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美國大學中的復合專業設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十期
美國的復合專業的設置已成為美國高校的專業結構體系的一部分,也是高校教育教學運行中的常態。復合專業的設置,是通過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內部的學科之間的相互支撐來實現的,它還是一個新的橋梁,成為延伸、衍生新學科的知識培育生長基礎和人才儲備的重要路徑。鼓勵和容許我國高校設置復合專業,是一個促進學科發展和創新人才成長的重要路徑。在美國排名前50位的大學中,都設有復合專業培養人才的體制。為系統地了解美國復合專業的設置、管理情況,對2014年美國工學院排名前50位的部分學校做了調研與總結,以期對國內高校開辦復合專業有所助益。
一、復合專業的類型
專業復合具有多種形式,從辦學層次上看,可以是本科水平的復合,也可以是碩士水平的復合,甚至可以是本科專業與碩士專業或碩士專業與博士專業的復合;從辦學領域上看,可以是一個學院內同一領域專業的復合,但美國的大學更多的是不同學院、不同專業領域的復合,其中最常見的是工程領域與管理領域專業的復合。1.本科層次的復合專業在本科層次上的專業復合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種為兩個領域的并聯,這種形式最為普遍,有的大學規定出了具體的專業領域與專業名稱,如卡內基梅隆大學規定了人文/藝術復合學士專業、科學/藝術復合學士專業等。有的大學則列出了可復合的專業列表,如伊利諾斯大學提供的專業列表中包括會計學、工業工程、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等。第二種是以一個專業為主,在其中嵌套另一個專業的內容。如卡內基梅隆大學規定的科學專業中的計算生物學專業、計算金融專業、社會學中的藝術專業等。但不論結構如何,學生都能獲得兩個學士學位。2.研究生層次的復合專業碩士層次復合專業的選項比本科生更多。在碩士層次,最常見的是工程專業與管理專業的組合,通常由學校列出允許的組合供學生選擇。如伊利諾斯大學列出MBA(工商管理碩士)可與建筑學、化學、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等11個專業進行組合。除碩士專業的相互組合外,也允許一個碩士專業與一個博士專業的組合,例如南加州大學設立了MBA與教育學博士、藥學博士、醫學博士的復合專業。這樣的學習體制自然就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從類型上看,研究生層次的復合專業更為多樣,更為有效地關注學科的交叉和衍生性。在復合專業這樣的有著多學科沖擊的環境下,學生發展所依賴的多學科知識基礎得以夯實和融合,學生更容易朝著跨學科、甚至超學科的方向發展。
二、復合專業的設置程序及管理模式
如果學生選擇的專業復合不在學校規定的范圍之內,學校能夠通過一定的程序設立新的復合專業。例如斯坦福大學規定的專業組合是MBA/教育學碩士、MBA/科學碩士和MBA/公共管理學碩士。超出這個范圍,就需要由基層教學單位(一般是系)提交申請書。開辦復合專業申請程序的關鍵“控制步驟”在于兩個學院院長之間的商討。一旦就學時、學費等問題達成一致,就能開辦新的復合專業。專業的“復合”并沒有十分復雜之處,原有的專業體制并沒有發生改變,仍是“各管各的”,而學生的學習只是在兩個專業間進行切換,只需完成兩個專業的不同要求即可。從入學程序上來看,所謂復合型專業似乎只是一個名義,是在單一專業學習還是進入復合專業學習,完全是學生的個人行為。從復合專業的設置程序和管理模式來看,它強調學生的個人行為和可選擇性,這種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體現的非常明顯。隱含著學生以學習興趣和自主選擇為導向的復合,回歸到人才培養的興趣養成和理性提升的本質需求。
三、復合專業的培養體制
復合專業的培養體制大體上可分為串聯式培養與并聯式培養。康奈爾大學工學院與管理學院聯合開辦的工程碩士與MBA的復合碩士專業采取的是一種串聯式培養模式。學院的本科畢業生必須先進行工程碩士專業學習,再申請MBA。學生可有兩種選擇方向:深度方向與廣度方向。深度方向是在一個領域三門課作為本科技術專業的延伸與加深;廣度方向則是在三個不同領域選擇三門課。更多的復合專業采用的是并聯式培養模式,并聯式下面又包含多種培養模式,如并行式和交替式等。閆斯利爾大學就采取了并行的融合的綜合訓練不斷線的培養模式:由工學院與人文社科學院聯合舉辦了一個產品設計與創新的本科復合專業。這個復合專業的特色在本科的八個學期舉辦六個設計學習班,邊學習基礎理論,邊從事創新設計活動,可稱是創新“不斷線”。同時,將工程課程表與文科的課程表結合在一起。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工程/技術創新管理復合碩士專業(E&TIM)則采取了工管交替式的“三明治”培養模式。E&TIM是在一個工程碩士專業中嵌套技術創新管理的復合專業。生物工程、化學工程、土木與環境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等工程碩士專業都被允許與技術創新專業進行復合(見表1)。從復合專業的培養體制來看,依據不同的組合學科的特點、不同組合的培養目標呈現了多樣化的構建方式。其中并聯式的培養體制占了較大比例。如何有效促進兩個以上學科的真實融合,需要通過多學科的多向多元的學習、訓練、吸收、固化階段和過程。
四、啟示
美國的復合專業的設置已成為高校的專業結構體系的一部分,也是高校教育教學運行中的常態。基于以上研究,對于如何設置復合專業建議如下:首先,復合專業的設置還需要獲得更多認同和進一步鋪開。復合專業的培養在我國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物,許多學校在本科層次或研究生層次都在實行主輔修雙學位或聯合雙學位等類似的復合專業培養。但值得注意的是,國內高校學校內部的雙學位培養主要是在本科層次實施,主要是為了發揮綜合性大學學科優勢,探索跨學科教學模式;而研究生層次國內高校內部開展的僅僅限于個別正在進行教育部批復的全國高校綜合改革試點高校。另外,我國的雙學位培養往往是一個學位為主,另一個學位為輔,稱作第二學位,而不是兩個學位并行;往往以某高校內部自有學科的復合為主,且僅面向本校學生,面向其他高校學生的很少;聯合雙學位培養大多是以國內高校與國外高校的合作方式實施。
美國在設置程序、管理模式上比較完備和成熟,學校會根據學生的提議設置新的復合專業,反映出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意見,辦學適應性和靈活度高。國內大部分高校對于哪些專業的復合有利于學生的培養、哪些專業不適合復合還有待深入研究,對兩個專業復合的結構(串聯結構還是并聯結構)、學分分配、課程設置、實踐環節安排、畢業標準等仍需要進行深入探討。其次,碩士層次的復合專業的授權限制應該進一步放開。我國碩士層次的復合專業培養、工程類碩士專業與MBA的復合培養尚未提到議事日程,目前只有個別有著國家試點學校資格的高校進行了嘗試,而其他學校如果開展此類復合專業。只有結合科學與技術發展前沿進行系統、全面、深入的考慮,建立起綜合性的跨學科領域,才有可能建立起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工程人才培養體制。這是國內工程教育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1]其中,工程/MBA復合專業是培養此類人才的一個有效途徑。有能力的已開辦MBA的學校可考慮開辦工程/MBA型的復合專業,以推動學生能力的“T型”發展,為國家提供有用之材。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教育融合在一起進行復合培養,是培養跨學科復合型管理人才的新培養模式。再次,國內高校應及時關注復合專業發展的新趨勢,認識到跨校的甚至基于網絡的復合專業設置已呈增長趨勢,并融入國際高等教育的主流。隨著MOOC(慕課)和網絡教育的推進,基于遠程的網絡的合作教育也成為復合專業發展的一部分。我國也出現了這樣的趨勢,清華大學與復旦大學實現強強合作,于2015年開始設置國內首個基于混合式教育的金融學輔修專業/第二專業項目啟動。成功試點后,將計劃擴展到其他大學學生和社會人員,同時,其他輔修專業可以參照實施,該項目利用在線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資源和學習條件,滿足了學生跨學科發展的需求,是我國教育模式改革重要的突破性探索。
最后,要重新認識復合專業設置的價值。復合原則是指兩個不同領域專業的結合,這樣做的目的是開拓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領域,能夠適應不同場合、不同競爭環境中的工作。同層次專業的復合是如此,不同層次專業的復合也是如此。在我國,不同層次專業間的復合亦有之,稱作“連讀”。而這種“連讀”方式在美國大學中并不多見。因為“連讀”不僅在學緣上是“近親繁殖”,在專業上也沒有任何拓展。更有些學校搞8年制“本—碩—博連讀”,學生被囿于一個專業內連續8年接受一個導師的指導,畢業后其視野可想而知。如何兼顧保留好的生源和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學科視野改善學緣結構,實施不同學科的復合專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此外,復合不是機械的組合,多開幾門課。復合專業的培養從培養方案,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師指導等等都應該有一套完備的體系和跨學科的視野,也包含適合于復合專業訓練的培養基地的建設。
否則,學生只學到了兩個專業的皮毛,多而不精,知識體系零散,復而不合,就業也體現不出優勢,反倒背離了復合專業開設的初衷。因此,設置復合專業,為學生提供高等教育求學過程中交叉或跨學科的學習訓練,將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地漸進地進而自覺地建立起學科融合的理念和習慣,使之成為創新人才的知識的制度性儲備和應用的基礎。而目前我國復合專業的畢業生并未體現明顯的優勢,總體上看,我國高校的復合專業尚未形成培養模式,尚有待系統化與制度化。當然,我們也欣喜看到我國高校復合專業也出現了好的跡象。我國復合專業設置已經開始從高校內部不同專業的復合發展到高校之間的強強聯合,體現了學生對于跨學科或者交叉學科的需求和學校對于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視,也是對社會和用人單位對這類人才需求的回應。復合專業的開設確實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滿足學生自主、高效和便捷學習,實現線上與線下結合、名校強強合作,使更多的學生掌握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提升綜合能力,為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徑。如果政府能夠進一步賦予高校辦學自主權,激活辦學活力和智慧,我們相信復合專業的設置很可能會成為我國高校未來專業設置中的新常態。
作者:白麗新 張樂 單位:全國高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