周血管和神經非常豐富,感覺敏銳,受到手術創傷刺激引起肛門括約肌痙攣及炎癥均可引起劇烈疼痛。中醫學認為肛腸病術后疼痛是由手術損傷絡脈、筋脈導致病變部位氣血凝滯,影響經氣運行,“不通則痛”。針灸治療疼痛是通過“調氣”和“治神”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活血、消腫止痛的效果;常用穴位有長強、次髎、承山、束骨、二白、大腸俞等;可以采用針刺、溫針灸、穴位埋線等方法。另外,耳穴埋豆(神門、交感、內分泌、肛門等)及外用中藥熏洗坐浴、本院自制的消炎止痛栓、全痔膏也可配合使用。
1.2尿潴留
其大多受麻醉、手術刺激、術后疼痛、心理因素等影響,屬于中醫“癃閉”范疇,系術后脈絡受損,氣機逆亂、氣滯血瘀,從而導致膀胱氣化不利,小便不暢甚或不能解出。導尿法雖然療效確切,但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及其它并發癥。傳統針灸療法顯現了獨特的優勢,體針可取中極、膀胱俞、關元、三陰交、陽陵泉透陰陵泉;耳穴可取膀胱、三焦、尿道等,還可以隔姜灸中極、關元[2]。
2術后換藥
對創面不同情況要辨證分期論治,如陸金根[3]提出痔瘺手術的傷口修復可分三個階段:炎性膿腐期、纖維增殖期、上皮覆蓋期。據此,痔瘺術后換藥可分三期進行:早期(炎性膿腐期)以炎性滲出為主,換藥原則為提膿祛腐引流,如八二丹、九一丹等,我院則使用自制的中藥玉紅紗條。中期(纖維增殖期)創面分泌物少,以肉芽組織增生為主,換藥原則為促進生肌長肉,可外用生肌散。后期(上皮覆蓋期)創腔已被肉芽組織填平,創緣上皮細胞向創面中心靠攏,最終覆蓋創面,使創口愈合;處理原則為促進生肌斂皮,要減少創面刺激,保護上皮生長,并防止肉芽過長;施行間斷換藥為宜,創面可用油紗覆蓋,并用白玉膏促進上皮爬生。
3肛腸病術后調養
3.1大腸癌術后
中藥在改善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放化療術后不良反應方面有獨特優勢,是現代醫學所不具備的。術后初期以健脾利濕、和胃降逆為主,用藥以太子參、炒白術、茯苓、姜竹茹、谷芽、姜半夏等為主,酌加旋復花、代赭石;中后期逐漸加用黃芪、淮山藥、當歸、雞血藤等益氣養血扶正力量;如伴有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凍、(膿)血為氣機不暢挾濕熱瘀毒之象,則于方中佐加木香、檳榔片、白頭翁、馬齒莧等以祛邪,加莪術、仙鶴草、三七等以活血化瘀、通絡散結,由此收到“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之效。
3.2痔瘺手術后
根據患者病情、體質的不同,辨證后予以口服中藥。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筆者曾在一段時期內陸續接診了不少肛周膿腫術后的腹瀉患者,細究其因,均為經臨床辨證為“熱毒熾盛”型肛癰(相當于肛周膿腫成膿期)而接受手術治療,并在術后口服了相應的清熱敗毒透膿中藥。殊不知此類苦寒藥物容易傷脾敗胃,而手術已經耗傷正氣,何況膿腫患者中不乏脾胃虛弱之人,如此一來戧伐脾氣致脾虛濕勝,清濁不分而腹瀉。經投以健脾益氣、利濕止瀉之中藥而病情得以向愈。這些實例說明了肛腸康復不僅要考慮患者所患疾病的階段性(辨證觀),同時要結合患者的全身狀況(整體觀),而不能僅僅局限于肛腸局部病變。
4預防復發推薦
一種簡單易行的保健操:身體放松自然站立,緩慢抬起一只腳,隨即雙手十指相扣置于小腿上部,使雙手勞宮穴分別對準腓骨側的足三里穴和脛骨側的腎關穴,舌頭輕抵上顎,同時調整呼吸,吸氣時提肛作忍便狀,呼氣時放松肛門,依體力不同可一側做1~3min,再換另一側重復上述動作,每日1~2次。此操不僅鍛煉肛門括約肌功能,還可以健脾益腎,補益先、后天之本。體質較好者,可以模仿熊行動作:身體前屈,雙手觸地,模仿熊爬行狀,緩步向前,注意雙膝、雙肘盡量保持伸直微屈曲狀態,每次進行5~10m,重復5~10次,此舉有利于肛周靜脈回流,增強肛門括約肌功能和腰腹肌力量,有效防治肛腸疾病。
5小結
中醫康復學的特色在于整體康復與辨證康復結合、形體康復與精神康復結合、預防康復與臨床康復結合、內治康復與外治康復結合,其適用范圍廣泛,運用于肛腸病的康復實踐中具有療效確切、無明顯毒副作用、費用低廉等優勢,值得進一步推廣和深化。
參考文獻
[1]胡幼平.中醫康復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彭惠婷.針灸治療腫瘤術后尿潴留的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1999,(2):23.
[3]田振國,韓寶.中國肛腸病研究心得集[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1:19-20.
作者:劉煥予 單位:吉林市中西醫結合肛腸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