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必要性和設計理念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創產品帶動博物館事業,博物館事業促進文創產品的發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如何充分利用博物館及其館藏文物,以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獨具特色的館藏文物為設計理念,通過品牌、特色、檔次三個方面創造出有北海特色的文創產品,從而帶動北海博物館事業的文化傳播功能,這是博物館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北海;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設計
廣西北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2017年4月19日,到廣西壯族自治區考察調研,第一站就來到北海市。在參觀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時,指出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建設要注重特色。向海之路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途徑,這里圍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陳列的文物都是歷史,都是文化。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讓文創產品帶動博物館事業,讓博物館事業促進文創產品發展。如何讓兩者相輔相成,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這就需開發有北海特色的博物館文創產品作為兩者的紐帶,把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2015年3月,國家出臺的《博物館條例》就提出了與此有關的內容,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相結合,開發衍生產品,增強博物館發展能力。
1開發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必要性
1.1增強與觀眾的溝通
博物館是人們閑暇時間用來消遣、學習、增加見識的重要場所[1]。要了解一個城市的文化,首先就要到這個城市的博物館,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凝聚著幾千年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要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保護好、管理好,更要進一步加以研究和利用,讓館藏文物為我們北海的歷史說話,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但館藏文物與觀眾之間是有一定距離的,陳列展覽中的文物讓觀眾覺得文物只是冷冰冰地躺在那里,無法近距離地接觸。要消除隔閡感,這就需要有創意的博物館文創產品作為拉近兩者距離的紐帶,讓兩者能夠近距離地接觸,把館藏文物真正地融入到人們日常的生活中。如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風靡全球的“朕知道了”字樣的膠帶紙,很簡單的四個字,通過復制清康熙皇帝真跡,印刷在紙膠帶上,結合現代藝術的賣萌,把古代文化的元素與現代的藝術結合起來,幾乎滿足了網絡傳播的所有元素,引發了全中國的瘋傳和熱烈討論。一下子就把古代帝皇與現代人的距離拉近了,恍惚威嚴的古代帝皇穿越到了現代社會,由朝堂上高高在上批閱奏折的康熙皇帝變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一下子就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覺得皇帝也是與常人一樣,有著幽默感和情趣,并不是那么遙不可及。這種可以拿在手里的歷史比躺在展柜里冷冰冰的館藏文物更能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更能吸引觀眾,增加博物館及其館藏文物和觀眾的互動,賦予了館藏文物生命和活力。再加上現代的社會是互聯網的時代,網絡已占據了人們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的各個領域,一個好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可以借助這個平臺推送出去,在全國甚至全世界在短時間內就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在關注的過程中,人們就會對該產品的來源和其有關的歷史產生濃郁的興趣,人們就潛移默化地從被動變為主動去對該博物館及其館藏文物進行了解。
1.2把博物館帶回家
博物館具有收藏、研究、教育傳播三大社會功能[2]。作為一個向觀眾傳遞文化的特殊載體,用以館藏文物為主的文化資源向觀眾傳播我國的文化財富,從而起到宣傳和教育的作用。觀眾從進入博物館時就按設定好的路線和內容進行參觀學習,而目前國內的博物館的模式基本上都是通過館藏文物的陳列、講解員的講解、結合一些電子媒體的宣傳對觀眾進行文化的傳播,這就造成了觀眾在短時間內被動地接受這些信息。但這是很片面的,屬于走馬觀花式的,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沒有引起觀眾對眼前所接受到的這些信息進一步地深入了解,甚至對所看到的館藏文物更進一層地了解探討其背后隱藏的相關文化及內涵。加上博物館受到地域、場所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些都形成了制約博物館文化傳播的瓶頸。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轉變觀念,把吸引觀眾走進博物館變成把博物館帶回家。這就需要由館藏文物而衍生的文創產品作為橋梁。一個有創意的文創產品能一下子就能抓住觀眾的眼球,深深地把觀眾吸引住,并能通過這個產品而回憶到當時在博物館參觀時獲得的種種信息,加深記憶。同時,觀眾在對這個文創產品感興趣的同時,也自然而然地主動去深入了解以此為創作題材的館藏文物的各方面知識和內涵,就對教育傳播起到了更深進一層的作用。加上這些文創產品攜帶方便,平常人們在參觀之后都會買一些作為紀念品送給親戚朋友或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也對博物館起到了無形的宣傳作用。一個好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就是一個活的博物館,是可以讓觀眾帶回家,對參觀博物館起延伸作用。在國外,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體系很早就已經建立起來,發展到現在已經很完善,基本上在博物館都有作為專門的文創產品展示的地方,方便觀眾購買和參觀,更有效地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傳播功能。
2北海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理念
2.1合浦漢文化博物館館藏文物現狀及歷史
目前,北海正式對外開放的博物館就是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該館成立于1978年9月,2008年12月遷到新館址合浦縣廉州鎮海南路81號,屬于專題遺址類博物館。館藏文物多達5208件(套),其中一級文物21件,二級文物177件,三級文物289件。藏品種類非常豐富,涵蓋青銅器、玻璃器具、金銀器、水晶瑪瑙、陶器等。據《漢書•地理志》上的記載:在漢代,就有官方和部分敢于冒險的商人,從合浦郡的徐聞港和合浦港出發,攜帶“黃金雜繒”,抵達東南亞、南亞一帶交換加“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3]。這些館藏文物中的舶來品就證明了北海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之一。每一件館藏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人,其中比較有體表性的是西漢羽紋銅鳳燈和波斯陶壺。前者是最早提倡環保理念的燈具,后者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年代最早的一件波斯陶壺。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中的這些館藏文物用其特有的方式向人們訴說了北海當時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歷史及當時與東南亞地區貿易來往的繁榮景象。在參觀時也肯定了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有著自己的特色,還強調了博物館建設不能千館一面,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2017年5月14日,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主旨演講時,也把北海與寧波、泉州等地的古港稱為記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活化石,從而肯定了北海深厚的文化底蘊。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是北海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見證,有著北海的文化特色。館藏的文物蘊含著北海的地域文化特色,訴說著北海歷史文化的民俗風情和傳承,每一件館藏文物都反映了當時北海的經濟文化和地域文化。
2.2北海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理念
博物館作為記載人類文化的載體,好的文創產品可以對博物館起到延伸的作用,為博物館搭建起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橋梁,進一步帶動博物館與外界的交流。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文化的追求和需要也是趨向多樣化和特色化,此時需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一個有博物館自己特色的文創產品,一方面可以把設計原型的博物館館藏文物本體的歷史和文化本質以另一種形式呈現給觀眾;一方面也可以能過其創新,在館藏文物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開發創造出符合北海特色的文創產品,傳遞北海本土文化。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中見證當時漢代中西貿易時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館藏文物全部是出土于墓葬,反映出包括楚、閩越、滇在內的文化因素[4]。同時,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域外文化因素在合浦漢墓中也有較多的體現[5]。當時我國輸出的商品有黃金和雜繒,而進口來的商品,也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舶來品,就有璧流離、明珠和奇石異物。這些館藏文物在我們現在看來也是相當的精美,除了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也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甚至有些工藝是現代的工匠也無法可以仿制得出來,為北海的博物館文創產品提供了很好的靈感和素材。一款好的文創產品必須有自己的品牌特色,是可以吸引觀眾眼球和滿足精神需求的藝術精品,同時也要立足于文物本體的歷史和文化。我們可以用北海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作主題,用來貫穿館藏文物和其文創產品的線索,打造出北海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品牌。因為博物館的文創產品有特別的要素,里面有代表著歷史的文化符號,與其他的產品有著很大的區別。每個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都是不相同的,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符號也是不一樣的,所以研發者要著手把每件館藏文物獨特的歷史文化符號提煉出來,進一步地深入挖掘和創作,把古代文物與現代生活融合在一起,通過文創產品的意蘊,體現出文物本體的歷史文化要素,而不是簡單地復制文物本體的外形展示給觀眾就可以。因此博物館的文創產品核心是來源于其歷史文化元素的精神內涵,是將其文化元素的精髓以精神和情感的方式融入產品[6]。
2.3北海博物館文創產品模式
通過利用館藏文物來開發相關的文創產品,更好地發揮博物館傳播的職能,讓輕松活潑、豐富多樣的文創產品帶動博物館沉悶、單調的氛圍,讓博物館更貼近生活。在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時,滿足精神文化的需求。目前我國大多數的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模式不外是,圖文出版類、物品復制類、應用衍生類和旅游產品類幾種,這些模式都是千篇一律,沒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容易讓觀眾產生疲勞感,覺得毫無新意,只是一個普通的紀念品,不能很好地體現出其館藏文物本體的歷史文化內涵,也無法體現出博物館的主題和性質。北海博物館文創產品結合自身的優勢,從以下幾個模式來進行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
2.3.1進行北海品牌的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
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歷史,見證的是每個城市的歷史滄桑。每個博物館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文化載體,全世界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博物館。要打造出其與眾不同的文創品牌,無異就是打造這個博物館的品牌,讓人們在看到這個文創產品時腦子里就會浮現出這個博物館的概念。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互相帶動的,博物館能借助文創產品這個平臺更廣泛地傳遞文化,而博物館又能給文創產品一個良好的經營平臺,一個好的品牌就是一種文化財富。就如我們看到仿蜜蠟朝珠耳機、“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折扇這些就會想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而不會是其他博物館,這就是品牌的效應。一個好的文創產品品牌首先是要勇于創新,結合北海漢代中西貿易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深入挖掘文物本體所蘊含的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植入創新的理念,把兩者融會貫通,形成其獨特的漢文化海絲博物館品牌,從而體現出博物館的歷史文化內涵。讓人們在看到這個文創產品的時候馬上就會想到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讓我們的博物館具有無限的延伸性。但是這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做到的,一個文創品牌不但質量、構思和形象的標準要求較高,還需要時間去驗證。期間是一個創造與實施的過程,也是博物館文創產品品牌戰略的根本保證,體現出該品牌的獨特之處。
2.3.2配合館藏精品做有特色的文創產品
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雖然數量不是很多,但不乏精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漢羽紋銅鳳燈和波斯陶壺,都是獨一無二的文物精品。前者是西漢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也是我國最早具有環保理念的燈具,是我們古人的智慧結晶。而波斯陶壺是東漢時期出土的陶器,也是我國最早出土的陶壺,是漢朝與波斯交往的重要物證,比揚州出土的陶壺還要早500年左右。這些珍貴的館藏文物都是北海獨有的文創產品創作資本,獨具北海歷史文化的內涵和特色。我們要立足于這些優勢,進一步挖掘利用,把這些珍貴文物的精華和特色充分利用,與現代生活接軌,創作出具有北海特色的文創產品。比如充分利用西漢羽紋銅鳳燈的環保理念,這也是符合現代生活所提倡的生態文明,可以衍生出有過濾功能的噴霧器,而外型還是沿用西漢羽紋銅鳳燈的原形,這是很精美、很有特色的一個造型。而波斯陶壺本身就是一個很有精致的文物,所沿用的顏色也是比較特別的青綠色,整個器物的外表也是萌萌的。可以通過現代科技的手段賦予它活力,比如做成一個萌萌的音箱或是一個移動的博物館,將現代科技與文物有機地結合起來,讓文物有聲有色地活起來。
2.3.3利用館藏文物資源做不同檔次的文創產品
文創產品的開發也要注重觀眾的購買需求。精品類的就屬于高端的,價格也會較高,就不能滿足大眾的要求。所以我們一方面抓好精品文創產品的開發,一方面也要考慮大眾的需求,設計出有北海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特色的大眾化文創產品,適應大眾的消費購買水平。我們可以考慮按高、中、低三個檔次相應的比例來進行開發使用,比如精品占一成,中檔占兩成,而大眾化的占七成。精品的打造主要是以西漢羽紋銅鳳燈和波斯陶壺為創作原型與現代科技結合的高端產品。而中檔的可以用館內大量的海外玻璃器物作創作素材,就如現在全世界僅存有3件產自地中海地區的羅馬玻璃碗,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就保存有1件,我們就可以以此為原型,用玻璃為創作材料,色調采用彩虹的七彩顏色做成一套文創產品,而把能代表北海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Logo印于碗底,區別于其他兩個存放在日本美秀博物館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所存放的羅馬玻璃碗。這樣的文創產品既有實用性,也引起購買者了解其文物的歷史,為博物館的傳播起了很好的作用。而大眾化的文創產品設計的范圍就比較廣泛,如出土的水晶、瑪瑙、琥珀、金器等都可以以此為原型,做成飾、串珠、鑰匙扣等。一個博物館除了文化的傳播,也擔負著文化的傳承,而青少年就是文化傳承的后備軍。歷史是滄桑的,文物是乏味的,面對這種情況,就要有針對性地設計出有趣味性、能寓教于樂的文創產品,如用動物琥珀微雕為原型創作的橡皮擦、瑪瑙紋飾的鉛筆、陶屋陶倉等為原型創作的可拆拼的玩具模型等。讓他們在學習和玩樂的過程中,不經意就接近文物,接近博物館,也不會覺得這是枯燥無味的,這也是延伸歷史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
3開發北海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意義
北海作為一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一個博物館就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縮影,展示著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如何讓北海的歷史文化傳播到更廣闊的空間,就需要文創產品作為橋梁。一個好的文創產品是可以通過本身的魅力,同時利用網絡和媒體的作用,把北海的文化迅速傳播到全國及全世界。以館藏文物為根本,提煉出北海的歷史文化符號,把好的文化創意引進來并融入北海的地域文化。利用好博物館這個平臺,更好地宣傳北海的歷史文化,讓觀眾能夠走近文物,了解北海的歷史,走進博物館并把它帶回家。文創產品為文物本體和博物館宣傳造勢,推動博物館文化的傳播;而文物本體和博物館又是文創產品的根源,在這基礎上研發出文創產品走進人們的生活,讓這些歷史文化元素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讓人們更容易接受這些歷史文化元素,兩者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文創產品就是可以拿在手上的博物館,讓來到博物館參觀的人們可以帶走,也可以通過網購平臺輸送到每一個角落。這種趨勢是伴隨著博物館發展而必然產生的,這樣博物館文化的傳播就不局限在一定的空間,可以是全國,甚至是全球性的,可以打造出北海歷史文化名城的靚麗名片,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邢致遠.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模式與產品研究[J].藝術百家,2014(5):18-22.
[2]李甫,郭梅.把博物館“藝術品”帶回家—以貴州省博物館新館文化衍生品開發規劃為例[J].中國博物館文化產業研究,2015(1):91.
[3]熊昭明.漢代合浦港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M].北京:文物出版型社,2015.
[4]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秦漢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6]章義平.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斷想[N].中國文物報,2012-02-15.
作者:蔡安珍 單位:北海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