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法治文化入高職的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再次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二)法治文化是勞動者應具備的一種素質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勞動者的素質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水平,決定著一個組織或企業的發展水平。勞動者素質高低決定了勞動的社會價值。高素質勞動者應該德才兼備,具備政治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法律素質等。
(三)法治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高職院校的職能之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①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這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所以,大學所有的職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還應該是育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需要通過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才能得以實現。而文化反過來也能促進人的發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其職能的表象目標,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才是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的最終和實質目標。核心目標就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法治文化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日本政府總結明治維新時代經濟迅速發展的經驗時,認為有三個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規;第三是資本。這三個要素的比重:精神占50%,法規占40%,資本占10%。說明法治文化要素是最重要的。②
二、高等職業教育中法治文化的審視
(一)法治文化的缺失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部分師生的法律意識不強。教師知道法規并認識到它們有作用與意義,但還不能表示教師就具備了法律意識,只有當教師對自身的權利和義務產生自發的要求后,才表明他具有了法律意識。權利義務意識是現代法律意識的重要因素。現代教師并不完全明白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培養教師的法律意識,首先要培養教師的權利義務意識。高職學生是現代學生,現代人個性張揚,注重自身利益,缺乏奉獻精神,權利享受多于義務承擔,具有冷漠自私、浮躁無序的文化特質。
1.立法的滯后,無專門的法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近10年,傳統教育的剩余教育資源逐步延伸到職業教育領域,職業教育駛入發展的“快車道”,并由原來的“大力發展”,到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與此不相適應的是職業教育的法治文化不足,沒有專門的高等職業教育法,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法律加以規范,而且有法律并不等于有了法治和文化。
2.法律教育不受重視。開展普法教育到第六個五年,但實際效果不強。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的“法制教育”從屬于“思想政治教育”,法律基礎課程合并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由于課時不足,教師缺乏法律專業知識,有關法律的內容常常被機動而遭埋沒或隨意照本宣科一下,很難過到教育性效果。其他思想工作政治教育活動中從班級教育到學校的整體教育活動都鮮有法制教育內容。
3.法治意識不強,依法管理不足。師生能夠認同法治觀念,有一定的法治意識,能利用一定的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但方式方法手段等卻往往不夠合理適當,甚至不符合法律程序。缺乏對法治的信任感和依賴感,輕視法律的作用,守法的自覺性較差,法律信仰并不堅定,法治心理多樣化傾向。對法紀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有的學生存在違規的情況甚至違法犯罪,特別是其極端行為已經成為社會問題并引起廣泛關注。
(二)法治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1.法治文化缺傳統我國受儒家文化、舊的法律觀念的影響,法治信仰缺失。一方面以禮代法和法即刑,結果法治沒能很好地實施。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形成了權力至上的觀念與現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思想并成為法治建設的障礙。
2.社會教育缺環境。目前社會轉型時期各種問題增多,一些人唯利是圖、貪贓枉法、徇私舞弊、造假等現象嚴重損害了法律的尊嚴和權威。正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各種違法犯罪現象時有發生,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降低了學生對法律的信任度和歸屬感。
3.家庭教育缺自覺家庭法制教育是子女接受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的最重要途徑。因為在大學生完全成熟進入社會之前,與家庭的聯系十分密切,受家庭影響非常大。然而我們家庭法制教育嚴重缺失。主要原因是學生家長自身法律知識的匱乏、法律意識淡薄、特別是對家庭法制教育不夠重視,認為不必進行法制教育,而不放在心上。
4.學校教育缺基礎高職院校將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僅僅局限于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及部分專業基礎法規課和選修課,課時較少,教師很難聯系實際有針對性的講授,很難有成效,未能實現弘揚法律精神、陶冶法律情操、激發法律信仰的教育目標。
三、高職法治文化培育的途徑與模式
文化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文化對人的影響無孔不入、無時不在。所謂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實踐育人,環境育人,說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育人不是一種有形知識的灌輸,而是向人們的思想理念注入人性中諸如尚德、責任、進取、感恩、誠信、良知、謙虛、包容、公平、正義、法治等崇高美德,進而形成良好的價值認同、工作能力和行為習慣,影響著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一)開展法律教育,教書育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③教書育人是學校育人的主渠道,是黨和國家賦予教師的神圣使命。要培養有法治文化素養的學生,首先,需要提高教師法治文化素養。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和知識技能的傳授中,而且更加廣泛、深刻地存在于師生之間的接觸和交往中。制定并實施“名師工程”“、教師下企業錘煉”和青年教師培養等系列教師培養工程,構建“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等教師培養系列。要求全體教職工加強道德修養,時時處處做學生的楷模,以崇高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教育學生、激勵學生,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其次,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在各專業課程中加以滲透。既上好基礎教育課,又開好職業就業教育課,做好法治文化選修課,將現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和其他隱性課程相結合。
(二)完善制度,管理育人法治不僅僅以法律制度存在為前提,更為重要的是要使法律通過公平公正的過程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使得法律真正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使得人們了解法律,熟悉法律,信任法律,最后信仰法律。所以,在法治實踐中,必須進一步強化法治建設,不僅要做到依法行政,而且還要進一步加強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以自由、正義、公平為核心的法治價值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管理育人是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完善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和行政管理各方面制度的同時,增強管理育人意識,忠于職守,依法辦事,盡職盡責,弘揚敬業精神。要不斷提高管理水平,使學生在接受管理過程中,受到良好形象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三)做好后勤保障,服務育人服務育人是學校育人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教育也是服務,為學生服務,寓教育于服務之中更帶根本性。規范學生公寓管理,如解決了電動車充電問題,做好食堂保障、心理健康、資助、思想政治教育等服務工作,解決學生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實際問題。
(四)重視學生實習實訓和科技活動,實踐育人完成實習實訓的保險與安全教育與保護,學生實習簽訂合同的職業體驗課,在實驗、實訓課和頂崗實習以及組織開展學生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法治精神,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提高學生法律意識,提升職業素養。
(五)建設特色校園法治文化,環境育人在精神上注法律教育理念,如校訓與治校理念;在物質上營造法治氛圍,讓校園靈動化,讓墻壁思想化。校園的一草地一木等景觀上可體現法治價值,營造法治硬環境;在行為上開展法治訓練,成立法律咨詢服務中心,創新法律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如科技文化藝術節、社團文化節、女生文化節、科技創新節、公寓文化節,新生活動月、讀書活動月、志愿服務月、文化宣傳周、法律咨詢日等;改革操行評定等評價監督辦法、獎懲等激勵表彰辦法和助學貸款辦法等,使校園安全文明創建活動常態化、法治化等,在創特色品牌活動中滲透,營造法治軟環境,提升高職院校的形象。
作者:廖騰瓊單位: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