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對痔術后并發癥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醫外治雜志》2014年第五期
中醫學認為,混合痔術后并發癥是局部經絡受損、氣血凝滯、創口部位濕熱未盡,熱毒內壅以及手術傷及正氣,而使氣血不足所致。針對這一病理基礎,治療應著重于清熱利濕,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益氣健脾。
1.1內服法孫平良等[1]認為,混合痔術后并發癥主要以熱、瘀為病理變化的基礎,故治療上按急則治其標的原則,注重活血化瘀、調理大便,因此制定了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治法,并通過臨床研究分析,證實了這一觀點。治療組服用大黃牡丹湯加減湯劑〔大黃10g,丹皮15g,赤芍15g,火麻仁10g,當歸15g,桃仁10g,枳實10g,生地20g,萊菔子(炒)20g,地榆10g,槐花10g〕,對照1組服用痔瘡片;對照2組服用地奧司明片。得出結論:大黃牡丹湯加減能有效防治環狀混合痔術后常見并發癥,且效果可靠。黃河等[2]自擬促愈湯(生黃芪30g,太子參15g,焦白術9g,黃柏9g,炙甘草3g)對混合痔術后肛門局部疼痛和水腫進行治療。通過量化評分,證明促愈湯能有效改善混合痔術后疼痛和水腫。其研究證實:手術多傷正氣,脾肺兩虛,治療應以補益脾肺為主,兼清熱利濕。鄧森田[3]采用復元活血湯治療痔科術后并發癥150例,結果150例患者治愈的90例,占60.00%,好轉5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8.00%。3例無效者均為術后出血患者,經手術探查為痔基底部小動脈出血,經縫扎后血止。得到結論:復元活血湯雖然立意于外傷后瘀于脅下之疼痛,但與痔科手術創傷之后的疼痛、出血、水腫同為一理。代建華[4]以“清熱涼血、通調二便”為肛腸科的基本用藥原則,試驗組給予痔術后常規處理和濟川地榆湯口服,對照組僅給予痔術后常規處理,兩組出血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出血分度、出血癥狀積分、總體療效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張偉先[5]用加味秦艽蒼術湯治療混合痔術后患者,經臨床試驗表明其療效確切,能改善排便,緩解創口疼痛,減輕肛緣水腫,促進創面愈合。
1.2外治法外治法是藥物直接作用于患處,提高局部藥物濃度而增加療效,同時可以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其優點簡易、方便、痛苦小等。中藥熏洗是中醫外治中常用方法之一,對于緩解術后并發癥療效確切。中藥熏洗可以使藥物直接作用于患處,增加其療效,同時熱力也可改善肛周血液和淋巴循環,使肛門括約肌松弛,以達到緩解術后并發癥的目的,熏洗的效果與時長、溫度等都有關。羅旭雯[6]總結出熏洗坐浴療效與時間有關,坐浴時間越長,消腫效果越差,認為5min~10min治療痔術后疼痛、水腫、出血等并發癥的效果最佳。鄭德[7]采用中藥洗劑治療120例混合痔術后患者,分別在36℃、38℃、40℃和42℃下各坐浴5min。治療過程中分別記錄患者術后第2天、7天、10天的疼痛、水腫、滲出、二便困難等并發癥并評分。結果:40℃組對于減輕術后疼痛、水腫的療效與36℃組、38℃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與42℃組無統計學差異,但患者耐受性優于42℃組。認為采用40℃中藥坐浴療效最佳。楊鐘瑾等[8]研究證明,熏洗坐浴時水溫過熱會加重出血及水腫,而水溫過低影響中藥藥效的發揮,故主張坐浴中藥溫度以38℃~42℃為宜。林暉[9]對180例混合痔患者采用了肛愈散劑(生大黃、虎杖、五倍子、延胡索、薄荷、冰片)熏洗治療,對照1組采用肛愈散煎劑熏洗,對照2組采用痔疾洗液熏洗。各組比較,術后疼痛持續時間,創面愈合時間,水腫、便血、肛門墜脹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各對照組(P<0.01)。方丹琴[10]以活血化瘀行氣通絡為主,用肛樂洗劑(大黃20g,黃柏15g,地榆20g,五倍子20g,冰片15g,川椒15g,芒硝15g)治療混合痔術后疼痛70例,臨床觀察結果表明,肛樂洗劑對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的療效確切。陳熾祥[11]采用涼血止痛方劑(馬齒莧30g,蒲公英20g,黃柏15g,蒼術15g,赤芍15g,花椒15g,三七粉5g,芒硝30g,冰片10g)熏洗創面,驗證了肛周疾病術后涼血止痛熏洗能明顯改善痔瘺患者術后肛緣水腫疼痛的情況,并促進創面愈合,縮短病程,且無明顯副作用,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3外敷法何穎華[12]對治療組以四黃膏(黃連、黃芩、大黃、黃柏、芙蓉葉、澤蘭葉)敷于切口創面及水腫處,對照組以10%氯化鈉溶液棉球敷于切口創面及水腫處。結果:治療組顯效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67%。認為四黃膏對混合痔術后止痛及消除切口水腫有清熱利濕祛痛之效。封以生[13]用復方珍珠散治療混合痔44例,結果表明復方珍珠散能顯著縮短混合痔術后創面愈合時間,加快愈合速度,無過敏反應及毒副作用。耿學斯[14]治療256例混合痔術后患者,分別給予肛痛消軟膏及太寧乳膏敷于創面上。肛痛消軟膏藥物組方漢防己90g,延胡索90g,黃柏60g,五倍子45g,乳香45g,白蘞45g,三七粉45g,薄荷腦60g,冰片60g,氯氮酮60g。結果提示:肛痛消軟膏對早期止痛效果明顯,中后期的止痛效果沒有明顯差異,治療水腫促進創面愈合療效亦明顯優于對照組。陳華兵[15]應用復方芙蓉葉膏(芙蓉花葉、黃柏、地榆炭、大黃)治療混合痔術后水腫30例,對照組外敷凡士林紗條,治療組、對照組水腫消退時間分別為(7.67±3.56)d、(12.15±3.98)d,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4納肛法沈峰[16]應用普濟痔瘡栓治療混合痔術后水腫,術后2d實驗組水腫總有效率92%,高于對照組的51%,有統計學差異(P<0.01);術后7d實驗組水腫總有效率98%,高于對照組的71%,有統計學差異(P<0.05)。王建平[17]將太寧栓與馬應龍麝香痔瘡膏進行對照治療90例痔術后患者,結果太寧栓對痔術后并發癥以及創面愈合時間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
2其他
通過擴肛可以緩解肛門括約肌的痙攣,獲得良好的肛門松解,改善肛周靜脈和淋巴回流,減少了創口水腫、疼痛的概率。韓愛平[18]對治療組采用適度擴肛配合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對照組采用傳統混合痔外剝內扎術,術后15d內治療組與對照組術后肛緣水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0d兩組患者來院復診,治療組創面己痊愈,無水腫;對照組有水腫4例,水腫消退形成皮贅2例。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鄭少康[19]對103例環狀混合痔術后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擴肛治療(于術后痔核結扎線脫落完全后,食指涂抹丁卡因軟膏緩慢伸入肛內,直至伸入末節食指,按壓肛內四周進行擴肛,隔日1次,連續2周),進行擴肛后大多數患者排便順暢,傷口疼痛能明顯減輕,也有利于術口愈合,隨訪2個月,無1例發生重度肛門狹窄和排便困難。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中醫在混合痔術后并發癥的防治上療效顯著,并具有安全、簡易、方便、患者痛苦小等優點,但單一的治療方法往往低于多種手段的綜合治療,就目前來看如何對各種治療方法進行更好的結合,還需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作者:袁曉麗張小元單位:甘肅中醫學院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