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服裝營銷論文:職業能力評核下的服裝營銷教程革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吳鄭宏單位: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
目前,在與國際服裝品牌同臺競技時,國內服裝品牌在品牌塑造、商品企劃、設計開發、營銷模式等諸多方面都處于劣勢。全球采購、快速時尚等商業模式也都在進一步強調人才的專業素養,縝密的計劃、控制能力。服裝產業的結構調整和提升、服裝業重心轉移正在加快,從低端產品的制造加工到品牌運作,從生產制造中心走向設計開發與營銷貿易中心都是必然趨勢,這也應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視。
隨著服裝業和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學生的服裝營銷職業能力研究成為教學改革探索的焦點。首先,必須進行服裝營銷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為基礎的研究。
在參與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教育
部重點課題《服裝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研究》工作中,對學生職業能力研究得出以下成果。
1評核體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職業能力從內容看,它包括機能、智能、技能、情感、行為方式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技能型和應用性人才;是學生勝任企業不同崗位的能力。職業能力評核體系不僅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科學判斷,而且將會有助于企業更好地與學校對接。根據市場和行業對服裝專業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體系主要從知識結構、一般能力、崗位能力、職業素養等4個方面構建,建立在院校對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
2服裝營銷職業能力評核體系的架構(圖1)
以職業能力形成為中心,通過對職業崗位分析,構建融合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的評價結構體系。服裝營銷專業培養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更加強調實踐操作能力方面。
知識結構模塊主要指服裝營銷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是職業能力構成中最為基礎的部分。一般能力模塊具有通用性,根據職業方向不同要求也有所差異。職業能力評價體系中最主要的是崗位能力模塊,根據崗位要求給出各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考核目標和建議性的考核方式。最后一個模塊職業素養從3個方面進行描述,這些是服裝營銷專業學生職業能力評價的前提,并由此確立服裝營銷教學體系建設的方向。
服裝營銷專業教學改革的實施
根據服裝營銷職業能力培養體系,筆者確立了服裝專業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逐步探索出一條符合服裝營銷專業特點的教學模式。
1兩大關系
為有效實現教學改革的目標,必須確立以服務市場為導向的新型教學觀念,在教學改革和探索中,認識和處理好兩大關系。
1.1理論教學與市場實踐的關系
服裝市場營銷是一門特殊的市場營銷學,既需要學生具有扎實專業理論知識、又要具有突出的實踐能力。服裝營銷專業的培養模式必須以市場為依據,課程設置應具有明確的培養目標,筆者通過對國內服裝營銷專業職業教育的調查和分析,將教學模式分為課堂型和市場型兩種,課堂型側重于校內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大多數院校采用的培養模式;市場型側重于市場的實際操作和模擬訓練,符合服裝營銷專業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表1)。
1.2宏觀與微觀的關系
在市場營銷整體研究范圍不斷擴大的同時,服裝營銷研究范圍正在細分化。歐美國家的服裝營銷教學隨著服裝業的不斷發展,提出了需在以下4個重要的專業課程進行拓展,即時尚買手、商品企劃、終端指導、專業化店長,這些不斷開拓的具體研究領域擴大了整個服裝營銷的研究和應用范圍,并使服裝營銷專業形成一套專業分工齊全、細致的系統。在宏觀的基礎上,它要求培養學生總體的市場素養外,還要根據分工種類和職業方向,對其進行分類培養(表2)。
2教學任務的具體實施及成果
2.1總體設計——構建多學科交叉體系
服裝營銷專業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特色,這就需要服裝學、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學科打破條塊分割,實現知識體系的滲透和融合,構建新的專業體系。在構建過程中,首先要對學科知識體系進行梳理,然后從實際出發尋找準確的學科交叉點。
服裝營銷的專業基礎是服裝學,這既是專業的立足之地,也是特色之處。服裝基礎學科的梳理要圍繞兩個系統:產品/商品屬性系統與服飾生活服務系統。課程主要包括:服裝歷史與文化、服飾美學、服裝色彩、紡織品與服裝材料、服裝產品分析等。而服裝零售管理、服裝市場調查與預測、服裝品牌管理等則需要引入和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的交叉學科。
2.2加強證書及考核教學模式
除了注重有效拓寬實踐,并在專業知識結構中增加高新技術及應用的教學內容外,還應鼓勵、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各種新型市場營銷的各類級別的考試,如按照在中國商業聯合會《服裝營銷師職業能力》的課題提出的標準,務求讓學生走出社會時就能通過實用技能證書向企業證明能力(表3)。
2.3實施多種教學模式
實施演示、模擬、案例、實訓多種教學模式并舉,開展行動導向和工學結合等教學改革。通過以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訂單式培養“產學一體化”等形式,開展培養模式優化、行動導向等教學改革,突出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關鍵能力的培養。以此形式構建教學平臺,讓學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
2.4積極參與服裝營銷
文化傳播活動和各項大賽在校內,為學生舉辦各類實戰營銷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幫助推進成衣品牌開發的各個流程環節:市場調查→預測品牌流行趨勢→系列設計稿→制作成衣→拍攝時裝大片,為企業實行一條龍服務,并邀請業內名家專家、資深攝影師、造型團隊、新聞媒體參與,以此方式鍛煉提升學生的品牌和營銷意識。
在校外,鼓勵學生參加各項專業大賽,例如參加廣東省服協組織的服裝買手大賽。通過參與各類大賽,提高了師生的市場意識和創業意識。教研結合,如通過參與《國務院委托之職業院校創業教育》課題研究,培養學生開發自己的服裝品牌,進一步促進了服裝營銷教學水平的提高。
2.5注重市場實踐,提升就業成效
專業培養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因此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從2010年開始,在大二下學期就進行“小實習、大實習”式的雙實習方案,以充分的實踐機會達成對學生實行“無縫銜接”培養計劃的創新目標。目前,已經有近50家服裝品牌、面輔料企業等上下游產業鏈公司以及個人時尚工作室與我們建立了戰略合作,接收學生進行工學結合式學習與實踐。
2.6吸收先進理念,完善教學思想
吸收和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服裝營銷理念,與各類高校、職業院校進行專題調研,并召開專題座談會研討交流,與廣州市服協共同商談舉辦服裝營銷校企研討論壇,加速服裝營銷專業教育與先進理念和趨勢接軌,以實現服裝營銷更加現代化、國際化的目標。
在科學發展觀、多元智能理論的支撐下,建立起以能力發展為中心的教育新觀念,以及專業教學改革的指導方針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