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超重兒童體適能體力活動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學校衛生雜志》2015年第十二期
【摘要】
目的比較超重與正常體重兒童體適能、體力活動的差異及其父母與子女體力活動水平之間的關系,為制定針對肥胖兒童的干預方案提供參考。方法選取揚州市某小學119名8歲兒童及其父母為研究對象。采集身高、體重、體質量指數(BMI)數據,使用體力活動問卷測量兒童及其父母的體力活動水平,采用中國體質健康指標中8個運動測試全面評定兒童體適能水平。結果超重男童體力活動水平(2.90±0.65)與正常體重兒童(2.41±0.7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89,P<0.05)。母親與其子女的體力活動水平呈正相關(β男=0.32,β女=0.35,P值均<0.05)。結論超重兒童體適能、體力活動水平低于正常體重兒童,母親體力活動水平與子女體力活動水平關系密切。
【關鍵詞】
超重;兒童;身體素質;父親;母親;因素分析,統計學
近年來,兒童肥胖發生率逐年攀升,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地區呈現出流行趨勢[1-2]。與正常體重兒童相比,肥胖兒童體適能(包括心肺耐力、肌肉耐力、下肢爆發力或速度與靈活能力)更差,體適能在預防青少年兒童肥胖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3]。研究發現,體力活動、肥胖與體適能密切關聯,兒童肥胖與體力活動水平呈負相關[4-5]。另外,家庭環境也是影響兒童肥胖的重要因素,父母的肥胖會增加其子女發生肥胖的風險,尤其是未滿10歲的兒童[6-7]。基于上述相關研究,本文在探討超重兒童與正常體重兒童體力活動水平、體適能之間差異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父母與子女體力活動水平之間的關系,以揭示父母和兒童體力活動水平在肥胖兒童發展中的作用,為制定針對肥胖兒童的干預方案提供基礎。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2014年9—10月在揚州市某小學招募并篩選符合研究要求的研究對象,共篩選超重肥胖兒童54名,均為8歲(男生30名,女生24名),BMI≥18.8kg/m2[8],超重兒童母親51名,父親34名;正常體重兒童65名,均為8歲(男生36名,女生29名),14.40kg/m2≤BMI≤18.79kg/m2[8],正常體重兒童母親52名,父親49名。所有參與研究的兒童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于2014年10—11月正式開始調查。
1.2數據采集
1.2.1體質量指數(BMI)BMI體重(kg)/身高2(m2)。超重兒童、正常兒童及其父母的身高、體重都由該校具有從業資質的醫護人員使用標準化儀器測量。體重是指在輕裝條件下的體重,精確到0.1kg;身高是指被試赤腳時的身高,精確到0.1cm。
1.2.2體力活動
1.2.2.1兒童體力活動采用適齡兒童體力活動問卷(PAQ-C)[9]測量兒童體力活動水平,該問卷由9個項目組成,每個項目均采用5級評分,分數越高表明體力活動水平越高。取項目1~9項的分數并計算平均分作為兒童的體力活動水平。本研究中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
1.2.2.2父母體力活動采用成人體力活動問卷[9],該問卷共包括7個項目,每個項目均采用5級評分,取1~7項的分數并計算平均分作為兒童父母體力活動水平高低的評價指標,分數越高表明活動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8。
1.2.3體適能本研究根據中國體質健康指標,結合測試學校及被試的實際情況,最終確定了兒童健康體適能測試指標,主要涉及平衡、靈活性、速度、耐力、力量以及有氧代謝能力等相關的體適能8個測試項目,其中兒童的有氧代謝能力用6min步行測試進行評估[10]。體適能測試由1名經驗豐富的運動生理學專業教師和經過精心培訓的運動人體科學專業10名碩士研究生組成的團隊來完成。平衡能力:評價被試單腳站立的平衡能力。被試光腳站在一根直徑20cm固定于地面的圓木上,盡量長時間的保持身體平衡,1名測試者站在被試旁邊做好保護措施。最后,以被試60s之內失去平衡的次數評價被試單腳站立的平衡能力。上肢協調能力:評價被試上肢運動速度與協調能力。要求被試將利手放在磁盤中間以最快的速度來回移動,被試必須每次觸及兩端的圓盤,共完成25個來回,允許做2次,選擇其中1次最短時間作為其任務表現能力。坐位體前屈:評價大腿上部以及背部下側的靈活性。受試者兩腿伸直,兩腳平蹬測試縱板坐在平地上,兩腳分開10~15cm,上體前屈,兩臂伸直向前,用兩手中指尖逐漸向前推動游標,直到不能前推為止。
測試計的腳蹬縱板內沿平面為0點,向內為負值,向前為正值。記錄以cm為單位,保留1位小數。測試2次,取最好成績。立定跳遠:主要考察被試的下肢爆發力。被試兩腳左右開立,與肩同寬,兩臂前后擺動,前擺時,兩腿伸直,后擺時,屈膝降低重心,上體稍前傾,手盡量往后擺,然后兩腳快速用力蹬地,同時兩臂稍曲由后往前上方擺動,向前上方跳起騰空,要求兩腳同時著地并且不能往后倒。以兩次測試中最遠的一次距離(cm)來衡量被試的下肢爆發力。仰臥起坐:評價被試腹肌及臀屈肌的耐力。被試身體平躺仰臥于墊上,雙肩胛骨著墊平躺,兩腿屈膝,腹部與大腿呈90°,大腿與小腿呈90°,兩手指交叉貼于腦后,臀部不能離墊面,可有同伴壓住腳面。用收腹屈背,雙臂屈肘前擺內收,低頭、含胸的力量起坐,動作協調一致,雙肘觸及兩膝,然后后仰還原成預備姿勢。30s之內完成的次數作為被試任務表現能力。曲臂垂懸:主要反映被試上身力量及耐力。被試自己或在測試者的幫助下使其下巴高于單杠水平橫桿。然后,被試盡力保持該姿勢直至下巴低于水平橫桿為止,以其保持該姿勢的時間長短作為被試該項任務的表現能力。10m×5往返跑:該測試主要評價被試速度和敏捷性素質。被試站在相隔5m兩個圓錐體的一端。聽到計時員發出口令后,快速地向另一端跑去并迅速返回起點,連續重復5個來回(50m),以所花的時間作為該任務表現能力。6min步行:評價被試最大有氧運動能力。采用分組測試的方法,要求被試在400m田徑場上以快速度連續走動(不允許跑),以6min之內所走距離來衡量其任務表現能力。
1.3統計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對連續變量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于二分類變量,采用χ2檢驗方法來檢驗兩者之間的差異。采用向前進入線性回歸法擬合兒童體力活動與其母親體力活動、BMI以及兒童體重狀態之間的關系模型,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超重與正常體重兒童人口統計學特征比較表1顯示,超重兒童與正常體重兒童除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36,P=0.620)外,在體重、身高及BMI兩組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15.55,9.84,19.33,P值均<0.05)。
2.2超重與正常體重兒童體適能、體力活動水平比較結果顯示,男童立定跳遠水平和10m×5往返跑能力優于女童(P值均<0.05)。正常體重男童平衡能力、立定跳遠、仰臥起坐、曲臂垂懸、10m×5往返跑以及6min步行等體適能優于超重男童(P值均<0.05)。在平衡能力、立定跳遠、仰臥起坐、曲臂垂懸以及10m×5往返跑等體適能上,正常體重女童也優于超重女童(P值均<0.05)。在上肢協調能力和坐位體前屈上,超重兒童與正常體重兒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超重男童體力活動水平低于正常體重男童(P=0.004),但是超重與正常體重女童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741)。正常體重男童體力活動水平略高于正常體重女童,但兩者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7);不同性別超重兒童體力活動水平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547)。
2.3兒童體力活動影響因素回歸分析以父母體力活動水平、父母BMI及兒童體重狀況為預測變量,以兒童體力活動水平為效標變量,對男女童分別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發現,母親體力活動水平、BMI以及男童體重狀況與男童體力活動密切相關,3個變量能夠解釋男童體力活動水平總變異的26.1%,其中母親體力活動水平能夠解釋男童體力活動水平總變異的10.2%。母親體力活動水平能有效預測女童的體力活動量,能夠解釋總變異的12.4%。此外,超重兒童母親體力活動水平能預測超重兒童體力活動水平,能夠解釋總變異的10%(β=0.314,P=0.025)。見表3。
3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超重兒童平衡能力,下肢爆發力、肌肉耐力,上肢力量與耐力,速度與敏捷性等體適能較差;超重男童的有氧運動能力較差。研究結果同時也顯示,母親體力活動水平與子女體力活動水平相關,父母超重與其子女超重呈正相關。因此,通過增加兒童體力活動水平來提高兒童體適能,就需要依據父母及其子女(兒童)的能力和需求,研制切實有效的促進其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干預方案。與正常體重兒童相比,超重兒童體適能較差,原因可能在于:超重兒童在移動自己身體時,脂肪組織過多使其處于不利條件,或是其缺乏進行最大努力嘗試的動機[11]。另有研究發現,正常體重兒童與超重兒童的體力活動存在差異[12],臨床診斷超重男童比同年齡正常體重兒童體力活動水平低。然而,這種差異并未在女童中發現。超重女童傾向于高估他們的體力活動水平,女童體力活動水平低于男童[13]。然而,本研究未發現男女童體力活動水平之間存在差異,與其他研究結論一致[14]。本研究發現,兒童體力活動水平與其母親體力活動水平呈相關性,與前人研究結果存在差異[15]。本研究也支持了前人有關父母與其子女體重狀態具有較強關聯性的結論,即父母超重,其子女也超重。這種關聯模式很容易被人們接收,因為除了基因相似之外,家庭成員行為也具有相似性,這些行為包括脂肪攝入量、食物偏好以及體力活動方式等[5,16]。
4參考文獻
[1]BRANCAF,NIKOGOSIANH,LOBSTEINT.ThechallengeofobesityintheWHOeuropeanregionandthestrategiesforresponse:Summary[J].MedSciSportExer,2007,40(3):588-589.
[2]譚琪,徐勇.中國兒童青少年1985—2010年肥胖發展趨勢及預測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5):570-572.
[3]MUNDERMANNA,H02LLINGH.Age-andsex-dependentdisparityinphysicalfitnessbetweenobeseandnormalweightchildrenandado-lescents[J].JSportMedPhysFit,2013,53(1):48-55.
[4]TELAMAR.Trackingofphysicalactivityfromchildhoodtoadult-hood:Areview[J].ObesFacts,2009,2(3):187-195.
[5]單浩洋,呂雪,謝莎麗.中國兒童青少年肥胖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學校衛生,2015,36(3):476-478.
[6]MANIOSY,COSTARELLIV,KOLOTOUROUM,etal.PrevalenceofobesityinpreschoolGreekchildren,inrelationtoparentalcharacteris-ticsandregionofresidence[J].BMCPubHealth,2007,7(17):3358-3368.
[7]孫瑩,劉陽,蘇普玉,等.小學生童年期不良經歷與超重肥胖的關聯[J].中國學校衛生,2015,36(2):255-257.
[8]EBRAHIMGJ.WHOchildgrowthstandards:Growthvelocitybasedonweight,lengthandheadcircumference:Methodsanddevelopment[J].JTropPediatrics,2010,56(2):136-136(1).
[9]JANZKF,LUTUCHYEM,WENTHEP,etal.Measuringactivityinchildrenandadolescentsusingself-report:PAQ-CandPAQ-A[J].MedSciSportsExer,2008,40(4):767-772.
作者:趙峰 單位:揚州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