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土地法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結合貴州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辦學特點,對《土地法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和調整,創新設計了課程的考核體系;從理論講授和實踐環節兩方面,提出具體的教學改革方法與模式,如案例、討論、情景模擬及案例聽審教學等,并提議建立網絡教學平臺增進教學交流,以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培養“實用、管理、創新”型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
關鍵詞:《土地法學》;教學改革;實踐教學;課程考核
貴州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以公共管理理論為基礎,以土地資源管理理論與技術為核心,融合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系統工程學等領域的兼具管理學與工學特色的綜合性專業。《土地法學》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研究和分析土地資源管理政策與法規的學科,既是土地科學學科體系的一個分支,又是法學體系的一個分支,具有自己鮮明的課程特點,主要表現在知識面廣、實踐性強、理論層次深、內容更新快等方面[1]。因傳統教條式的講授不易引發學生興趣,《土地法學》課程必須在教學方式、模式上進行改革,并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增加實踐應用環節。近年來,各高校都積極開展了該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如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主題活動教學的嘗試[1-5],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土地法學》課程應借鑒他校的教學改革經驗,積極開展教學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實踐能力強的綜合性土地管理專業人才。
一、課程教材選用與理論教學內容調整
貴州大學《土地法學》課程一直安排在四年級第一學期開課,在講授完幾大核心專業課(如土地資源學、土地管理學、土地經濟、土地規劃、地籍管理等),學生基本掌握了全面的專業知識后,系統地進行土地各管理環節的法規、制度學習。最近一次修訂的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2016年)將該課程的教學時間由原來的32學時增加到48學時。1.教材選用。教材是教學的依據,適宜的教材是授課的關鍵。根據歷年教學實踐,筆者選用陳利根主編的《土地法學(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農業部十二五規劃教材)》作為主講教材。該教材內容豐富全面,科學系統,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配備一定案例),實用性較強,并能較好地反映當前土地法學的發展前沿,既能使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土地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具體制度,又能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思考,解決實際問題[6]。此外,筆者根據對近年各類土地法學相關書籍的了解與對比,選用張軍連主編的《土地法學(第2版高等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精品課程建設教材)》、王主編的《土地法學(經濟法學系列)》、王守智與吳春岐編著的《土地法學(21世紀土地資源管理系列教材)》作為參考教材,其內容各有側重點與特色,可以相互補充,完善土地法學的各知識點。2.理論教學內容調整。選用教材的章節編排有16章,根據整體內容可劃分為5大部分,分別是:第1部分緒論(1、2、補章)、第2部分土地權屬(3、4、8章)、第3部分土地一般管理(6、9、11、12章)、第4部分土地利用與保護管理(5、10、7章)、第5部分土地糾紛處理(13、14、15、16章)。我國物權法于2007年出臺,因土地產權屬于物權,對物權相關理論知識的補充有助于學生對土地法學基本理論的理解和運用,在理論講授中特意補充了1章(物權理論)安排在第1部分,具體理論教學內容調整見表1。同時,在講授中應隨時注意與當前土地政策結合,緊跟土地利用與管理的形勢變化,及時更新舊有法規內容,保持知識的現勢性。
二、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
1.結合案例進行課堂講授。土地法學所闡明的基本法律原理、各類基本土地制度與法規,是規范、約束和指導人們利用與管理土地的。這些法理制度是如何應用于實踐的呢?需要相關案例的直觀示范與展示,這是傳統教學模式不可比擬的。因此,案例教學是《土地法學》課程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恰當的案例能使學生易于且深刻地領會土地法學的原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2]。根據課程主要內容及當前學生的興趣點,可在征地、耕地保護、土地流轉、土地違法、土地糾紛等方面引入適當的案例,進行講評和討論。對于課程的基本理論和法理知識,可以通過案例講評來展開。在開講之前引入案例,由教師對其進行解釋、分析、評述,從中引導出背后蘊含的基本法理和相關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對應的教學內容。而對于各章重點和土地整體制度的關聯性,可在講授中穿插列舉一個或一組案例,通過多個案例多層面、立體化地展現課程的重點知識,并在案例的說明、比較中總結出各土地法規制度內在的關聯和內涵,幫助學生全面、立體地掌握核心內容。當然,前提是要精心收集并整理好各類案例,可以通過國土系統的權威報刊雜志網站以及新聞報道等途徑進行收集。
2.引入討論式教學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式教學法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它針對課堂中的某些內容、知識、觀點由教師擬出問題,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進行交流討論,甚至展開辯論的一種參與式課堂教學活動[7]。學生圍繞問題,發表看法,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和探討,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前,學生要提前預習,廣泛涉獵多種書籍,收集查閱大量資料,這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拓寬了他們的視野。由于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理論知識進行討論,因此教師須在課程章節講授完后再開展討論式教學。討論教學一般有四個步驟,即教師定題、課前準備、課堂討論、課堂評價總結[7]。其中定題環節,教師可結合當前國家土地熱點事件擬定,也可結合該學科發展前沿擬定,甚至進行前沿專題討論,一是可以強化學科知識的深層思考,二是可開拓學科視野,深入到更前沿或未研究的領域。比如近幾年的“房屋拆遷”、“小產權房”等土地熱點問題和“集體土地流轉改革”、“土地產權體系發展”等方面的土地前沿問題。針對可能引發不同意見的論題,學生可分組進行討論或辯論。各組學生通過提前預習和資料的收集整理,制作小組PPT,每組推選一位代表先進行幾分鐘的陳述總結,學生再針對各組代表的發言進行討論或辯論,最后由教師總結陳詞和進行評價。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輿論導向、理論深度,并對學生發言中的一些明顯錯誤認識予以糾正,對一些隱含的認識問題給予準確解釋。最后在教師評價中,要肯定發言積極的學生,表揚有獨到見解的學生,對他們的陳述思路給予點評,培養和提高學生對問題及現象的分析、判斷和論證能力。
3.建立網絡教學平臺鞏固課堂知識。《土地法學》內容豐富、知識面廣,單憑32學時的課堂講授不能充分細致地傳授課程內容的方方面面,對于師生交流專業問題也稍顯時間不充裕,加之該課程性質需要大量案例支撐,建立專業課程的網絡教學平臺,給學生提供一個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與交流的機會,這是很有必要的。筆者思考可以在學院網絡上建立一個該專業及本課程的教學平臺,把教師多年累積的教學知識和收集的案例素材放到網上,建立如案例、試題、土地政策等各類知識學習庫,供學生查閱復習。同時,建立師生網絡交流平臺,由學生把課后不懂或未理解透的問題上傳網絡,再由教師進行解答,教師甚至可以分門別類地整理出學生普遍不清楚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設教師解答并將視頻上傳網絡,供學生參考。
三、實踐教學的探索與應用
基于國家強調的綜合素質、應用型人才和專業能力的要求,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除了要掌握土地法學的理論知識外,還必須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和法律運用能力,在校學習期間打下一定的實踐技能基礎顯得很有必要。因此,《土地法學》課程需要進行實踐教學的嘗試與探索,特在48學時中安排了16學時的實踐環節,為學生提供運用土地政策法規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土地管理的法制意識,以提高學生今后的就業競爭能力。綜合其他高校實踐教學的經驗,筆者在土地法學實踐教學設計上主要考慮引用情景模擬和案例聽審兩種形式。
1.開展情景模擬進行仿真體驗。情景模擬教學是指教師圍繞某一個教學主題,引導學生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逼真的職業環境和實際操作的具體場景,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虛擬地再現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有關知識和操作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由教師對整個情景模擬進行指導、分析、點評并做出最后總結的一種虛擬實踐性教學方法[8]。《土地法學》課程內容中既有實體法又有程序法知識的部分,如土地糾紛調處、土地違法處理、土地監察、征地流程、土地交易過程、土地復議訴訟等,可以設計情景模擬,讓學生扮演成土地行政人員和土地被管理人員,參與模擬土地執法管理過程,通過情景仿真讓學生切身體驗土地執法的相關步驟和具體流程,培養學生土地執法管理能力,為今后工作中處理土地違法案件、調處土地糾紛、參與土地復議訴訟等活動打下了基礎。
2.組織案件聽審,增強直觀感受與認識。案件聽審即觀摩審判是教師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審判,使學生置身于現實的審判環境,通過真實的案件學習法學理論知識,直觀了解審判過程的教學方法[9]。教師可結合授課內容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旁聽觀摩法院對與土地相關的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的審理[3]。這種真實的法庭審判情境會給予學生強烈的感官刺激,獲取書本與課堂上沒有的直接體驗和感觸,強化學生對土地法規在現實應用中的直觀感受,增強學生心中的土地法制管理意識。案件聽審教學包括聽審前的準備、聽審觀摩、聽審后的總結三個部分。聽審前教師先選擇適當的案件,通過司法機關的幫助提前了解案情,并向學生講述;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案件,列出關于案件的各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觀摩審判。聽審后組織學生進行總結討論,撰寫聽審報告,包括問題的解決和建議,有哪些收獲,等等。不過,該類實踐教學的落實與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司法機關的協調情況。目前,其他高校就《土地法學》課程還未有組織案件聽審的先例,貴州大學在提高辦學水平、開展專業教學改革的前提下,應鼓勵教師嘗試與相關部門協調,進行該教學法的嘗試和應用。
四、課程考核體系改革
一個良好的課程考核體系能全面、綜合、多方位地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土地法學屬于綜合實踐性學科,要求學生既要掌握基礎理論又要熟悉實務操作和運用,課程的考核方式不能過于單一和傳統。
五、結語
以精品課程建設為核心的專業綜合改革思想指導下,貴州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土地法學》課程教學改革要體現出該專業的工科型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不僅要根據當前土地利用與管理的實踐和政策及時調整更新教學內容,還要創新課程考核方式,完善課程考核體系,全面綜合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理論教學上,通過案例、討論、網絡教學手段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實踐教學中,采用情景模擬和案件聽審培養具有土地執法技能的應用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以實現“實用、管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錢銘杰,袁春,胡璇,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土地法學”課程設置與教學實踐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3,(1):70-74.
[2]陳利根,梁亞榮.精心設計案例教學培養應用型土地法學人才[J].中國農業教育,2003,(6):17-18.
[3]王利敏.“土地法學”案例教學模式適用性分析及應用[J].中國地質教育,2014,(3):36-39.
[4]曹銀貴,周偉,袁春,等.基于主題活動的“土地法學”課程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地質教育,2012,(1):71-74.
[5]楊睿璇,徐麗萍,郭鵬,等.土地法學課程中情景模擬教學模式的構建及應用[J].高教高職研究,2016,(18):176-177.
[6]陳利根.土地法學[M].第三版.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5:1.
[7]韓申山,趙敏寧.討論式教學法在《土地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西部,2011,(24):215-217.
[8]薛玉華.談情景模擬教學法在公共關系課堂教學中的實施與功效[J].教育與職業,2013,12(36):143-144.
[9]馮惠敏.法學實踐性教學體系構建研究———河北大學法學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12(4):76-79.
作者:張錚 單位: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