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對腸易激綜合征研究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與常規西藥治療組﹙口服思密達和匹維溴銨,止瀉不止加洛哌丁胺﹚的療效進行比較,發現兩組治療均能改善大便性狀和腹痛、腹脹等癥狀,但針灸比常規西藥治療更有效,而且針灸對IBS的不同的證療效也不一樣,脾胃虛弱證效果最好。周恩華等研究發現平補平瀉法針刺雙側天樞穴可以減慢腹瀉型IBS患者的腸鳴音頻率和結腸蠕動頻率。單純艾灸療法多用來治療腹瀉型IBS,如辨證取穴施灸、神闕穴隔姜灸。眼針:王健采用體針與眼針結合的方法治療便秘型IBS,眼針是根據循經取穴,臟腑取穴的原則取肝區、大腸區、脾區;根據白睛上脈絡色澤,形狀的變化,根據觀眼取穴的原則,取相應的異常穴區;因其病位在下焦,根據三焦取穴原則,同時應取下焦區。王健在治療上亦多取肺區針刺,以“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清肅通利,大腸傳導得以通暢之故。
1推拿療法
王善楠采用推拿治療IBS的主穴:足三里、天樞、神闕、大橫、氣海、關元、上巨虛、下巨虛、脾俞、大腸俞。配穴:肝木乘土加太沖,脾胃虛弱加公孫,寒濕阻滯加命門。腹部手法主要以一指禪推法為主,輔以摩法、振法;四肢及腰背部以按揉法為主。與口服西沙必利組進行對照,結果顯示推拿治療IBS療效與西沙必利相當,推拿治療腹脹、腹痛療效顯著,優于西沙必利。王金貴等治療便秘型IBS,運用按腹、運腹、揉腹、推腹等獨特手法為技術核心的具有分層補瀉特色的腹部推拿法。該方法在傳統的點按相應腧穴的基礎上,運用按、運、揉等手法作用于胃腸體表投影的腹部區域,通過力的直接作用,以有效刺激腸腑,促進胃腸道蠕動,疏通腸胃升降之樞。運用此方法能夠有效改善便秘型IBS患者的臨床指征,療效明顯優于傳統推拿療法。韓冰根據“前后配穴法”的理論采用前后同治推拿法治療脾虛型IBS比單獨腹部推拿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還有研究報道,推拿結合其他療法,如中藥、腧穴熱敏化艾灸、穴位注射﹙黃芪注射液﹚等均比單純使用一種療法效果好。
2按摩療法
張國忠等運用按摩治療便秘型IBS,認為任脈上、下之氣血通暢,利于腹氣下降,應先將腹部及任脈各腧穴氣機調理通順后再行施治背部及督脈。按摩選擇腧穴以手足陽明經上的穴位為主,補瀉手法則以瀉法為主,并根據病情及患者的身體狀況靈活應用補、瀉、調、和等手法。李潔等根據中醫學子午流注理論,采用擇時選穴按摩:選擇每日6時按摩雙側合谷穴,每次15min,連續4周。要求取穴正確,手法由輕到重,以患者有酸、麻、脹、痛感為度。其他療法聯合按摩可以明顯提高臨床療效。覃澤珍采用“捏三提一法”的捏脊按摩手法結合穴位注射治療IBS,按摩方法為:沿著督脈的循行路線操作于脊背正中線,即從尾骨部至第7頸椎,3~5遍;然后用同樣的手法分別沿著脊背正中線兩側旁開的足太陽膀胱經操作,3~5遍。最后按揉雙側肝俞、脾俞、腎俞各8~10次。穴位注射療法:將20%的胎盤組織液4mL注入雙側的足三里穴,每側2mL。比西藥組﹙口服馬來酸曲美布丁片和雙歧三聯活菌膠囊﹚療效好。
3特殊療法
3.1耳穴貼壓
姚學英認為耳穴貼壓作用持久長效,與體針配合運用能夠提高臨床療效,耳穴貼壓選用大腸、胃、脾、肝、心、內分泌,以調理腸胃、疏肝理氣。
3.2穴位埋線法
董亮見在飲食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穴位埋線治療便秘型IBS,根據俞募配穴及合治內腑的原則選取大腸俞、天樞、上巨虛,左右交替取穴。研究發現穴位埋線可以改善便秘型IBS患者的軀體癥狀、飲食、睡眠癥狀,以及抑郁、焦慮癥狀,但對精神疾病效果欠佳。
3.3結腸水療法
黃重發等認為結腸水療法可改善腸道癥狀,重建腸道內環境,再結合艾灸治療,可以明顯提高療效,優于單用水療或艾灸,也優于藥物﹙曲美布汀﹚單純對癥治療。
3.4天灸
金國棟使用天灸療法治療腹瀉型IBS,天灸的藥物為甘遂、白芥子、炮附子、細辛、鮮生姜汁、少許麝香。取天樞、關元、中脘等腧穴。于每年初伏、中伏、末伏時貼敷,與口服黃連素片組進行對照,發現兩組主要癥狀均有明顯改善,且天灸組優于黃連素片組。曾友華等[24]采用伏灸法治療腹瀉型IBS,方法:針刺中樞、中院、關元、氣海、上巨虛,酌加太沖、陰陵泉、脾俞、胃俞、大腸俞、腎俞,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min。于針刺治療后,以中脘、氣海、關元、脾俞、胃俞、腎俞為主行灸法治療,本治療于頭伏開始,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在三伏各行1個療程,且療效優于西藥馬來酸曲美布汀組。
3.5臍療
臨床有隔藥臍療治愈脾虛泄瀉證IBS的報道,藥物由白術、山藥、丁香、五倍子等組成,混合超微粉碎成細末,作成直徑為8cm、高2cm的面餅,中間挖出直徑約2cm的圓洞。將面圈置于臍部,然后取上述藥末適量,將肚臍塞滿、塞實,用艾炷置于藥末上,點燃艾炷。待艾炷完全燃盡,更換艾炷。連續施灸6壯,約2h。施灸結束后用醫用膠布固封臍中藥末,1d后自行揭下,并用溫開水清洗臍部。每周2次,1個月為1個療程。
4小結
IBS是消化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且病程長、易反復。臨床上除中西藥治療外,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IBS的方法也多種多樣、各具特色、療效顯著,而且臨床研究證明多種療法的聯合使用可以明顯提高臨床療效。由于IBS與飲食和精神因素密切相關,所以在治療的同時一定要對IBS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健康教育并使之保持健康、均衡飲食習慣。總之,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方便、合適的治療方法,進行針對性的個體化治療。
作者:田鳳杰胡學軍陳延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