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向度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深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堅持馬克思的生態觀來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現實依據。本文淺析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向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馬克思生態觀;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政治經濟文化向度
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生態文明是又一新型的文明,而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反思全球性資源環境問題的過程中就自身的基本生存和發展問題做出的理性選擇和科學回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的創造性成果。我國許多專家學者已對生態文明的特征、地位及歷史意義、生態文明的發展思潮、發展水平、典型案例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向度方面的研究需要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是一種新的生態意識形態,它內涵非常豐富,涉及面很廣。除了本身的生態意識形態,還有生態意識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體現。
一、生態經濟建設的向度
生態經濟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心任務,生態經濟建設需要立足我國國情,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遵循自然規律,協調發展。經濟發展向生態發展模式轉型,以最小的經濟成本保護環境,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一)立足國情,走生態文明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立足于我國的國情,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為指導,根據我國的現狀和實際情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新時期,主要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取得飛速的發展,尤其近幾年,以6.9%的速度穩定增長,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從1992提出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到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到十八大的四位一體轉變成為五位一體,再到提出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并出臺了史上最嚴厲的關于環境保護法律等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一方面說明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另一方面也說明生態環境問題不容樂觀。我國已經在福建、江西、貴州建設了三個生態文明試驗區,通過試驗區的建設來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及內涵。
(二)注重遵循自然規律,協調發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踐也表明了我們絕對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必須根據我國的國情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不能以經濟發展為唯一目的,忽略環境的承受能力,建立資源、環境、人口相協調的發展方式。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改變,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必須走一條遵循自然規律、協調發展之路,并且使這種觀念深入人心,使人們自己做環境的主人,走經濟與生態可持續之路。進一步節能減排,去除落后的產能,不斷采用新能源、新技術使生態文明建設遵循自然規律。樹立綠色的消費觀念,拋棄以往的大生產、大浪費的不良習慣,建立起適度生產、合理消費的生態觀念,走一條與環境協調發展之路。
(三)經濟發展向生態發展模式轉變只有不斷轉換經濟發展模式,走生態發展之路才是正道,許多城市已經實現了轉型,只有不斷走創新之路,生態文明發展之路才是正路。例如河南省焦作就成功轉型,從最初的煤城到現在的旅游城市走得就是生態文明之路,是可持續發展之路。不能僅僅為了當代而沒有考慮下一代,只有不斷從經濟發展向生態發展模式轉變才能更好實現與人類的共生、共存、共贏。我們在開發自然的時候,一方面必須樹立保護的觀念,有節制的利用和保護。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對污染物經過嚴格的處理,減少對大自然造成污染。對于無法處理的,應想方設法地把污染降到最低。
二、生態政治建設的向度
生態政治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為了協調人類和自然生態系統的關系,需要進行社會變革,變革的其因在于生態,變革的過程則是政治。為了促進生態環境與政治的可持續發展、健康的發展。從長遠看,需要推動生態政治文明的建設。生態政治文明將生態環境問題提高到政治高度,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為建設“美麗中國”保駕護航。
(一)健全生態環境責任制度,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順利進行的保證。健全生態環境責任制度,就是將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到個人。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論述,一方面,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對政府官員的考核不單單以經濟增長作為其主要的業績指標,更重要的是將生態文明建設的考核也納入到政府考核體系中,對政府官員的考核不再僅靠GDP,改變過去單單以經濟增長作為其主要考核指標,從生態、經濟、社會等方面綜合考慮。另一方面,加強對企業的管理考核,企業落實到個人,如果違反了環境保護法,就必然受到嚴格的處罰。除此之外,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我們不斷豐富完善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從最初的從1979年制定的《環境保護法(試行)》到1989年《環境保護法》,到現在的被譽為史上最嚴厲的環境保護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充分說明了我黨在對待環境問題上的方向和力度。處理違法企業進行嚴厲處理,對于處罰金額不斷增大,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環境,青山綠水就是我們的金山銀山。
(二)公民參與生態文明保護的重視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一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生態文明建設最終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讓公民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更有利于這個目標的實現。河南省防空辦在2017年6月份舉行了主題為“生態文明機關先行節能有我綠色共享”的宣傳活動,活動通過展板、條幅、倡議書等形式,讓市民切實地感受到生態文明就在我們身邊,只要廣大人民群眾都能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并且每個人都能為生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城市建設越來越美好。通過健康出行、綠色消費、光盤行動、不使用一次性袋子等等,從自己的身邊出發,使生態文明從思想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隨著公眾對生態文明的要求越來越高,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也將越來越強烈。通過宣傳等活動,使公民自覺、主動地參與生態文明建設中來。充分發揮NGO組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NGO是指以民間人士發起的,以保護環境為主要目的組織,是政府和企業的潤滑劑。政府要加強引導,并重視非政府環保組織的重要性,為NGO提供正確的制度保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政治向度。
三、生態文化建設的向度
生態思想文化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保障。生態文化建設包括生態思想建設和生態文化建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首要樹立馬克思主義觀的生態文明意識,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樹立生態文化價值觀,開展生態環境建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進行論述。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人的思想決定了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去引導人的思想,即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但是不能忽略自然活動對人類的限制,將實踐活動限制在自然活動規定的范圍之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觀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指導下,吸收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化,結合我國的現狀發展起來的。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其他國家的文明消失或者衰落,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早已深入到人們的價值觀中,并且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習慣。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具有片面性,但是始終強調的是人們要在遵循自然的基礎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精華是需要被發掘和保護的,使之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相結合,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
(二)生態文化的價值觀教育生態文化的價值觀在人們生態文明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體現在重視生態文化價值觀的多樣性上,影響生態文化價值觀教育的因素有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家庭是人出生的第一個環境,也是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可以說是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的一生。學校教育也是重要之地,教師關于生態文明教育的講解、校園文化等等一切隱性和顯性載體都是影響著對生態文化價值觀的教育。社會教育對人的生態價值觀認知產生著實際影響,這一影響會借助政府或者非正式組織等等。另一方面,在新時代旗幟下,很多智能化、信息化平臺的出現,更對人們生態文化價值觀產生了無形影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借鑒其他優秀的關于生態文明價值觀的教育方式進行創新學習,從而使更多的人受益。
(三)廣泛開展生態環境建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生態沒有國界,走出去,多交流才會進步。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出和實踐,中國對外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而生態文明中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會為一帶一路建設保駕護航。這幾年,我們自覺維護生態文明建設新成就,并積極對外宣傳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我國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為了重視本國的利益,更是關注世界的生態文明建設,用生態文明理念構建人類命運的共同體,絕對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走一條綠色的生態之路。不斷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交流,制定生態文明制度,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以及管理經驗,自覺地應用于生態文明建設中,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結語
建設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既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也符合我國國情,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美麗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本文從我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向度,分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云飛,黃順基.中國傳統倫理的生態文明意蘊[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5:87-92.
[2]徐春.對生態文明概念的理論闡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61-63.
[3]姬振海.生態文明論[M].北京:人民出版化,2007:104-120.
[4]李惠斌.生態文明與馬克思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77.
[5]何榮.關于加快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幾點建議[J].發展研究,2014(2).
[6]黃勤,曾元,江琴.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進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
[7]吳慧玲.中國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研究[D].2016.9.
作者:王富曉 單位: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