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護理對尿潴留的效果觀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肛腸病患者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1~78歲,平均年齡41.5歲。患者多數為肛癰、混合痔、肛瘺等肛腸疾病,麻醉方式骶管麻醉。二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麻醉、手術方式、疾病種類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手術前,對患者采取耳穴壓豆。方法:用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取主穴肛門、直腸、大腸、膀胱;配穴:皮質下、三焦、內分泌。耳廓常規消毒,用xs-100A型耳穴探測儀尋找敏感點,然后將粘有王不留行籽的0.5cm×0.5cm膠布貼在選定的耳穴上,操作者一拇指和食指置于耳廓的正面和背面進行對壓,手法由輕到重,至患者出現酸麻脹疼或循經絡放射傳導為“得氣”,每次每穴按壓時間約30s,5~6次/d。術后1h內將中藥硬膏貼在神闕、關元、氣海穴位,再用艾條灸之。讓患者取平臥位,艾條一分為二,將點燃的艾條置于灸盒內左右各一,蓋上蓋子,稍有縫隙以利空氣進入,然后將灸盒置于鋪有一層紗布的中下腹部(神闕、關元、氣海穴),時間30min。
1.3判斷標準觀察二組患者自行排尿及尿潴留的發生率。不需要采取誘導措施而自行排尿者為自行排尿;若小便在術后6~8h內不能自行排出或雖排出,但膀胱內尿量>600mL,膀胱處于充盈狀態,即診斷為術后尿潴留。經采取中醫護理技術措施仍不能自行排尿需導尿者為導尿。
2結果
實驗組的自行排尿人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尿潴留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1。
3討論
3.1肛門直腸手術后尿潴留的原因:①骶管麻醉骶神經而引起排尿困難。②術后肛門區的疼痛導致盆隔部的尿道外括約肌和膀胱頸部肌肉痙攣。同時,肛門前面的外括約肌淺層和會陰中心體,尿道括約肌。球海綿體相連,因肛門疼痛而痙攣,引起尿道括約肌收縮,導致尿潴留。③術后肛管內敷料填塞過多,過緊,壓迫尿道,或填塞敷料的刺激,引起尿潴留。④患者列腺肥大和其他泌尿系疾病引起的尿潴留。⑤患者精神緊張,手術切口疼痛,不習慣床上小便等。
3.2耳穴壓豆法干預的機制:耳穴是耳廓與機體臟腑、經絡、組織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溝通的部位。根據中醫經絡學說的原理,取耳穴膀胱、腎、三焦等,具有調節五臟六腑和通利水道扶正的作用。再通過穴位刺激及艾灸的溫通,調節機體功能,通過神經反射擴張尿道平滑肌,抑制細纖維痛覺傳導,有解痙鎮痛之功,通過神經體液因素,調節免疫功能,改善循環,促進毛細血管對滲出物質吸收和組織的修復。調節大腦皮層和皮層下中樞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治療神經性尿潴留。此外,耳穴壓豆可有效提高尿潴留患者膀胱內壓力,使膀胱收縮,進而排尿。
3.3艾灸治療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抗炎機能,常會收到全身和局部良好反應。神闕穴,是任脈上的一重要穴位。在所有的穴位中,神闕穴是結構最特殊,定位最準確的腧穴。神闕穴即臍的解剖結構表明,熱量、藥物易經臍進入體內,藥物分子較易透過皮膚的角質層進入細胞間質,迅速入血。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是腹壁最后閉合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較差,且臍下無脂肪組織,皮膚筋膜和腹壁直接相連,故滲透性強。中醫認為術后損傷絡脈致氣機逆亂,膀胱氣化無權發為癃閉,治宜溫通經脈,疏利三焦,利尿通淋,遂選取腹部要穴關元、氣海、神闕等,給予艾灸治療,中藥硬膏熱貼治療,可預防術后尿潴留的發生。
尿潴留是肛腸手術的常見并發癥,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盡管在肛腸手術后,采取了相應的護理措施,如聽流水聲、會陰沖洗、按摩等,能取得一定的療效,但仍然有一部分患者無法順利排尿,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痛苦。留置導尿管能幫助患者有效排尿,但是給患者帶來較大的不便和痛苦,且容易引發泌尿系統感染。中醫護理技術大多是非侵入性的,未發現有不良反應,且提高了護士對術后尿潴留的護理水平。臨床實踐證明,中醫護理技術對肛腸術后患者進行術后干預,效果不錯,能有效降低尿潴留的發生,減輕患者痛苦。
作者:孟雪燕單位:平頂山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