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藝術院校派社會服務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社會服務是派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兩大主要職能的延伸和拓展。高校內匯聚了一批優秀的派專家學者,他們對推動學校的改革發展和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公眾對文化需求的不斷提高,在新時代背景下,藝術院校派發揮社會服務的職能愈加重要,意義愈加重大。當前藝術院校各派社會服務內容和形式相對單一,理論研究存在一定空白,對派開展社會服務的激勵機制有待加強。因此,藝術院校派要加強社會服務隊伍建設,積極打造社會服務品牌,通過各類渠道和平臺彰顯自身的智力、專業優勢,積極履行社會服務職能,提升文化軟實力,更好服務經濟與社會發展。
關鍵詞:藝術院校;派;社會服務
一、派社會服務工作的基本內涵
(一)派的內涵
我國派主要包括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中國民主同盟(民盟)、中國民主建國會(民建)、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中國農工(農工黨)、中國致公黨(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臺盟)等八個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該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它的顯著特征是“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中國共產黨與各派之間的關系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統一戰線是黨的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適合中國國情,各派同中國共同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
(二)社會服務的內涵
社會服務的概念最初適用于企業通過開展公益慈善活動等形式服務回報社會。在新時代背景下,社會服務的內涵也在隨著經濟、社會、技術的不斷發展而處在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社會服務作為參政黨直接為國家建設服務的重要職能,其與生產經營單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慈善工作部門開展公益活動有著一定的區別。派社會服務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來說,民族黨派作為社會政治組織,具有自身的社會功能與社會角色,可以通過發展和教育成員、完善和豐富參政職能等方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服務;從狹義上來說,派可以通過深入基層、面對個體,開展直接、具體的社會服務工作,如智力支邊扶貧、送醫送藥下鄉等。總的來說,派的社會服務是派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從事的為社會和公眾提供的各項實踐活動。本文所研究的是狹義的派社會服務。
(三)藝術院校派開展社會服務的意義
隨著時展,派參政議政職能也在不斷延伸和拓展,社會服務作為派一脈相承的優良傳統,也成為了派當前的一項重要社會職能。開展強而有力的社會服務,能夠使黨派自身的凝聚力和社會影響力、黨派成員的社會責任感和組織認同感得到有效提升,同時有助于塑造派的優良社會形象。隨著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的認知和需求日漸提高,匯集文化藝術資源和人才的藝術院校成為發展社會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在推動文化建設、傳承和引領文化、豐富群眾精神文明生活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藝術院校中派成員分布廣泛、專業特色明顯,他們正主動努力跟上新時代步伐,適應新任務、新要求,為助力文化實力提升、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創造性能量。
二、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派人士社會服務情況
(一)派成員分布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浙藝”)現有民革、民盟、民進、農工黨、致公黨和九三學社6個派,在職教職員工共計54人,其中民革、民盟、民進設有支部。男性17人,占比31.48%;女性37人,占比68.52%;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30人,占比55.56%。派成員隊伍整體呈現深資歷、高水平、業務精的整體特點。
(二)社會服務工作模式
浙藝派參與社會服務的主要模式是:各派總體部署+校黨委高度重視+校內各派支部組織開展+黨派骨干成員發揮優勢,通過組織和個人雙重發力的模式開展相關社會服務工作。
(三)社會服務開展基本情況
浙藝重視派成員在學校改革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充分調動和發揮黨外知識分子積極性、創造性,積極為他們創造條件,充分發揮文化資源與學科專業優勢,大力推進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發展。近年來,學校協助選送多個文藝作品參演“閱讀修心藝術感化”民盟浙江省委會主題幫教活動暨民盟黃絲帶幫教基地、“香樟樹”關愛基金幫扶基地揭牌儀式,指導浙藝民盟支部與浙江省未成年人管教所簽訂了“藝術修心”幫教工程協議,組織派和無黨派人士代表赴中國網絡作家村學習調研,充分發揮他們的智力優勢和專業特長。通過對近兩年浙藝派在“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推動文化浙江建設和詩畫浙江建設,參加各類社會實踐的基本情況和所取得的效果及獲得的榮譽等進行匯總、統計、梳理,發現近二十名派成員在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領域的社會組織中兼任職務;近三十位派成員先后共開展慰問演出、經驗交流、賽事評審、作品展演等各類社會服務工作數十次。積極投身參與高雅藝術進校園、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等重要文化項目,同時帶領和引導師生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在行業內部有著較高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成果較為突出。
三、藝術院校派開展社會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激勵機制缺乏
派社會服務工作的扎實有效開展離不開上級黨委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也同樣離不開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資源支持。藝術院校在實踐教學、作品創作等工作方面已經基本形成了系統、完善的考評機制,經費與資源能夠得到有力保障,但藝術院校內專門針對派社會服務的成果考核機制基本上是空白。社會服務沒有統一的量化考核標準,也沒有設置社會服務專項經費,往往會出現“做和不做一個樣,做多做少一個樣”的情況,積極投身社會服務的派成員得不到相應的待遇,這對參加社會服務工作的主動性上勢必會產生一定程度影響。
(二)服務內容趨同
各黨派組織目前都會把開展社會服務納入年度工作計劃,但受諸多因素影響,社會服務方面可能并未達到預期目標,甚至一些派組織違背了開展社會服務工作的初衷,僅僅把社會服務當作是擴大自身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形象工程,挑選那些直接、簡單的社會服務形式和內容,追求短暫的成效,缺乏計劃性,忽略了社會服務工作的可持續性和長期發展。目前藝術院校內各派組織社會服務形式局限于宣傳講座、文藝演出、捐款捐物等,呈現出的社會服務成果往往內容趨同、形式單一、浮于表面,未能發揮出各派的獨特優勢。
(三)理論研究滯后
當前藝術院校派社會服務工作的理論研究尚未得到充分和有效的重視,相關成果較少,存在一定的理論空白。對于藝術院校而言,開展統戰理論研究的主體通常為學校統戰部、相關研究人員等,身處社會服務實踐一線的派骨干成員卻鮮少及時形成具有理論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各派在組織開展社會服務工作的過程中也未能及時總結經驗,形成系統的統戰理論。理論研究的滯后導致現有的理論成果不能有效指導當前藝術院校派社會服務工作的開展,參與理論研究的廣泛程度上有待提升。
四、對高校派社會服務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一)整合力量,組建隊伍
藝術院校專業特色明顯,藝術人才薈萃,文化資源集聚,派成員眾多,這為開展優質的社會服務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藝術院校統戰部門應該扎實抓好派成員的教育引領工作,引導各派成員不忘多黨合作初心,牢牢把握統一戰線的正確政治方向,協助做好派成員的組織發展、人才培養工作,支持和幫助校內各派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不斷提高派的組織凝聚力和內部管理水平,鼓勵和支持派成員結合專業所長服務社會。派則應該夯實組織基礎,把社會服務工作當作長期的任務進行統籌規劃,注重社會服務工作的連續性和整體性。通過學習培訓等方式,切實增強成員整體素質和履職能力,充分調動每名成員參與社會服務的熱情,建立一支社會服務內容過硬、特色鮮明,穩定、敬業、強大的服務隊伍。
(二)打造品牌,形成特色
各派自身的鮮明特色才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高質量與高信譽度的社會服務工作具有較高的價值和生命力。藝術院校派在開展社會服務的過程中,要將黨派特點、院校特色、專業特性體現出來,精確地選擇并策劃社會服務工作的主攻方向和內容形式,精準定位服務受眾,改變以往分散、短期、小范圍的傳統社會服務模式,形成集中、長效、可持續的新型社會服務模式,同時爭取打造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并具有鮮明特色的服務項目和服務品牌,在為藝術院校自身改革建設貢獻力量的同時,大力推動地方文化建設與文化產業發展,從而促進經濟和社會的良好發展。
(三)加強宣傳,拓展渠道
通過輿論擴大派社會服務工作的積極作用,能夠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形成良好的口碑,獲得正面的社會評價。藝術院校首先要加強對內宣傳,在校內形成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的良好氛圍,其次要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各類媒體進行宣傳,使派在開展社會服務時廣泛爭取到各方面的支持,發揮資源的最大優勢。各黨派之間也要加強橫向溝通和聯系,在一些社會服務活動方面形成合力,借助彼此的資源及專業優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藝術院校與文化繁榮與發展密切相關,在服務和引領文化方向、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應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藝術院校中堅力量的派成員,更要彰顯自身的智力與專業優勢,努力培育高端文化創新人才,創造出高質量的文化成果、文藝作品,通過開展內容優質、形式多樣的社會服務活動,更好服務經濟與社會發展。
作者:張京京 單位:浙江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