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獨特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我國在解決“三農”問題、新農村建設中遇到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各種問題,其中主要問題有:缺乏制度保障、沒有形成科學的模式、現實成果不明顯、缺少專業人才的指導和幫助等,本文分析了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并以農業高等職業院校加強教師和學生職業技能為背景,提出了解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高職院校推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本文從農業高職院校角度研究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創新,推動農村人力資源有效開發,旨在找到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新路子。
1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1.1缺乏制度保障
任何一個項目的推進都必須有制度作保障。新農村建設和“三農”問題的解決都有國家的政策和規定,但是,沒有通過細則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進行制度約束,致使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就沒有標準,也難以監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由誰負責,制度上也沒有明確,結果造成多個部門管理,卻誰也不負責的局面;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無序性、非科學性。
1.2沒有形成科學的模式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有的從健康體魄出發、有的從知識水平和文化素質出發、有的從加大保障性支出出發、有的從提升文明程度出發、有的從農業技能出發,著眼點不同,采用的模式就不相同,不同模式都存在優缺點,這些模式沒有綜合考慮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實際狀況和實際需要,缺乏綜合性、前瞻性、科學性,不能切實、高效地推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據抽樣調查表明:對現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多種模式滿意的占6.9%,不滿意的占78.6%,其他占14.5%;有75.1%的被調查者希望創新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模式。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進程中亟待產生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新的、科學的模式。
1.3現實成果不明顯
目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成為當地種植、養殖、經紀、農機、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知名人員的數量還相當少,全國八億農民的學習榜樣是微乎其微的,農民找不到學習目標和農業上的努力方向,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就無法形成引領效應,我國農業大發展、新農村建設都將成為空中樓閣。擴大成功農民的數量是提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成效的基礎和關鍵。
1.4缺少專業人才的指導和幫助
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缺乏專業人才的指導和幫助,據抽樣調查表明:農民在農業生產上受到專業人才的指導和幫助占農民總數的0.00215%,這對全體農民成長的作用太渺小了。缺少專業人才的指導和幫助將大大降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效率和質量,縮小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影響力。
2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主要問題的原因分析
2.1國家關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還沒有深入到制度層面
國家在新農村建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進程中已經關注到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但各地并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而制定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制度,多數制度都是在新農村建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相關文件中籠統地提到,并不具備實際操作的指導意義,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還僅停留在號召的層面。
2.2現存農業技術資源難以支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模式創新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科學模式建立要依靠現存的農業技術資源,這些現存的農業技術資源包括農業技術研究所、農機站等,但現存的農業技術資源主要為農業生產研究服務,難以參與到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由于缺乏現存農業技術資源的支持,要采用新的模式進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就缺乏組織基礎和技術基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難以形成模式上的突破。
2.3高效的農業職業技能沒有在農村形成引領效應
農民是最現實的,在沒有見到農業技術所帶來的生產力之前,絕不會花時間、精力、金錢去做無用功,而農業技術所產生的生產力可以用農業職業技能表現出來,這些農業職業技能在廣大農民面前展現的機會很少,不能打動農民的心,廣大農民不知道有這樣的農業職業技能,不會主動模仿學習,高效的農業職業技能束之高閣,不能引領農民在農業生產和農業經營上前行,難以形成成功者并發揮榜樣的力量。
2.4各種農業專業人才缺乏進行農業指導的條件
各種農業專業人才研究的成果和所具備的技能受到現存體制的約束,這些研究成果和專業技能在廣大農民面前應用和展現要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但這樣做并不能得到單位和社會的物質鼓勵,只能獲得一些精神鼓勵,對于這些專業人才職稱的評定、級別的提升弊大于利,各種農業專業人才進行農業指導的積極性不高。只要各種農業專業人才進行農業指導的鼓勵條件不改善,這些農業專業人才就不會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1利用農業高職院校推動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制度建設
農業高職院校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要求教師到實踐中鍛煉,并在實踐中培養指導高職學生,這些要求是高職教師必須達到的,所有這一切對于形成農業生產、農業經營等人力資源的開發制度具有推動作用。要實現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制度的有效建設,就必須由農業高職院校制訂農業高職教師在實踐鍛煉、指導學生過程中吸引并指導農民的制度,推動農業生產、農業經營等人力資源的開發制度建設,并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制度,讓制度建設作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有利保障。
3.2利用農業高職院校形成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科學模式
農業高職院校在市縣設立的實訓基地,可以與當地的農業合作社合作,把農業高職學生的培養與農業生產及經營有效地結合起來,形成高職實訓基地與農業合作社相互促進的新模式,農業高職實訓基地在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時,學生可直接參與農業合作社生產項目的實踐操作,并接受教師的現場指導,農業合作社的農民以及周邊農民可以通過實訓基地和農業合作社各項目感受農業技術的真實成果,激發農民學習和在農業生產中運用農業新技術的積極性。
3.3將農業高職院校的優秀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
以引領農民農業高職院校的優秀成果在高職實訓基地和農業合作社首先使用,會產生強烈的示范效應,在高職農業實訓基地和農業合作社工作的農民可以切實感受到優秀農業成果的巨大生產力,他們也會向周圍的農民傳播優秀農業成果,優秀農業成果的良好示范、周圍農民的親身實踐以及農民們得到的實惠會引領眾多農民走科技發展農業之路,從而形成接力傳播優秀農業成果的良性循環效應。
3.4利用農業高職院校的優秀人才指導和幫助農民
農業高職院校的教師在農業生產方面有很強的動手能力,他們在高職農業實訓基地和農業合作社的實際生產中,除了指導農業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操作外,同時也可以指導在高職農業實訓基地和農業合作社中工作的農民,農業高職院校的教師也可接受邀請,為周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幫助農民逐步成為農業先進技術的踐行者和傳播者,從而產生大量掌握現代農業先進技術的知識農民。
參考文獻:
[1]楊麗.我國農民職業教育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其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13(9):123~125.
[2]王金蕊.基于農民增收視角加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J].農業經濟,2014(4):101~102.
作者:賈德民 單位:遼寧水利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