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藥特色新醫改的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社科縱橫雜志》2014年第九期
(一)中醫藥膳食亞健康調理走進尋常百姓家甘肅省在深化醫改中發揮中醫藥作用的一系列政策使本地區民眾的健康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從過去注重醫療逐步轉向更加注重預防、養生保健等亞健康調理。甘肅省衛生廳根據本省的地理環境、氣候特征、環境資源等因素,制訂了《甘肅省藥用蔬菜目錄》和《甘肅省常見藥用價值野菜目錄》[3],有效指導各地開展藥用價值蔬菜種植。通過這些舉措,提高人們對中醫養生保健的認識。如芹菜降血壓、茄子降血脂、苦瓜降血糖等諸如此類的膳食養生道理多數居民已十分熟悉。很多居民了解了各種蔬菜、野菜的性能和功效,并能根據自身健康狀況進行亞健康調理。
(二)推動了中醫藥教育有序發展1.中醫藥教育規模有序擴大為了順應中醫藥事業快速發展的要求,2008年以來,甘肅中醫藥教育規模有序擴張。以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本科招生人數為例,中醫學招生人數從2008年的320人增長到2012年的500人,中醫學從150人增長到200人,針灸推拿學從100人增長到了350人。2006年以前,甘肅唯一的中醫類高等院校甘肅中醫學院年招生人數不足千人,錄取分數線居于全省二本高校最低。2011年甘肅中醫學院高考招生提檔分數線全省文科第一,理科第二。2.中醫藥教育結構優化從甘肅省中醫藥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三個專業招生情況看,2008年三個專業均以培養中專、本科人才為主,研究生教育幾乎一片空白。到了2012年,甘肅中醫藥教育情況有了很大改善。2012年甘肅省全日制中醫學研究生招生65人、中醫學19人、針灸推拿學14人。形成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博士等多層次、多規格的教育結構,為甘肅中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三)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1.解決部分醫藥人才就業問題從2008年開始,甘肅省委、省政府每年招5000名大學生到鄉衛生院工作。目前已經連續招了3年,共計招收中醫類大學生5000余人。同時甘肅省還實施了免費醫學定向培養工作。免費醫學定向生學歷層次為本科,學制5年,畢業后到有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6年。甘肅免費醫學定向招生420名,不僅解決了基層衛生服務人才短缺問題,而且解決了相關畢業生的就業問題。2.中醫藥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以隴西縣為例,該縣充分發揮其作為西北重要的中藥材產地、集散地和中醫藥產業集聚區這一優勢,努力實現擴大就業和全民創業。全縣中藥材及其相關產業共吸納縣內外常年性勞動力達6000多人,日均創造勞務收入6萬多元;藥材種植和采挖旺季,每天來自周邊各縣的務工人員達20000多人,年創勞務收入2億多元。3.新興健康服務業拓展了就業渠道甘肅省根據扶貧、教育、衛生等部門的勞務輸出項目和醫學教育資源,組織各級衛生學校和中醫學校對“兩后生”(未考入大、中專院校的高中、初中畢業生)和中專畢業未就業者進行中醫保健、推拿、按摩等實用技能培訓,培養了一批保健刮痧師、中醫灸療師、罐療師、砭療師、推拿師、中藥調劑員等。如“千子蓮”足道在蘭州市成立了甘肅省足部保健按摩學會,為顧客提供足部保健服務,該企業的經營門店在甘肅各地廣泛分布,解決了2000多人的就業問題。4.藥農收入快速增長2008年以來,甘肅省大力發展GAP種植、中藥材加工業。中藥材產業已成為藥農收入的主要來源。以定西市為例,2011年,全市以當歸、黨參、黃(紅)芪為主的中藥材種植108.91萬畝,中藥材總產量達到16.88萬噸,種植業產值達到9.5億元,中藥材加工產值15.5億元,中藥市場交易額33億元,中醫藥加工企業實現利稅2.43億元,農民人均從中獲得純收入54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8%,中藥材產業已成為定西市農民增收主要產業。
二、甘肅省中醫藥特色新醫改文化影響分析
(一)打造了一批具有甘肅特色的中醫藥文化精品甘肅省加強對中醫藥古籍文獻、隴派名家名說、名藥名方、歷代醫家醫案的整理和深度挖掘,并鼓勵各中醫院校和科研機構對中醫藥典籍和古今名醫學術思想等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利用。目前已整理、研究的古代醫學文獻有:《針灸甲乙經》、《敦煌醫學資料》、《武威漢代醫簡》等;近代醫學文獻有:《養生論》、《外感辨證錄》、《一百七十五證方》、《圣點脈決》、《經證證藥錄》、《驗方匯編》等;現代醫學文獻包括:《真氣運行學》、《柯與參醫案》、《張濤清針灸治驗選》、《裴慎醫案選》等。其中,《敦煌醫學資料》、《武威漢代醫簡》、《真氣運行學》等研究處于全國領先水平。[4]
(二)中醫藥適宜技術廣泛開展以定西市為例,通過中醫藥人員培訓,定西市、縣、鄉、村四級醫療機構均能開展10-20項中醫藥適宜技術。2009年全市137個鄉鎮衛生院中只有10多個能開展中醫藥服務,到2013年,100%的鄉鎮衛生院都能開展中醫藥服務,并且由原來的“一個老頭、三個指頭、一枕頭”的單一服務,發展到現在包括針刺、艾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烤電、電針穴位刺激、牽引、蠟療、藥浴、熏蒸、針刀、舒針、正骨、火療、埋線、藥敷等15項以上適宜技術。
(三)推動了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2013年,甘肅省積極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平臺與烏克蘭等國家開展了有關中醫藥服務貿易的合作,甘肅省與烏克蘭首都基輔州衛生廳、烏克蘭國立醫科大學分別簽訂了合作協議,在烏克蘭國立醫科大學建立了岐黃中醫學院。甘肅中醫學院、省衛生學校已經與韓國釜山大學、韓國女子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開展了中醫藥專業交換生項目。此外,甘肅省中醫藥學會與新西蘭阿凡蒂基金會簽署合作備忘錄,約定在新西蘭惠靈頓成立“惠靈頓—甘肅中醫藥交流合作中心”,旨在開展人員培訓、義診等合作。
三、甘肅省中醫藥特色新醫改生態影響分析
甘肅是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地區之一,處在干旱半干旱區,各地年均降雨量在35—800毫米之間,年均蒸發量卻高達1100—3500毫米。全省土壤侵蝕面積為39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土地面積的86%。近年來,甘肅省加強了中藥材GAP種植、禁止野生中藥材濫挖濫采、規劃中藥樹種植等,在水土流失、防風固沙、生態綠化等方面效果明顯,不僅改善了干旱區的生態環境,而且獲得了經濟生態效益雙贏的局面。
(一)中藥材GAP種植經濟生態效益雙贏甘肅省為了規范中藥材種植,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藥材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強化中藥材種植管理,合理使用農藥和化肥。根據課題組調查,在岷縣等地,GAP種植實施前,黃芪、黨參種植農藥使用量都比較大,一般平均每畝達700ml左右。大量散失的農藥揮發到空氣中,造成空氣污染等。實施GAP種植基本都沒有施用農藥、除草劑等,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替代了傳統的殺蟲劑,大大降低了農藥對大氣的污染。中藥材傳統種植施用的化肥量也有所減少,部分農戶基本不施化肥,只在種植中藥材前施加部分農家肥。
(二)加強了野生藥材資源保護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長,甘肅野生中藥材資源的使用量隨之迅速增加。長期以來,在甘南等地區不同程度地出現對藥用植物資源進行掠奪性地過度采收。近些年興起的“紅景天熱”、“蟲草熱”、“雪蓮熱”,兩至三年之內就“熱”一個項目,而開發一個項目幾乎毀掉一個物種。隨著市場價格的不斷上升,冬蟲夏草的資源開始趨于枯竭。甘肅認真貫徹《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明確了重點保護品種,并實行了嚴格的野生藥材分級保護制度。目前甘肅省處于瀕危的野生草本藥材有甘草、麻黃、鎖陽等;瀕危的野生木本藥材有杜仲、銀杏、黃柏、厚樸、刺五加等。
(三)中藥樹種植生態效果明顯甘肅省衛生廳和林業廳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中藥樹造林活動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今后幾年大力發展生態中藥樹種植,每畝補助200-300元。科研機構對全省中藥樹造林做出了規劃,對哪個縣適合種什么中藥樹作了合理界定。提出了甘肅可以種植的中藥樹包括:桑、椿、榆、柳、楊、石榴、白蠟、松、棗、家槐、枸杞、青岡樹、核桃樹、辛夷樹、杜仲樹、女貞子樹、合歡樹、金銀花、牡丹、芍藥、連翹、丁香、紫藤、銀杏、山楂、柏樹、三七、五味子、沙棘等等,許多樹的根、葉、枝、皮、果、樹汁都可以治病。如通渭縣中藥材種植面積大約每年1萬多畝,除了當歸、黃芪外,近兩年廣泛種植了經濟生態藥用效果非常好的沙棘樹、文冠果等。文冠果不僅是重要的中藥材,而且是一種抗旱、抗寒、耐瘠薄、移栽成活率高的綠化先鋒樹種。沙棘樹、文冠果種植防風固沙效果明顯,在該縣的水土保護、荒山綠化、防風固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結合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合理規劃中藥材種植2014年《甘肅省加快轉型發展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經國務院同意后,正式印發。方案提出力爭到2020年全省各類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覆蓋率達到12.58%以上[5]。甘肅省緊密配合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建設,合理規劃中藥材種植。河西內陸河地區是我國“兩屏三帶”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帶的關鍵區域和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區的核心區已被規劃為河西走廊溫帶荒漠干旱西藥區。目前種植的中藥材品種主要有甘草、板藍根、麻黃草、紅花、枸杞、小茴香、孜然等。這些中藥材不僅藥用價值高,而且在防風固沙、水源涵養方面生態效果明顯;隴東隴中黃土高原及中部沿黃河地區已被規劃為隴中隴東及沿黃地區溫帶半干旱西藥區,甘南高原地區已被規劃甘肅高寒陰濕中藥藏藥區;南部秦巴山地區已被規劃為蟲草等珍貴野生藥材拯救區,旨在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盡管當前甘肅省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工作進入攻堅階段,尚存在醫藥產業與醫藥事業互動不足、中醫藥產業規模過小、中藥材價格上漲過快、GAP種植推廣難等問題,但甘肅立足于經濟欠發達的基本省情和中醫藥特色,依靠強有力的政策合力推動,走出了一條在醫改中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和優勢的特色之路,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并因此帶動了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全面發展。
作者:王秀蘭云立新趙妍單位:甘肅中醫學院經貿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