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失業問題的法經濟學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近些年來,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高校擴招現象越來越頻繁,許多的孩子都邁入了大學的殿堂。然而,由于畢業生的數量太多,使得他們很難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國家雖然大力投資教育行業,卻沒有應有的回報。如此看來,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問題,不僅是對大的國家,還是對小的家庭,都會造成很嚴重的消極影響。因此,文章深入地研究大學生失業這一問題,具體分析產生這一問題的法經濟學方面的原因,從而試圖提出關于這一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擴招;大學生失業;專業設置
如今國家對教育行業的投資逐漸加大,大學生失業的問題卻日趨嚴重。在當今教育消費高昂的情況下,這些必然會影響孩子上大學、考大學的積極性和家庭投資教育的積極性,助長了新一代的“讀書無用論”。種種問題說明,大學生就業已不僅僅是個經濟學中的名詞,而且是一種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需要引起學者、社會和國家足夠的重視。
一、概念及現狀
(一)概念的界定大學生失業,即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應屆畢業生,沒有找到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無法發揮自己的勞動能力。從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就是勞動力沒有為社會創造價值。總而言之,即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畢業生,有就業愿望以及就業能力,卻沒有找到工作或者找到沒有報酬的工作。
(二)大學生失業的現狀目前大學生失業的原因,分為兩種:主觀型失業和客觀型失業。前者就是大學生由于自身的原因而面臨的失業;后者指社會結構造成的失業。這種失業是由于勞動力市場“失調”所致的。①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1、專業結構性失業,高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不符。從法經濟學的角度看,就是人才的投資出現偏差。2、區域結構性失業。經濟發達和欠發達地區比率失衡。
二、從法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大學生失業的原因
(一)各類高校的擴招對于一般的商品生產,商品賣不出去,“摔壞的不是商品,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因此是廠商承擔市場風險,市場約束廠商。而教育產品不同,該產品是畢業生,如果在某個時期招生規模超過社會需求的總量,或者高校的專業設置不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那么直接受害者不是學校,而是它們的產品———畢業生。高校面對市場的巨大需求,大量發放文憑又造成文憑的貶值,更加劇了畢業生的就業困難。
(二)專業設置不夠全面反觀各類高校的專業設置,長期沒有變化。這便直接導致許多人在畢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崗位。從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高校專業設置的盲目性,使得大學畢業生的專業能力與市場需求深度不符,從而對大學生就業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三、大學生失業的相關對策和建議
(一)政府方面應作的努力西部大開發,人才是關鍵。而西部地區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夠吸引、發展前景不夠好。因此,國家應制定補貼等相應的優惠政策,使大學生轉變對西部的看法;高校也應當積極落實國家下達的相關政策,多多開展就業發展規劃培訓,促進優秀人才向西部流動。西部地區經濟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在人力資源充分的條件下,也會使西部地區的社會福利最大化。
(二)高校方面的努力社會呈現多元化發展,高校也應當相應的提供各方面的專業。對于傳統型的專業,應當深入市場進行調研,適當調整這類專業的招生人數以及課程設置,力求與傳統專業的市場需求相適應;對于新出現的企業,高校也應當與時俱進,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使更多的人學到這方面的知識。同時,各類高校不僅要讓學生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還應當多多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
(三)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大學生在校期間應當多多參與有自己專業相關的實習和社會實踐,盡量了解企業的運作,培養自己的商業意識和工作意識,能夠在畢業后找工作時倍受企業的青睞,自然就業不成問題。其次,應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要能夠吃苦耐勞,適應各種環境,應付各種局面,這樣才能在“買方市場”的今天有立足之地。最后,積極自主創業,畢業生應當順應市場的需求,順應時代的潮流,積極培養自主創新、自主創業的能力。這樣,學生就免于苦苦尋找工作機會,還能解決待業在家的朋友的困難。同時也增加了社會的總福利,是個不錯的選擇。
四、結語
大學生失業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面對飽和的市場環境,政府、學校及學生應當正確的看待這一問題。政府要做到頒布并實施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護大學生就業的權利;學校要做到給予學生更全面的實用的教育;學生自身更要虛心接受社會的看法,堅持不懈地努力。總而言之,通過全社會共同的努力,使大學生失業這個問題得到妥善地解決。
[參考文獻]
[1]吳敬蓮.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教程[M].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
[2]迪屈奇.交易成本經濟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3]雷霖,江永亨.嘗試創業:大學生創業指南[M].中南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李欣 單位:西北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