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市場發展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我國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
麥金農(Mckinnon,1973)和肖(Shaw,1973)關于發展中國家金融抑制的理論以及赫爾曼、穆爾多克、斯蒂格利茨等關于金融約束的理論指出,在金融壓抑下,政府按照自己的偏好將金融資源投入到大的項目和國有部門中去,而對中小企業和非國有經濟部門支持不夠。銀行部門雖然擁有較強的激勵和動力支持實體經濟,但由于競爭不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難以滿足。[2]金融體系不健全使得金融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經濟生活中存在過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到壓制的金融反過來又阻滯了自身的發展與進步。
1.金融市場化程度不高。金融缺口從根本上說是中國存在的金融壓抑造成的,實際利率沒有反映真實的資金供求,導致資金的過度需求和有效供給不足并存,出現金融缺口。信貸市場的利率管制、價格和數量歧視導致企業的逆向選擇、尋租等現象,浪費了信貸資源;資本市場的行政管制則增加了企業的直接融資成本。[3]中國銀行體系、證券市場等建設的滯后加大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中小企業在中國發展歷史相對來說較短,但是發展速度比較快,而金融體制的改革、證券市場的發展等相對來說要滯后,由于缺乏專門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金融機構與市場,這導致了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過窄。在國內金融抑制和銀行主導型融資的大環境下,中國的資本市場相對于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整體狀況是遠遠落后的,其發展緩慢且滯后于經濟發展。[4]在直接融資方面,中國對股票和債券發行做出規定的條件極力嚴格與苛刻,進入的門檻過高,使得中小企業望而卻步,無法通過直接融資滿足自身經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在國外,中小企業以股票市場、二板市場、企業債券等直接融資為主,美國高達50%以上,中國僅占3%左右。目前,中國中小企業主要以間接融資為主,資金來源主要是自籌和貸款。2004年深圳證券交易所設立了中小企業板塊,為中小企業專設了一個新的融資平臺。但是其發行上市條件和上市程序與主板市場區分度不大。對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講,較高的進入門檻使在中小企業板塊上市依然可望不可及,難以實質上為中小企業提供觸資便利。經國務院同意,2009年10月深圳證券交易所舉行了創業板開板儀式,這意味著醞釀10年之久的創業板開板,也成為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新舉措,有助于中小企業融資。在發行企業債券方面,由于涉及金融風險問題,民營中小企業發行企業債券難以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批準。另外對中小企業來說,其規模小、資信記錄空白、評級機構在對其風險評級時手續復雜,債券的包銷費用高昂,企業難以承受。國家對上市流通債券等級的要求也是一般中小企業所難以達到的,這使得債券自由流動性受到很大影響,投資者對小企業發行債券的信用存在顧慮,缺乏購買信心,[5]中小企業難以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取得資金。
2.金融自由化深度不夠。改革開放以來,銀行業的發展歷程表明,中國的金融體系是國有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政府金融政策的重點一直是建立一個廣泛而發達的銀行體系。1992年之前,政府對金融部門采取的主要政策是金融壓抑,維持國有銀行在金融部門中的壟斷地位,包括準入限制、規模限制、業務限制等,以便通過國有金融部門來支持經濟增長(主要是體制內經濟的增長)和維持宏觀經濟穩定。這一目標定位使銀行部門的功能性缺陷越來越明顯,導致資本配置效率下降,也難以為快速發展的非國有經濟提供金融支持。而市場結構的壟斷性和產權結構的單一性還阻礙了國有銀行自身效率的提高,使其缺少改善經營管理、提高資產質量和防范金融風險的內在激勵,出現了“大而不倒”的局面。1992年之后,金融政策開始由金融壓抑逐步轉向金融自由化,以滿足不同經濟成分的融資需求。金融政策的轉向有助于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提高中國金融體系的整體效率,并逐步向市場主導型的金融體系方向發展,進而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但其自由化深度不足,削弱了金融體系的資源配置功能,降低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尤其從區域視角來看,政策對地區金融深化過程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但是從沿海到內地的改革次序使得東部地區得到了比中西部地區更多的政策支持,東部地區借此建立起了相對完善的金融體系,而西部地區從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逐漸獲得了政策優惠,中部崛起戰略則開始得更晚。無論是從速度還是效率上來看,中部和西部地區的金融深化程度都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的結果是,本來需要大量投資的中西部地區難以獲得相應資金,而原本擁有充裕資本的東部地區又從中西部地區吸引了資金。投資渠道的單一以及宏觀經濟環境的不穩定,導致這些資金涌入股市、房市,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的資金供需矛盾。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的另一個影響則是加劇了“割裂”性的經濟結構,使得資本報酬率在三大區域間的差異進一步拉大,進而則影響了全國的經濟增長質量。
3.金融創新能力不強。創新是企業競爭力尤其是金融企業競爭力形成的重要源泉,因為現代金融業具有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特點,金融業務、金融管理、金融機構以及金融制度的創新成為提高金融績效的必然路徑,現實中富有競爭力的國際金融集團如花旗、匯豐都能通過金融產品和技術等創新,向全球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以求獲得利益增長。中國金融機構由于體制、技術和觀念上的制約,使其金融自主創新意識不強和創新能力不足。外資金融機構由于熟悉國際金融領域,長期分析國際金融形勢,注重市場開發,早已經通過市場磨練形成創新制勝的觀念,并具備很強的技術和金融產品創新能力。基于此,外資金融機構可迅速確立在新型金融業務方面的優勢,建立業務競爭優勢壁壘,爭奪優質客戶,建立高端業務,壓縮中資金融機構的經營空間,加大中資金融機構業務競爭能力提升的時間成本。
4.風險管理水平不高。風險管理能力是提升金融業競爭力的重要保證。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化解,以及對金融風險的管理,包括識別、交易和轉移,始終是金融業永恒的話題。從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來看,金融風險的管理和控制仍然是全球金融業面臨的重大問題,金融全球化給全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商業機會,提供了更多的金融融資渠道,但由于金融生態環境的風險,最終會影響到經濟的持續發展,并形成金融行業的風險。面對成因復雜的金融風險,外資金融機構一般都已推行全面風險管理制度,建立涵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在內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擁有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手段。近年來,盡管中國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水平已有所提高,風險管理能力有所增強,但在風險管理的理念、風險識別的技術和風險處置的方法等方面,與外資金融機構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這樣勢必就會影響到中國金觸機構競爭力的提升。
二、完善金融市場的路徑選擇
目前,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多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尚未完全消除,聯合國的《201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指出,世界經濟增長在2013年很可能會繼續保持低迷,并且在隨后的兩年中全球經濟面臨滑入再度衰退的極大風險。有鑒于此,金融市場應當根據經濟創造的實際需求進行體系建設,充分發揮金融市場的核心作用。根據不同類型的企業需求,兼顧企業的投融資需求、避險需求和國家的宏觀調控需求,為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與國際化準備條件;實現多層次金融市場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金融市場創新、金融管理創新和金融監管創新十分重要,以便更好地促進金融市場的規范運行,在提高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的基礎上,提高金融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再配置效率,提高社會投融資的便利度和滿足度,加大金融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力度,促進金融發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1.金融投資創新。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兩個動力———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其中,金融投資將激發企業家的創新激情。同時,金融投資創新也將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創新既是企業家精神的實質,也是創業投資的核心。創業投資是投入到具有巨大增長潛力的創新型企業或項目的一種非公開權益資本,或權益資本連接,它是非公開權益資本的一個子范疇,是一種特殊的非公開權益資本。它是通過積極參與所投資企業建設并最終實現資本增值的、新型的具有生命力的資本運作模式。創業投資與創新的關系不僅在于它對于創新本身的貢獻,更在于它促成創新項目的商品化過程,在于它為創新提供了實現其價值的平臺或渠道。風險投資是通過幫助創業者來建造這些企業,從而使創新實現價值。創業投資不是投入現在,而是著眼未來,機會與風險共存是創業投資的重要特點。創業投資對于風險具有較高的容忍度,是因為它對于機會的不懈追求。為了追逐高額回報,創業投資往往投入那些快速增長的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企業。創業投資被譽為經濟發展的發動機,這是由于創業投資是對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未來的投資,是對于一個國家的新的增長力的投資,是對于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的投資。因此,各國(地區)政府都大力支持創業投資,政府對于創業投資的支持尤其體現在其對于科技企業的投資上。
2.金融監管創新。隨著中國金融業全面對外資開放,如何加強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將是監管部門面臨的挑戰。監管理論的成本收益說不是單純地回答需要不需要監管,監管好還是不好的問題,而是提出應當在成本和收益中權衡,以實現“適度監管”,提高監管效率。精確衡量監管的成本和收益雖然不易,但對單個監管政策進行評價時可以通過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在不同選項之間進行擇優。在不同國家,金融監管的成本和收益具有制度差異。由于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所處的經濟、社會和法律制度不同,監管的成本和收益的具體內容可能與發達國家有所不同,這就為探索中國金融業監管的成本和收益分析模式提供了空間。激勵監管理論注重發揮被監管對象的主動性,可以減少監管機構對金融機構的不必要干涉,還有助于降低監管成本,提升監管者的整體聲譽。在中國強化監管中的激勵因素還有助于改變中國傳統的行政性管制,優化設計金融監管機制。但要在中國金融監管工作中引入激勵監管機制,如事先承諾制,還需要一定的環境支撐,即更新監管技術手段,提高監管者素質;加快銀行會計制度的改革,確保銀行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強化市場約束力量,加大信息披露力度等。
3.金融制度創新。中國金融體制一直依附于經濟體制,在傳統體制下,金融體制以為國家趕超戰略集聚資金為目標。在體制轉軌中,金融體制一直是作為促成實現轉軌的資金保障起作用的。由于金融體制本身改革的滯后性,并沒有為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提供“制度環境”,金融始終未發揮其先導作用。因此,必須從金融制度創新入手,進行改革。一是進行金融體制改革,進行國有銀行的治理結構改革,推動國內銀行之間的競爭。二是資本項目的對外開放,創新金融市場在市場經濟中發揮核心作用的方式,完善股票市場,改變企業單一融資結構,以減少企業融資對銀行系統的依賴,讓金融市場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良性發展的最大助力。
4.增強金融業國際競爭力。積極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大力推進金融創新,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是增強中國金融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競爭力的制勝法寶。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設立能夠和當前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相吻合的金融監管系統,增強金融業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能力,逐步應對市場經濟向金融市場經濟的轉變;通過多種形式造就一大批懂國際金融管理決策,熟悉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動態,精通外語與計算機操作的高層次國際金融人才。
作者:姜英淑單位:沈陽市稅務學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