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外優(yōu)秀法律文化的傳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依法治國理念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以法治國”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依法治國理念的基本含義是依據法律而不是個人的旨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確立以憲法和法律為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準。依法治國與“以法治國”僅一字之差,但內涵卻迥然有別。依法治國說明法已不再是治國理政的工具,而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行為規(guī)范的最高準則。依法治國理念的內涵十分豐富,概而言之,包括如下幾方面內容:一是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理念,二是人權保障理念,三是法律平等理念,四是法律至上理念,五是程序正當理念,六是權力監(jiān)督與制約理念。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觀念的重大轉變。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的封建“人治”思想影響,中國共產黨在治國方略的選擇上經歷過一些曲折。1997年,黨的十五大最終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又被寫入了憲法修正案。黨的十七大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做出了新的重大部署,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方略的最終確立,在黨和國家的發(fā)展史上,具有偉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依法治國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以法治國”法治思想中的合理成分,突破了“以法治國”法治思想的歷史局限性,將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升華發(fā)展為體現現代法治內在要求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正反映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一種傳承。
二、執(zhí)法為民理念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人本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人本主義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哲學基礎。中國傳統的人本主義思想萌芽于公元前1000余年,它是在殷商天道觀發(fā)生動搖的基礎上不斷形成的。從先秦時期的重民思想,到儒家以人為本的價值理論,經過歷朝歷代的演繹發(fā)展,終于形成中國傳統的人本主義思想。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立足現世,以積極務實的態(tài)度關注人生;在天人合一的關系中,注意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中國傳統的人本主義思想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德主刑輔,注重教化。二是擺脫神判,注重證據。三是寬仁慎刑,愛惜民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立法中所體現的溫情主義和人道主義原則:一是矜恤老幼婦殘。二是限制刑訊。三是控制死刑的決定權。四是罪疑惟輕,律法斷罪。五是則天行刑,順天行赦。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人本主義思想,視野廣闊,內涵豐富,顯示了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在法律文化領域中的先進性,成為中華法系的重要標志之一。但其歷史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重公權輕私權。二是重國家輕個人。三是重義務輕權利。四是重宗法尚家族。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西方法律文化的輸入,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受到沖擊,其人本主義思想中的消極因素,不可避免地為代表歷史發(fā)展趨勢的新思潮所取代。
執(zhí)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為民理念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理念之一。其基本內涵包括以人為本、保障人權、文明執(zhí)法等內容。以人為本是執(zhí)法為民的根本出發(fā)點。以人為本,既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也是執(zhí)法為民的根本出發(fā)點。以人為本,體現在執(zhí)法目的上就是要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在執(zhí)法標準上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本,在執(zhí)法方式上充分依靠人民。保障人權是執(zhí)法為民的基本要求。人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其內容、范圍和實現程度受特定社會歷史條件制約。法治是人權保障的重要方式。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我國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執(zhí)法為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權。概而言之,就是要依法保障公民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特定群體權利。文明執(zhí)法是執(zhí)法為民的客觀需要。文明執(zhí)法是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對執(zhí)法機關的基本要求,是執(zhí)法為民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政治文明和法治進步的表現。文明執(zhí)法的具體內涵包括:執(zhí)法理念文明,執(zhí)法制度文明、執(zhí)法行為文明、執(zhí)法形象文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的執(zhí)法為民思想充分汲取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人本主義思想的精華,摒棄了其所固有的消極因素,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
三、公平正義理念對西方法律文化中程序正義思想的吸收和借鑒
程序正義一般是指具有正當性的法律程序。其內容具體包括:任何人不能擔任自己案件的法官,聽取雙方的陳述,裁判者要給出一個理由。程序正義有助于實現實體正義,且本身亦具有獨立價值。程序正義是西方法律文化中很有價值的思想,這一思想曾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過重大影響。程序正義理念有兩大基本理論淵源:一是英國的自然正義。二是美國的正當程序。著名的“米蘭達規(guī)則”即是西方法律文化中程序正義理念的典型代表。西方法律文化素以注重程序而聞名,盡管在近代司法改革中,訴訟程序的繁瑣、復雜和僵化成為改革的重點,但程序正義的理念一直被保留下來。具有西方法律文化傳統的國家形成了系統相當完備的程序正義理論,依賴程序成為外國法系的鮮明特征。這一點也正是外國法律文化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一個重大區(qū)別。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缺乏程序正義的理念。因為,中國傳統社會是建立在宗法血親基礎上的親情社會,其社會文化心理是注重倫理親情,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倫理秩序中的結果公平,而忽視程序公正。因此,為實現傳統法理念向現代法理念的轉變,推進現代法治社會歷史進程,就必須牢固樹立程序正義的理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公平正義思想的核心內容即是程序正義。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把公平正義作為價值追求,正是對西方優(yōu)秀法律文化的合理吸收和借鑒。公平正義的基本含義包括:公平、合法合理、平等對待、及時高效、程序公正。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則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社會成員能夠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方式公平地實現權利和義務,并受到法律的保護。與西方法律文化中的程序正義不同的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公平正義思想是以維護、實現、發(fā)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的。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義的首要內涵,合法合理是公平正義的內在品質,程序正當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方式與載體,及時高效是衡量公平正義的重要標尺。踐行公平正義理念的具體要求是:樹立正確的執(zhí)法觀,堅持秉公執(zhí)法,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持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堅持公正與效率并重,堅持以公開促公正。中外優(yōu)秀法律文化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要理論淵源。歷史是不能割斷的。傳承和借鑒中外優(yōu)秀法治文明成果,可以鑒古知今,吸取歷史經驗和教訓,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加速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進程。
作者:馬宜生單位:天津市委黨校法學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