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析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情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分析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情況。方法:選取惠州市復員退伍軍人醫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97例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收治的800例非流浪精神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回顧性分析治療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入院時的精神病理癥狀評分、陰性癥狀評分、軀體生活自理量表評分、住院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人數占比84.07%,明顯低于對照組95.3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待分類的精神病性障礙和未特定的精神障礙患者診斷占比為89.85%,明顯高于對照組2.2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診斷占比為1.94%、2.99%,明顯低于對照組82.31%、7.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與非流浪住院精神病患者在陰性癥狀、精神病理癥狀、軀體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前者預后效果相對較差,在治療上需要加強針對性。
〔關鍵詞〕住院治療;流浪精神病;精神病理癥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穩步推進,國內人口流動性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各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引發的社會安全問題日益凸顯[1]。為了合理制定惠州市流浪精神病患者救治與管理政策,筆者現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及同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以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97例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收治的800例非流浪精神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男459例,女338例;年齡16~76歲,平均年齡(33.35±8.73)歲。對照組男465例,女335例;年齡17~78歲,平均(32.87±9.2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排除藥物過敏、嚴重心肺及腎臟功能障礙、妊娠及哺乳者。
1.2方法采用
回顧分析患者臨床資料,調查并統計患者性別、年齡、疾病診斷、伴發軀體疾病、出院時間等相關數據,出院時采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評分表(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scale,PANSS)[2]評價臨床療效,患者治療前后PANSS評分減分率>50%,可自行生活,判定為可出院。
1.3觀察指標
(1)采用PANSS評價兩組患者入院時的精神狀態,包括精神病理癥狀、陽性癥狀、陰性癥狀這三方面的PANSS具體評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嚴重,采用軀體生活自理量表評價患者入院時的軀體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兩組患者的入院平均年齡及住院時間[3]。(2)比較兩組患者出院情況。(3)分析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生活能力恢復正常,順利出院后的用藥分布情況。(4)比較兩組出院患者精神科診斷與伴發軀體疾病。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入院平均年齡、入院時精神狀態評分、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入院時精神病理癥狀評分、入院時陰性癥狀評分、入院時軀體生活自理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住院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平均年齡、入院時陽性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患者出院情況比較治療后,觀察組出院人數670例,占比84.07%;對照組出院人數763例,占比95.38%,出院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用藥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丙戊酸鈉、碳酸鋰用藥者數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利培酮、奧氮平、氯丙嗪等其他用藥數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兩組出院患者精神科診斷與伴發軀體疾病比較
結合出院患者疾病診斷結果可知,觀察組待分類的精神病性障礙和未特定的精神障礙患者診斷占比89.85%,明顯高于對照組2.2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診斷占比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精神發育遲滯、顱腦外傷所致精神障礙、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診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患者伴發軀體疾病者211例,占比31.49%(211/670);對照組出院患者伴發軀體疾病者238例,占比31.19%(238/763),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結合國外流行病學相關研究結果可知,四處流浪、無人照料的精神病患者長久以來一直是社區和市政精神衛生服務工作的重大難題之一[4]。為此分析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治療情況及個體性特征,對科學制定救治政策、改善預后效果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入院時精神病理癥狀評分、入院時陰性癥狀評分、入院時軀體生活自理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表明觀察組患者精神病理癥狀、陰性癥狀更加嚴重,個體軀體生活自理能力水平更高。觀察組出院人數占比84.07%,明顯低于對照組95.38%;由兩組患者用藥分布情況可知,觀察組患者丙戊酸鈉、碳酸鋰用藥者數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利培酮、奧氮平、氯丙嗪等其他用藥數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利培酮、奧氮平、氯丙嗪為出院患者用藥頻率最高的三種藥品,說明住院非流浪精神病患者和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整體用藥情況相當,其中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預后效果相對較弱。結合出院患者疾病診斷結果可知,觀察組待分類的精神病性障礙和未特定的精神障礙患者診斷占比89.85%,明顯高于對照組2.2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診斷占比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顯示兩組出院患者在精神病診斷類型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與既往報道一致[5]。初步分析,這與流浪精神病患者既往病史、病情不清,無法準確明確病因密切相關,而對于非流浪住院精神病患者而言,醫生可通過患者家屬、既往病史詳細了解患者病因,因此流浪精神病患者未特定的精神障礙患者診斷占比遠高于后者。為了進一步提高預后效果,醫護人員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應加強康復護理干預。據相關報道顯示,對住院精神病患者實施寓教于樂、豐富多彩的臨床干預,能夠有效提高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交能力和生活能力,培養患者專業技能,促使其更加順利地融入社會,改善預后復發情況[6]。綜上所述,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與非流浪住院精神病患者在陰性癥狀、精神病理癥狀、軀體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前者預后效果相對較差,在治療上需要加強針對性。
〔參考文獻〕
〔1〕于海,李啟斌,謝振國,等.桂林流浪精神病人疾病譜相關因素分析〔J〕.河北醫學,2016,22(2):335-337.
〔2〕王楚,伍業光,潘競志,等.流浪精神病患者傳染性疾病流行病學特征及行為方式〔J〕.中國公共衛生,2017,33(6):975-977.
〔3〕錢烈,趙志宏,李萍,等.流浪精神病人收治中的倫理困境分析與對策探討〔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6,29(5):894-897.
〔4〕袁蕊.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救治情況分析及體會〔J〕.現代醫藥衛生,2016,32(11):1761-1763.
〔5〕蕭素媚,楊策策,范關銀.不同性別流浪精神病患者特點分析及護理〔J〕.現代臨床護理,2016,15(8):19-23.
〔6〕莫揚華,李康權,盧偉宇,等.互助模式管理在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康復中的作用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3):17-19.
作者:鄭元欣 單位:惠州市復員退伍軍人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