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媒體下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廉政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
摘要:為了加強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文章論述了新媒體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帶來機遇和挑戰,基于此,分析了新媒體背景下加強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對策,具體為建立健全新媒體管理法規,凈化新媒體信息空間;豐富創新新媒體教育資源,增強廉政教育系統性;提升受教育者的媒介素養,強化廉政文化教育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廉政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加強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是堅持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基礎性工作,是建設先進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是黨從源頭上反對腐敗,建設清明廉潔的高等院校的重要抓手。新媒體是以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為基礎,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的信息傳播平臺。在社會發展新時期,新媒體依托強大的信息傳播平臺和信息傳播功能,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在新媒體背景下,加強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應充分開發利用新媒體資源,創新廉政文化教育手段,提升傳播效果,增強高校師生廉政文化素養,營造風清氣正、廉潔文明的校園文化環境。
一、新媒體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帶來的機遇
(一)有助于拓寬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渠道
隨著新媒體與高校師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的深入融合,其已成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新媒體支持下,高校可以通過數字網絡建立教學、互動交流等平臺對高校廉政文化資源進行整合,讓高校師生充分利用新媒體學習廉政文化,交流學習心得,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各高校及其院系也應積極利用和開發新媒體,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向師生進行廉政文化宣傳教育、互動交流,將廉政文化教育由課堂拓展至課外。新媒體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中的廣泛應用,將廉政文化教育滲透到高校師生日常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有助于豐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資源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進步,信息傳播突破了時空限制,傳播范圍更廣、速度更快;信息傳播的開放性和共享性也逐漸增強,豐富了高校廉政文化教育資源。新媒體可以全時段、全區域傳播信息,突破了以往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時空限制;同時,新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這使人們可以快速、便捷地獲取大量形式多樣的信息資源。因此,新媒體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的應用有助于優化不同地區高校廉政文化教育資源,突破由于地域等因素帶來的教育信息資源不平衡的難題;有助于豐富教育內容,使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更加具有的時代性,更加貼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際,提升廉政文化教育的時效性。
(三)有助于創新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模式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信息溝通交互性增強,高校廉政教育模式逐漸由灌輸式教育向交互式教育轉變。傳統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主要以課堂教育為主,采用“灌輸式”教育模式對師生進行廉政文化教育。灌輸式教育模式以“一對多”的單向傳播使得受教育者的參與度低,影響廉政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基于新媒體信息交互的特點,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應轉變教育模式,積極開發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加強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及時收集受教育者的意見和建議并進行反饋,激發受教育者參與廉政文化學習的積極性,提升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實效性。
二、新媒體給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帶來的挑戰
(一)不利于增強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引導力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使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呈現出復雜化的特點,不利于增強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引導力。信息的復雜化是指信息傳播中的開放性極強,形成紛繁復雜的信息,由此表現出信息多樣化和復雜化。由于網絡開放性的特點和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網絡匯集了各式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來自不同地域、不同階層,傳播著不同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1],高校在借助新媒體進行廉政文化教育時,易遭受復雜多樣的信息沖擊,增加學生辨別信息的壓力,進而影響優秀廉政文化對受教育者的引導力。而一些別有用心者在網絡上隨意虛假信息、無事生非,將普通事件夸張化,有目的性地攻擊政府、高校和領導干部,企圖誤導不明真相的人,降低政府和高校在廉政建設方面的公信力,高校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辨別信息真偽能力較弱,面對海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降低對優秀廉政文化認可度,進而影響廉政文化的引導力[2]。
(二)不利于提升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系統性
基于新媒體網絡的迅速發展,信息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這不利于提升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系統性。信息的碎片化就是將系統、完整的信息,按照不同標準分解為一定量的信息片段。越來越多的人利用簡短的時間,通過新媒體接收大量的碎片化信息,這些信息往往簡化了邏輯推理過程,表現為一個結果,或者事情的某個方面,不夠全面系統。高校在借助新媒體進行廉政文化教育時,很難提供系統全面的廉政文化教育內容,這易使受教育者對廉政文化的學習只集中于某些方面,缺乏與其他內容之間的聯系思考,影響受教育者對廉政文化完整的學習認知。部分高校師生認為廉政文化建設與個人無關,主要是相關政府部門的事情,沒有意識到廉政文化建設需要個人、高校和政府等各方共同努力;認為專業課程的教學與學習才是日常的重要任務,對發生在身邊腐敗現象漠不關心,沒有客觀、深入地認識腐敗對個人、社會和國家的影響[3];認為廉政文化只存在于書本中,實踐中應當尊崇權力至上、拜金主義等,沒有將優秀的廉政文化與社會實踐結合。
(三)不利于加強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效果評價
基于新媒體網路的迅速發展,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呈現出個性化和自主性的特點,不利于加強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效果評價。信息傳播的個性化和自主性就是不同個體根據各自不同的需求,選擇性地接受需要的信息,并發表個性化言論。雖然新媒體匯集了紛繁復雜的信息,但是由于其個性化和自主性的特點,個體會根據各自的喜好和需要,對信息進行適當篩選,而個體選擇信息時,不僅會選擇積極的信息,同時也會受一些消極信息的誤導。因此,高校在借助新媒體進行廉政文化教育時,信息的傳播不再具有強制性,受教育者根據各自的認知水平、愛好和實際需求等特點選擇性地接受不同程度的廉政教育,高校大學生辨別信息能力較弱,容易被新奇的休閑娛樂信息吸引,忽視優秀廉政文化信息,影響高校廉政文化的教育效果。同時,在新媒體的背景下進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學生接受信息時具有一定程度的個性化和自主性,接受廉政文化信息的程度受認知水平、愛好等因素影響,這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效果評價帶來了難度。
三、新媒體背景下加強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新媒體管理法規,凈化新媒體信息空間
新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可匯集大量參差不齊的信息,導致信息呈現復雜化的特點。一些不良信息乘虛而入,影響高校學生的思想發展,阻礙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正常推進。因此,我國相關機構應積極建立健全新媒體管理法規,凈化信息空間,控制不良信息對高校學生的沖擊,增強高校廉政文化的引導力,制定利用新媒體傳播有損集體、個人利益等不良信息者的懲處細則,尤其是明確在高校師生中傳播不良信息的懲處細則;制定新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基本要求,規范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基本管理程序,對新媒體背景下的信息進行監管,對來源不明的信息統計篩查,對網絡流行言辭進行把關,杜絕不良信息傳播。強化對企圖通過傳播不良信息損害集體、個人利益的個人或集體者的震懾;防止虛假信息、不良信息等在社會中傳播,尤其是在高校師生中的傳播;增強新媒體傳播者自覺傳播客觀真實、積極向上信息的自覺意識。
(二)豐富創新新媒體教育資源,增強廉政教育系統性
新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呈現碎片化的特點,可將系統、完整的信息分解為信息片段,突破時空限制,快速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通過新媒體閱讀學習這些信息。高校在借助新媒體進行廉政文化教育過程中容易向學生傳遞碎片式的廉政知識,影響受教育者對廉政文化的系統性學習。因此,高校應豐富創新新媒體教育資源,提高廉政知識傳遞的連貫性,增強廉政教育的系統性。同時,加強高素質廉政文化教育隊伍建設,提升廉政教育者素質,堅持以優秀的廉政文化作為指引,積極學習新媒體技術,熟練運用新媒體手段傳播廉政文化知識;努力創新廉政文化教育內容和方法,提升教育素材的質量和水平,從廉政教育視角對新媒體領域出現的相關熱點事件做出適度分析,并采用藝術的方式互動引導,滿足受教育者的實際需求;將系統性的思維方式融入廉政文化教育中,積極引導受教育者形成系統性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幫助受教育者接受系統性的廉政文化教育。
(三)提升受教育者的媒介素養,強化廉政文化教育效果
新媒體網絡環境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呈現出個性化和自主性的特點,不同個體可根據各自需求,選擇性地接受需要的信息,并發表個性化言論。雖然其匯集了海量信息,但接受和發表信息的選擇權由個體決定。高校在借助新媒體向受教育者傳遞廉政文化信息時,受教育者可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自主選擇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提高受教育者接受廉政文化信息的程度,有助于強化廉政文化教育效果。因此,高校應積極提升受教育者的媒介素養,激發受教育者運用新媒體學習的興趣,強化廉政文化教育效果。高校應通過開設相應的通識課程,向受教育者介紹如何使用新媒體學習廉政文化、辨別不良信息的方法等內容,提高受教育者對廉政文化的認識[4];可運用新媒體組織開展以“廉政文化”為主題的征文、知識競賽等活動,以增強受教育者通過新媒體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參與的積極性;可組織黨員、優秀教師和學生干部帶頭參與新媒體廉政文化學習活動,發揮其示范作用,在高校中形成學習廉政文化的良好氛圍。
四、結語
新媒體的普及和廣泛應用給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帶來了嶄新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高校在廉政文化教育過程中,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拓寬教育渠道,豐富教育資源,創新教育模式;同時也要認清新媒體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過程中的負面影響,采取積極的對策克服新媒體對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帶來的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吳建彪.高校黨建視角下的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0):26-27.
[2]肖生福,曾冬冬.論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廉政意識的培養[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6):12-16.
[3]潭亮.新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6(5):105-107.
[4]常素芳.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主體意識困境的消解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4):70-71.
作者:沈強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