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兩岸政策論述的回顧與前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兩岸關系》2017年第12期
長期以來,蔡英文拒不接受“九二共識”,但也擔心兩岸關系陷入僵局對其選舉或主政不利,故也不敢公開挑戰一個中國原則,不時拋出一些模棱兩可的論述來敷衍祖國大陸。自2015年以來,蔡英文已先后拋出5個關于兩岸政策的論述,通過這些論述基本可以勾勒出蔡英文兩岸路線的大致特點。
一、五大兩岸關系論述及其歷史邏輯
2015年6月以來,蔡英文先后拋出五個兩岸關系論述,包括“憲政說”“會談史實說”“憲法說”“三新說”和“新四不說”,其中,前三個論述側重于兩岸政治關系定位,后兩個表述側重于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具體內容與歷史邏輯如下:
(一)“憲政說”
“憲政說”是蔡英文于2015年6月訪美時提出的第一個關于兩岸關系新論述,既是蔡英文向美國遞交的一份“答卷”,也是對祖國大陸之前喊話的一次回應。2014年11月,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大勝,祖國大陸據此判斷民進黨重新上臺執政已是在所難免。為了在島內第三次政黨輪替之時保住兩岸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成果,2015年3月4日,在全國政協會議期間重申:“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如果兩岸雙方的共同政治基礎遭到破壞,兩岸互信將不復存在,兩岸關系就會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上去”。很顯然,這個呼吁是針對民進黨說的,因為國民黨不存在拒絕接受“九二共識”的問題。2015年6月3日,蔡英文在美國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演講時表示,未來將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發展。之后,蔡英文又進一步解釋道:“我所說的是‘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我也以教授身份提供定義,包括‘憲法’的內文、增修條例、相關‘憲政’釋文、法官判決以及‘政府’與人民的相關運用,只要是跟‘憲法’有關、‘釋憲’有關、跟運用有關,都含在我所謂的‘現行憲政體制’里。”此即“憲政說”,也是蔡英文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作肯定性表態。
(二)“會談史實說”
針對蔡英文的“憲政說”,祖國大陸在2015年11月7日與馬英九會面期間,一改過去對“九二共識”的剛性表述,細節上做了巧妙調整,將“九二共識”拆分為“歷史史實”與“核心意涵”兩部分,希望能在“九二共識”被島內高度污名化的今天,為民進黨緩解一些承認“九二共識”的壓力。作為回應,2016年1月21日,蔡英文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會在以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雙方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兩岸過去交流成果,以及臺灣民主原則與普遍民意等“既有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穩定與發展。這是蔡英文第一次對其“既有政治基礎”主張進行具體闡釋,并提煉出四個關鍵元素,構成了“會談史實說”。
(三)“憲法說”
雖然“憲政說”與“會談史實說”向“九二共識”方向邁進了一步,但仍未達到“九二共識”的要求,祖國大陸于是繼續向蔡英文喊話。2016年3月祖國大陸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會議期間,、、俞正聲、張志軍先后就兩岸關系發表講話,再度重申“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表明了與民進黨進行政治互動的底線,即民進黨必須接受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核心意涵。面對祖國大陸的堅定態度以及島內民眾的質疑,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又向“九二共識”推進了一步,表示將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被許多學者視為蔡英文在兩岸關系問題上邁進的重要一步,因為這是其首次明確表示將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系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長期以來,“中華民國憲法”對民進黨而言是一個沉重的現實障礙,民進黨向來極力撇清臺灣與“中華民國憲法”的關系,甚至一度以廢除“中華民國憲法”為政黨目標,故此次表示依照“憲法”和“兩岸人民關系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的確釋放了一定善意,正因如此,祖國大陸官方將蔡英文的就職演說視作一份“未完成的答卷”,并期待蔡英文能在后續執政過程中盡早“補全答卷”。然后,后來的實踐表明,蔡英文的善意釋放也就到此為止了,祖國大陸對蔡英文接下來的一系列倒退舉動失望了。
(四)“新四不說”
雖然“憲法說”離“九二共識”仍有較遠距離,但考慮到蔡英文背負著民進黨的“臺獨”包袱且剛剛上任,所以祖國大陸給予“憲法說”以極大的寬容,并期待蔡英文能更進一步。蔡英文上臺后,一方面大力推動“文化臺獨”,一方面對國民黨進行“政治追殺”,仿佛昔日對“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系條例”的承諾已經煙消云散。在蔡英文的不斷挑釁下,兩岸關系發展逐漸陷入僵局。2016年10月初,蔡英文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和日本《讀賣新聞》專訪時提出“新四不說”,之后又在“雙十講話”中予以重申。所謂“新四不說”指:“我們的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但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顯然,“新四不說”只是一段模棱兩可的文字游戲,沒有提供任何論述增量,而這僅是蔡英文在兩岸論述上敷衍祖國大陸、實施“拖字訣”的開端而已。
(五)“三新說”
提出“新四不說”后,蔡英文很久都沒有再拋出新論述,在“文化臺獨”的道路上埋頭狂奔。2017年3月,臺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受阻,兩岸再次在所謂“國際空間”問題上產生齟齬,而釀成此次矛盾的關鍵其實就是蔡英文對“九二共識”的拒斥。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明確指出,民進黨拒絕接受“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整體面貌受到巨大沖擊的始作俑者。2017年5月3日,也許是為了爭取臺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的最后機會,蔡英文接受臺灣《聯合報》專訪時拋出“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的兩岸關系互動主張,表示在變動中的情勢下,臺灣與大陸要共同維護一個和平穩定的狀態,這是雙方需要努力的,而且需要有一些結構性的合作關系。蔡英文還強調,大陸的“未完成的答卷”是一個缺乏善意的講法,因為情勢已經變了,現在兩岸共同面對一張新問卷,不是任何人可以單獨回答的。該主張一經提出便遭到兩岸輿論強烈抨擊,臺灣世新大學教授游梓翔直接稱“三新”主張充分體現了民進黨的“三心二意”,“三心”是指“聯美制中”“聯日制中”“”的心,“二意”則是指對大陸的敵意和有事沒事來段空話應付一下的虛情假意。至此,蔡英文的五個新兩岸關系論述已經全部拋出,其后蔡英文只是一再重復,再未提出新論述。2017年5月執政周年時,蔡英文刻意回避祖國大陸對其兩岸政策的詰問,沒有在當天發表講話;就職后的第二個“雙十講話”,蔡英文更是大幅壓縮關涉兩岸議題的篇幅,并且重彈“新四不說”老調。
二、蔡英文五種論述與“九二共識”的距離
表面上看,蔡英文在不到兩年時間拋出五個新兩岸關系論述,似乎在兩岸議題上懷有一定誠意,然而,即便不考慮蔡英文言行不一的一貫作風和“溫水煮青蛙式”的“漸進臺獨”策略,就這五個論述本身而言,也與“九二共識”存在相當距離。這五個論述中,“新四不說”和“三新說”與“九二共識”的距離最遠。除了眾所周知的虛假空洞之外,這兩個論述更大的問題在于直接拒絕了“九二共識”。就“新四不說”而言,其核心主張集中于兩個關鍵詞——“不變”與“不屈服”。“不變”是指“善意不變、承諾不變”,而民進黨目前所給出的所有善意和承諾是什么呢?是背離“一中”原則、催化“事實臺獨”。所以“不變”的潛臺詞就是“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的讓步已達極限,以后不會比現在更加靠近‘九二共識’,大陸不必再有所期待”。“不屈服”是指“不會在壓力下屈服”,而所謂的壓力顯然來自祖國大陸,無論是經濟上的收緊政策,還是政治上的切斷接觸,抑或民意上的統一意志甚至軍事上的武力迫近。總之,“不屈服”已經充分表明了蔡英文的態度:“無論大陸如何施壓,我都不會接受‘九二共識’。”至于“三新說”就更加得寸進尺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英津對此犀利指出,所謂“新情勢”是指島內民意對“維持現狀”的支持,以及對“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這個國家叫‘中華民國’”的認知,在蔡英文看來,既然臺灣是一個民主社會,那么就要遵循反對統一的“普遍民意”,以民意對抗“九二共識”;所謂“新問卷”是指緩和兩岸局面的責任不能僅落在臺灣一方肩上,“大陸出題、臺灣回答”模式應讓位于“共同出題、共同回答”模式,將“九二共識”從祖國大陸拋給臺灣的考題變為兩岸共同協商的議題,將“一個中國”從不容置疑的政治前提變為可供討論的政治問題;在以上“兩新”鋪墊下,所謂“新模式”的意涵呼之欲出,即抽空“九二共識”的兩岸互動模式。
可以說,“新四不說”和“三新說”就是對“九二共識”的明確拒斥。“會談史實說”是一個比較中庸的論述,即沒有直接否定“九二共識”,但也沒有全面接受“九二共識”,實質是通過將“歷史事實”和“核心意涵”二分的方式繞過“九二共識”,是“沒有承認的承認”或“承認不曾達成共識”。在蔡英文的演講中,甚至連“共識”二字都未出現,而用“事實”“求同存異”和“共同認知”來替代,可見其對“九二共識”的一中意涵與共識性質的刻意回避。“憲政說”和“憲法說”是目前蔡英文提出的最靠近“九二共識”的論述,但仍與“九二共識”存在相當一段距離。“憲法說”只承認了“憲政體制”,而“憲法”和“憲政”存在顯著區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包含四個方面:一是“憲法”文本,二是增修條文,三是“大法官釋憲”,四是在臺灣的實施情況。換言之,任何關于憲法的解讀和實踐都是“憲政體制”一部分。因此,“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是一個范圍遠大于“中華民國憲法”的、邊界模糊的、隨著解讀和實踐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廣義概念。所以,接受“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并不意味著承認“中華民國憲法”。既然僅僅接受“憲政”并不足夠,那么蔡英文后來的“憲法說”是否可以等于承認一中原則?答案還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雖然“中華民國憲法”含有“一中”內容,但經過七次“修憲”后,“一中”內容已被大幅刪減,而“臺獨”內容大幅增多,現在的“中華民國憲法”可以向“一中”“獨臺”或“臺獨”至少三個方向解讀。第二,就算目前的“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蔡英文對它的承認也建立在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前提之下,即承認兩岸同時存在兩部具有正當性和效力的憲法,兩部憲法分別治理兩岸事務,相當于“一中兩憲”,這與“一國兩府”“一國兩治”“一中兩國”和“一個中國,兩個政治實體”等論述一樣,都是企圖用治權(憲法)架空主權(國家)、建構“虛體一中”論述。因此,“憲政說”與“憲法說”也不會為祖國大陸所接受。
三、對蔡英文未來兩岸政策的展望
雖然蔡英文對“九二共識”的拒斥澆滅了祖國大陸的期待,但其實并不難理解,而且這種拒斥很可能會貫穿蔡英文的任期。這是因為,將蔡英文拉向“一中”的向心力基本只有對祖國大陸嚴厲經濟制裁甚至武統的畏懼一種,而將她拽向“臺獨”的離心力卻有至少四種:前兩重離心力主要源自對“大兩岸”和“小兩岸”局勢的主觀誤判。第一重力量是對祖國大陸政策軟化甚至放棄統一的幻想。一直以來,蔡英文都抱有某種僥幸心理,認為即便自己不承認“九二共識”,祖國大陸也不會反應過激,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祖國大陸會逐漸適應和默許兩岸“現狀”,這種對祖國大陸政治底線的誤判,使得蔡英文在兩岸問題上有恃無恐。第二重力量是對美國將會在臺海危機時站在臺灣一邊的堅信。自特朗普上臺后,中美關系的不確定性驟升,尤其2017年10月12日,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臺灣旅行法》(TaiwanTravelAct),全面解除美臺官員互訪的層級限制,并且允許兩地官員互相參與彼此官方舉行的公開正式活動,等于恢復了美國與臺灣在實質上的“外交關系”,很可能在中美之間和兩岸之間掀起驚濤駭浪。一直以來,民進黨都希望臺灣能在中國大陸與美國博弈的夾縫里險中求生,用主動承擔美國制衡中國棋子角色的忠心表現,來換取美國在兩岸問題上對臺灣的支持,近年來,隨著美國對華政策的日益強硬,臺灣的這種期待也日益膨脹。后兩重離心力主要源于島內小環境的客觀支撐。第三重力量是島內的“維持現狀”民意以及潛藏在其背后的“事實臺獨”思想。一直以來,蔡英文都以2300萬民意為擋箭牌,抵擋祖國大陸的反“獨”促統攻勢,雖然就真正的民主而言,2300萬臺灣人民無權單方面決定近14億兩岸人民的關系問題,但島內民意的確為蔡英文提供了一個看似合理的理由和貌似堅實的支柱。第四重力量是島內政黨的整體“綠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共振效應與自我強化。曾經,藍綠之間存在明顯的統“獨”分歧,后者向“臺獨”躍進的距離或多或少可以通過前者的反作用抵消。然而現如今國民黨的政治立場已經嚴重本土化,藍、綠在兩岸政策上的重疊共識擴大,加之民進黨已經實現從中樞到地方、從行政到立法的全面執政,國民黨很多時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些都為蔡英文拒不接受“九二共識”提供了資本。
不過,不接受“九二共識”不等于敢從事“法理臺獨”,目前,四重離心力中的前兩重已經出現顯著變化,這些變化均能有效挫傷蔡英文推動“法理臺獨”的決心與信心。中國共產黨報告在重申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著重強調了“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系的根本性質”,這是首次在黨代會政治報告中將一個中國原則與“九二共識”嵌合在一句話內。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向對岸釋放的堅定信號,是在告訴民進黨,“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一個中國原則,無論建構什么新論述,只要背離“一中”,那么就不可能被祖國大陸接受。此外,報告還將十八大報告中的反“臺獨”“三個任何”升級為“六個任何”,指出“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臺獨”的一切出路都被堵死,蔡英文對祖國大陸官方政策軟化的幻想也隨之破滅。除了來自祖國大陸的堅定宣示外,美國對一個中國的繼續承諾也給了蔡英文當頭一棒。2017年11月9日,與特朗普在北京舉行會談,特朗普不僅表示中美雙方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與廣闊的合作前景,而且再次重申了美國政府堅持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特朗普的表態充分說明,中美之間共識大于分歧、合作多于沖突,蔡英文妄圖“在大象之間跳舞”是不現實的。總之,無論蔡英文建構了怎樣的新論述,只要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系發展就會一直陷于困境;無論蔡英文今后意圖走向哪里,“法理臺獨”抑或“事實臺獨”,只要不接受統一,臺灣人民必將背負本不必背負的沉重命運。兩岸關系未來發展的決定權在祖國大陸,但短期選擇權在蔡英文,而對兩岸人民都負責的選擇只有“九二共識”與國家統一。
作者:莊吟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