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北齊政權選官制度辨析范文

北齊政權選官制度辨析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北齊政權選官制度辨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北齊政權選官制度辨析

《廈門大學學報》2015年第五期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建立之初曹丕采納穎川士族時任吏部尚書的陳群的建議,為了鞏固其政權,爭取中國北方士人的擁護所采取的一項選官制度。這項制度建立之初確實為曹魏政權的鞏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進入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于許多政權實施九品中正制的緣故,在社會上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現象,阻礙了社會的進步。這點久已被前輩學者所指出,并且多以為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當然北齊時期也不例外。至于在這一時期對于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有無變革,大多數學者并未注意到,只有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一書中指出兩晉南朝時出現了秀才對策制度和策試制度,[1]這種看法大多很有道理,但是我以為只有北齊時期才采取了真正的考試制度,或多或少地遏制了門閥政治的選官制度。而此前多流于形式,對于“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并沒有起到遏制作用。下面就此問題略加考證。

一、北齊政權官制度的變革

北齊政權采取的什么選舉制度,《北齊書》中闕載,這是由于《北齊書》無志的緣由,而考述北齊政權的制度只能依靠《五代史志》,即《隋書志》,據《隋書》卷九《禮儀志》所云:后齊每策秀孝,中書策秀才,集書策考貢士,考功郎中策廉良,皇帝常服,乘輿出,坐于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對。其有脫誤、書濫、孟浪者,起立席后,飲墨水,脫容刀。《通典》卷一四《選舉•歷代制》又云:北齊選舉,多沿后魏之制,凡州縣皆置中正。其課試之法,中書策秀才,集書策貢士,考功郎中策廉良。天子常服,乘輿出,坐于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對。字有脫誤者,呼起立席后;書有濫劣者,飲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奪席脫容刀。初,東魏元象中,文襄王高澄秉政,攝吏部尚書,乃革后魏崔亮年勞之制,務求才實。自遷鄴以后,掌大選知名者,不過數四。文襄年少高朗,其弊也疏;袁聿修沈密謹厚,所傷者細;楊遵彥風流辯給,所取失于浮華;唯辛術貞明簡實,新舊參舉,管庫必擢,門閥不遺,衡鑒之美,一人而已。卷三二《職官•州郡•總論州佐》云:中正,……魏司空陳群以天臺選用,不盡人才,擇州之才優有昭鑒者,除為中正,自拔人才,銓定九品,州郡皆置。……晉宣帝加置大中正,故有大小中正,其用人甚重。……齊、梁亦重焉。……后魏有之……北齊郡縣皆有,其本州中正以京官為之。《隋書》卷二七《職官志》記載:其六尚書,分統列曹。吏部統吏部、掌褒崇、選補等事。考功、掌考第及秀孝貢士等事……《通典》卷二三《職官•尚書•吏部尚書》記載:北齊考功郎中亦掌考第及孝秀貢士。知東魏北齊沿襲北魏的選舉制度,州縣都設有中正,由京官充任。被舉薦者名為秀才、貢士、廉良,被舉薦者還要經過一定的考試程序,在朝堂分別由中書、集書省的官員以及吏部考功司的考功郎中當場分別考核秀才、貢士、廉良,有時皇帝親臨朝堂策試,如河清“二年春正月乙亥,帝詔臨朝堂策試秀才”。[2]對于字有脫誤者、書有濫劣者、文理孟浪者,分別給予呼起立席后、飲墨水一升、奪席脫容刀的懲罰。這說明北齊對于被舉薦秀才、貢士、廉良的策試不是簡單的口試,而是必須進行筆試的,并且最終將主考官確定為吏部考功郎中。另外除各州縣中正舉薦人才外,還要求官員等舉薦,據《北齊書》卷六《孝昭帝紀》記載,皇建二年(561)“二月丁丑,詔內外執事之官從五品已上及三府主簿錄事參軍、諸王文學、侍御史、廷尉三官、尚書郎中、中書舍人,每二年之內各舉一人。”《北齊書》卷四四《儒林傳》說:“諸郡俱得察孝廉,其博士、助教及游學之徒通經者,推擇充舉。射策十條,通八以上,聽九品出身,其尤異者亦蒙抽擢。”這說明東魏北齊的選官制度由于受到了魏晉以來漢文化的影響,制定的相當完備,并有所修正發展,當是開隋唐科舉制度之先河。

二、北周政權的選官制度

那么當時其他政權的選舉制度如何?同在中國北方的北周政權的選舉制度,據《通典》卷一四《選舉•歷代制》所云:后周以吏部中大夫一人掌選舉,吏部下大夫一人以貳之。初霸府時,蘇綽為六條詔書,其四曰“擢賢良”。綽深思本始,懲魏、齊之失,罷門資之制。其所察舉,頗加精慎。及武帝平齊,廣收遺逸,乃詔山東諸州舉明經干理者,上縣六人,中縣五人,下縣四人。至宣帝大成元年,詔州舉高才博學者為秀才,郡舉經明行修者為孝廉,上州、上郡歲一人。其刺史僚佐州吏則自署,府官則命于朝廷。《周書》卷六《武帝紀》云:[建德六年]三月壬午,詔山東諸州,各舉明經干治者二人。若奇才異術,卓爾不群者,弗拘多少。《周書》卷七《宣帝紀》云:[宣政元年八月壬申]遣大使巡察諸州。詔制九條,宣下州郡:……八曰,州舉高才博學者為秀才,郡舉經明行修者為孝廉,上州、上郡歲一人,下州、下郡三歲一人。知西魏時即擢賢良,北周時以吏部掌選舉,但是被舉者名稱初無記載,至宣帝大成元年(579)始有秀才、孝廉之名,因此說西魏北周的選官制度也是受到兩漢制度的影響。而據《通典》卷三二《職官•州郡》記載,北周在州郡并未設中正掌選舉,可是《周書》中任中正者卻頗多,如叱羅協任恒州大中正(卷一一本傳)、豆盧寧任顯州大中正(卷一九本傳)、閻慶任云州大中正(卷二○本傳)、李遠任原州大中正(卷二五本傳)、權景宣任秦州大中正(卷二八本傳)、宇文盛任西安州大中正(卷二九本傳)、楊紹任朔州大中正(卷二九本傳)、申徽任夏州大中正(卷三二本傳)、王悅任雍州大中正(卷三三本傳)、崔謙任定州大中正(卷三五本傳)、崔說任定州大中正(卷三五本傳)、崔猷任本州大中正(卷三五本傳)、薛端任本州大中正(卷三五本傳)、崔彥穆任潁川邑中正(卷三六本傳)、司馬裔任本郡中正(卷三六本傳)、張軌任濟州大中正(卷三七本傳)、蘇亮任岐州大中正(卷三八本傳)、李昶任相州大中正(卷三八本傳)、韓雄任河南邑中正(卷四三本傳)、陳忻任宜陽邑大中正(卷四三本傳)、泉元禮任洛州大中正(卷四四本傳)、泉仲遵任本州大中正(卷四四本傳)、冀俊任華州中正(卷四七本傳),但是據他們的本傳細究之,叱羅協任恒州大中正是在大統九年(543),豆盧寧任顯州大中正是在大統元年(535),閻慶任云州大中正是在北周取代西魏之前,李遠任原州大中正是在爾朱天光西伐時,權景宣任秦州大中正是在大統初年,宇文盛任西安州大中正是在大統三年(537),楊紹任朔州大中正是在大統四年(538),申徽任夏州大中正是在大統元年之前,王悅任雍州大中正是在大統十四年(548),崔謙任定州大中正是在大統四年,崔說任定州大中正是在大統年間,薛端任本州大中正是在大統年間,崔彥穆任潁川邑中正是在大統四年,司馬裔任本郡中正是在大統年間,張軌任濟州大中正是在魏孝武西遷之后,蘇亮任岐州大中正是在爾朱天光進入關中時,李昶任相州大中正是在大統年間,韓雄任河南邑中正是在北周取代西魏之前,陳忻任宜陽邑大中正是在西魏恭帝二年(555),泉元禮任洛州大中正是在大統年間,泉仲遵任本州大中正也是在大統年間,冀俊任華州中正是在大統三年沙苑之戰時,任本州大中正是在大統十三年(547),皆是在北周政權建立之前,這說明北周確實沒有在州郡設大中正、中正掌選舉。[3]那么北周政權究竟采取了什么樣的選官制度?這方面的記載不多,僅有《周書》卷四五《儒林•樂遜傳》云:“武成元年六月,以霖雨經時,詔百官上封事。遜陳時宜一十四條,其五條切于政要。其三,明選舉,曰:‘選曹賞錄勛賢,補擬官爵,必宜與眾共之,有明揚之授。使人得盡心,如睹白日。其材有升降,其功有厚薄,祿秩所加,無容不審。即如州郡選置,猶集鄉閭,況天下選曹,不取物州郡,自可內除。此外付曹銓者,既非機事,何足可密。人生處世,以榮祿為重,修身履行,以纂身為名。然逢時既難,失時為易。其選置之日,宜令眾心明白,然后呈奏。使功勤見知,品物稱悅。’”可見這仍然沒有明確說明北周政權究竟采用了什么選官制度,但是有一點大致可以明確,即北周政權確實沒有沿用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而是大致采取了類似兩漢時期察舉的選官制度,可見北周的選官制度的名稱不得而知。其緣由當是由于北周政權的統治者這批胡人和胡化漢人進入關隴地區后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在選官制度上自然要采用漢族的制度,大概也是感到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適應其維護封建統治、選拔人才的需要,于是采用了類似于兩漢時期察舉的選官制度。

三、梁陳的選官制度

南朝采取何種選舉制度?東晉、劉宋、南齊距北朝后期時間較遠,不在本文探討的范圍之內,而蕭梁政權的選官制度,據《通典》卷一四《選舉典•歷代制》所云:梁初無中正制,年二十有五方得入仕。天監中又制:“凡九流常選,年未三十,不通一經者,不得為官。若有才同甘、顏,勿限年次。”至七年,州置州重,郡置郡宗,鄉置鄉豪,各一人,專典搜薦,無復膏粱寒素之隔。普通七年,詔凡州歲舉二人,大郡一人。敬帝太平二年,復令諸州各置中正,仍舊訪選舉,皆須中正押上,然后量授,不然則否。《梁書》卷二《武帝紀》記載,梁武帝天監中的詔書的時間為天監四年(505)春正月,可知蕭梁政權最初沒有實行九品中正制,到天監四年春正月起重新實行這項選官制度。有關策試的記載,據《梁書》卷二《武帝紀》說:天監九年(510)“冬十二月癸未,輿駕幸國子學,策試胄子,賜訓授之司各有差。”《陳書》卷二四《袁憲傳》說“大同八年,武帝撰孔子正言章句,詔下國學,宣制旨義。憲時年十四,被召為國子正言生,謁祭酒到溉,溉目而送之,愛其神彩。在學一歲,國子博士周弘正謂憲父君正曰:‘賢子今茲欲策試不?’”可見蕭梁的策試只是針對國子學生,附加任何考試政策,《隋書》卷二六《百官志》講到蕭梁政權的機構時說:“尚書省,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又置吏部、祠部、度支、左戶、都官、五兵等六尚書。左右丞各一人。吏部、刪定、三公、比部、祠部、儀曹、虞曹、主客、度支、殿中、金部、倉部、左戶、駕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庫部、功論、中兵、外兵、騎兵等郎二十三人。”沒有負責考試的考功曹,這也可作為蕭梁時期沒有對于各地中正舉薦的秀才、孝廉進行附加考試的佐證。

講到陳朝的選官制度,《隋書》卷二六《百官志》云:陳依梁制,年未滿三十者,不得入仕。唯經學生策試得第,諸州光迎主簿,西曹左奏及經為挽郎得仕。其諸郡,唯正王任丹陽尹經迎得出身,庶姓尹則不得。必有奇才異行殊勛,別降恩旨敘用者,不在常例。其相知表啟通舉者,每常有之,亦無年常考校黜陟之法。既不為此式,所以勤惰無辨。凡選官無定期,隨闕即補,多更互遷官,未必即進班秩。其官唯論清濁,從濁官得微清,則勝于轉。若有遷授,或由別敕,但移轉一人為官,則諸官多須改動。其用官式,吏部先為白牒,錄數十人名,吏部尚書與參掌人共署奏。敕或可或不可。其不用者,更銓量奏請。這倒有“唯經學生策試得第”的記載,但是記載太簡單,根本不知如何策試。《隋志》還有“陳承梁,皆循其制官”,“尚書置五員,郎二十一員。其余并遵梁制,為十八班,而官有清濁”的記載,又說明陳朝也沒有負責考試的考功曹。這也沒有明確說陳朝是否實行九品中正制,只是在有關傳記中有任中正的記載,如《陳書》卷七《高宗•柳皇后傳》說柳莊“領雍州大中正”,卷一七《袁敬傳》說他“領豫州大中正”,卷一八《袁泌傳》說他“領豫州大中正”,卷二一《謝哲傳》說他“高祖受命,遷都官尚書、豫州大中正”,《張種傳》說他“又領揚、東揚二州大中正”,《孔奐傳》說他“領揚州大中正”,卷二三《陸繕傳》說他“領揚州大中正”,卷二四《周弘正傳》說他“重領國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卷二六《徐陵傳》說他“領國子祭酒、南徐州大中正”,卷二九《宗元饒傳》說他“遷太仆卿,領本邑大中正”,“詔加散騎常侍、荊雍湘巴武五州大中正”,卷三○《陸瓊傳》說他“領揚州大中正”,卷三二《司馬暠傳》說他領“司州大中正”。可見陳朝確實也實行了九品中正制,但是其策試辦法與北齊相比是很不完備的,類似于口試形式,而且對考生附加考試的制度到底是陳朝在前,還是北齊在先不得而知。從另一方面看,北齊的考試程序如此詳備,并且實行的是那種舉薦與筆試相結合的選官制度,而陳朝的策試記載過于簡單。

四、北魏政權的選官制度

再看北齊制度多有承襲的北魏選官制度,《通典》卷一四《選舉典•歷代制》說:后魏州郡皆有中正掌選舉,每以季月,與吏部銓擇可否。其秀才對策,第居中上,表敘之。……自太和以前,精選中正,德高鄉國者充。其邊州小郡,人物單鮮者,則并附他州。其在僻陋者,則闕而不置。當時稱為簡當,頗謂得人。及宣武、孝明之時,州無大小,必置中正,既不可悉得其人,故或有蕃落庸鄙操銓核之權,而選敘頹紊。至正始元年冬,乃罷諸郡中正。時有以雜類冒登清流,遂令在位者皆五人相保,無人任據者,奪官還役。卷一六《選舉典•雜議論》說:孝明帝時,清河王懌以官人失序,上表曰:“孝文帝制,出身之人,本以門品高下有恒,若準資蔭,自公卿令仆之子,甲乙丙丁之族,上則散騎秘著,下逮御史長兼,皆條例昭然,文無虧沒。……故自置中正以來,暨于太和之日,莫不高擬其人,妙盡茲選,皆須名位重于鄉國,才德允于具瞻,然后可以品裁州郡,綜核人物。今之所置,多非其人。乞明為敕制,使官人選才,備依先旨,無令能否乖方,違才易務;并革選中正,一依前軌。庶清源有歸,流序允穆。”靈太后詔依表施行,而終不能用。《魏書》卷七下《高祖紀》說:太和十六年春正月“戊辰,帝臨思義殿,策問秀、孝。”卷九《肅宗紀》說:熙平元年二月“癸亥,初聽秀才對策,第居中上已上,敘之。”卷一三《宣武靈皇后胡氏傳》說:“又親策孝、秀、州郡計吏于朝堂。”卷四三《房法壽附景先傳》說:“州舉秀才,值州將卒,不得對策。”卷五三《李孝伯附兄祥傳》說:“世祖詔州郡舉賢良,祥應貢,對策合旨,除中書博士。”卷六○《韓麒麟附顯宗傳》說:“太和初,舉秀才,對策甲科,除著作佐郎。”卷六四《郭祚傳》說:“高祖初,舉秀才,對策上第……”卷七九《馮元興傳》說:“對策高第,又舉秀才。”卷八四《儒林•孫惠蔚傳》說:“太和初,郡舉孝廉,對策于中書省。時中書監高閭宿聞惠蔚,稱其英辯,因相談,薦為中書博士。”卷八八《良吏•宋世景傳》說:“舉秀才,對策上第,拜國子助教……”卷九三《恩幸•徐紇傳》說:“察孝廉,對策上第,高祖拔為主書。”卷一一三《官氏志》又說:“正始元年十一月,罷郡中正。”“(正光元年)十二月,罷諸州中正,郡縣定姓族,后復。”可見北魏的鮮卑統治者確實仍然沿襲了曹魏所創立的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并且《通典》中還有王朝規定“秀才對策”,成績好的給予表敘的記載,但是以上所記載的策問、對策等有點像后世的所謂面試,與北齊所采取的有明確的考試主管機構和官員、考試不合格的處置規定以及明確的筆試規定的考試制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再則如果策問、對策就算是有考試規定的話,那此前就有這種辦法,如《晉書》卷五一《摯虞傳》說:“舉賢良,與夏侯湛等十七人策為下第,拜中郎。武帝詔曰:‘省諸賢良答策,雖所言殊涂,皆明于王義,有益政道。欲詳覽其對,究觀賢士大夫用心。’因詔諸賢良方正直言,會東堂策問。”卷五二《郤詵傳》說:“以對策上第,拜議郎。”卷五五《夏侯湛傳》說:“泰始中,舉賢良,對策中第,拜郎中。”卷六○《索靖傳》說:“州辟別駕,郡舉賢良方正,對策高第。”卷九五《藝術•臺產傳》說:“劉曜時,災異特甚,命公卿各舉博識直言之士一人。其大司空劉均舉產。曜親臨東堂,遣中黃門策問之,產極言其故。”《宋書》卷四○《百官志》說:“晉江左揚州歲舉二人,諸州舉一人,或三歲一人,隨州大小,并對策問。”卷八一《顧覬之附愿之傳》說:“大明中舉秀才,對策稱旨,擢為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南齊書》卷三《武帝紀》說:永明四年(486)春正月“車駕幸中堂策秀才”;卷七《東昏侯紀》說:永元元年(499)春正月戊寅“詔研策秀、孝,考課百司”;卷二八《劉善明傳》說:“善明應辟。仍舉秀才。宋孝武見其對策強直,甚異之。”卷三六《謝超宗傳》說:“泰始初,為建安王司徒參軍事,尚書殿中郎。三年,都令史駱宰議策秀才考格,五問并得為上,四、三為中,二為下,一不合與第。”卷四一《張融傳》說:“舉秀才,對策中第,為尚書殿中郎。”《梁書》卷一四《江淹傳》說:“尋舉南徐州秀才,對策上第。”卷二八《裴邃傳》說:“舉秀才,對策高第,奉朝請。”卷四○《劉之遴傳》說:“之遴八歲能屬文,十五舉茂才對策,沈約、任昉見而異之。”卷四九《文學•何遜傳》說:“遜八歲能賦詩,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云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好。”卷五○《文學•伏挺傳》說:“齊末,州舉秀才,對策為當時第一。”這些都說明北魏當已開始對秀才、賢良、孝廉進行一定的面試形式考試,因此說北魏所實行的對策、策問的措施當是防范“九品中正制”弊端的一種嘗試,與北齊實施的對秀才、貢士、廉良諸科進行的筆試考試,而且具備明確的獎罰制度并以吏部考功司的考功員外郎作為主考官相比是很不完備的。

五、北齊統治區域的人文地理

高齊的統治者之所以要對原有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進行一定的改革,與其統治區的漢文化發展有相當大的關系,而其人文地理據《隋書》卷三○《地理志》說:[豫州]洛陽得土之中,……其俗尚商賈,機巧成俗。……滎陽古之鄭地,……今則好尚稼穡,重于禮文,其風皆變于古。譙郡、濟陰、襄城、潁川、汝南、淮陽、汝陰,其風頗同。南陽古帝鄉,搢紳所出,自三方鼎立,地處邊疆,戎馬所萃,失其舊俗。[兗州]東郡、東平、濟北、武陽、平原等郡,得其地焉。兼得鄒、魯、齊、衛之交。舊傳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遺風。今此數郡,其人尚多好儒學,性質直懷義,有古之風烈矣。[冀州]信都、清河、河間、博陵、恒山、趙郡、武安、襄國,……人性多敦厚,務在農桑,好尚儒學,而傷于遲重。……魏郡,鄴都所在,浮巧成俗,雕刻之工,特云精妙,士女被服,咸以奢麗相高,其性所尚習,得京、洛之風矣。……汲郡、河內,……皆向于禮矣。長平、上黨,人多重農桑,性尤樸直,蓋少輕詐。河東、絳郡、文城、臨汾、龍泉、西河,……其俗剛強,亦風氣然乎?太原山川重復,實一都之會,本雖后齊別都,人物殷阜,然不甚機巧。俗與上黨頗同,人性勁悍,習于戎馬。離石、雁門、馬邑、定襄、樓煩、涿郡、上谷、漁陽、北平、安樂、遼西,皆連接邊郡,習尚與太原同俗,故自古言勇俠者,皆推幽、并云。可見在北齊統治區內除洛陽、鄴都等地“巧偽趨利,賤義貴財”“浮巧成俗”,沿邊各地“其俗剛強”外,大多數地區“人性多敦厚,務在農桑,好尚儒學”,“重于禮文”。這樣由于在北齊統治區域內人們大多好尚儒學,社會中不僅是士族,其他各階層也涌現出一大批人習讀經書,進而要求仕進,在中央地方為官,甚至進入中樞決策機構。據《北齊書》等史籍記載,非士族在北齊政權中拜相就有張亮、徐之才、燕子獻、趙彥深、唐邕、胡長仁、穆提婆等人,而當時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則成為除士族以外其他各階層仕進道路上的障礙,于是他們就必然要對原有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進行沖擊挑戰,他們中一部分已經進入北齊政權中樞的官員也必然要為他們所處的階層爭取仕進的機會,打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政治格局,進而動搖這種政治格局的基礎———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

而那些士族也不會將他們在選官制度上已取得的既得利益拱手相讓,那么該區域的士族在當時的勢力如何?由于永嘉之亂許多士族為躲避戰亂紛紛遷徙到江左,同時也有許多士族仍然留在故鄉,還有一些從其他地區輾轉來到該地區的士族,這其中不乏一些第一流的高門。這些士族中的一些人加入東魏北齊政權,甚至進入中樞決策機構,據《北齊書》等史籍記載在北齊政權中拜相就有封隆之、魏蘭根、崔暹、崔昂、楊愔、魏收、崔季舒、祖珽、崔劼、陽休之、許惇、劉逖等人,[5]雖然他們仍然掌握一定的中樞權力,可是他們在北齊政權中的實力卻明顯地削弱了。同時一批胡族或胡化漢人成為該地區統治者,特別是東魏北齊的最高統治者高氏家族,他們進入中原后逐漸漢化,文化水準大幅度提高,并且深知漢士族對他們是看不起的,于是在士族的政治特權上下功夫,想方設法地在當時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上做文章。另外高齊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爭取各階層人士參與到該政權中,以便與割據關隴地區的北周抗衡,可是又不能推翻原有的選官制度實行新的選官制度,只能對九品中正制這一原有的選官制度進行一些改革,吸取前朝的某些經驗,讓中正們推舉來的士人再進行一定的考試,考試合格這才委派做官,不合格者不僅不能做官還給予一定的處罰,諸如字有脫誤者呼起立席后、書有濫劣者飲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奪席脫容刀的懲罰。這樣也就為隋唐政權以科舉取士奠定了基礎。綜上所述,在北齊統治區域舉薦與考試相結合的選官制度,即讓中正們舉薦士人,同時中央組織有關官員對所舉薦的人進行具有相當嚴格程序的考試,合格者方可做官。而與其大致同時的蕭梁、陳朝和北魏政權則采取了策試或對策措施,可是這些措施當類似于口試形式,甚至流于形式,與北齊政權的那種舉薦與筆試相結合并設置考官的選官制度相比較則過于簡單。究其緣由,是由于當時在東魏北齊統治區域社會各階層中有許多人習讀儒家經典,進而要求仕進,同時一些已進入統治核心的非士族出身的高官們又與之相呼應,為他們爭取更多的仕進機會,進而改革為門閥政治服務的選官制度。反觀士族方面,由于各種原因他們在統治核心中的勢力逐漸削弱,變得有些無力反抗非士族階層的聯合進攻。另一方面,高歡等胡化人群和胡人進入中原后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在選官制度上自然要采用漢士族獨占的并且被北魏所沿用的九品中正制,而該制度在當時已變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腐朽的門閥統治的基礎,高齊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爭取各階層人士支持,讓他們參與到該政權中去,以便與北周政權抗衡,就必然要對原有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進行改革。從客觀上看,這種選官制度的變革不但為廢除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奠定了基礎,也開了隋唐科舉制度之先河。

作者:黃壽成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最大视频网站 |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 樱花草在线播放 | 伊人情人| 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爱柠檬导航 | 亚洲国产小视频 | 国产97在线视频观看 | 久久精品视频免费看 | 亚洲毛片免费视频 |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永久免费影视 | 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老狼 | 国产欧美日韩看片片在线人成 | 日本男人天堂 |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 国产亚洲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全国男人的天堂网 |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精品不卡 | 午夜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丁香花成人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毛片 | 日韩欧美视频免费观看 | 一级片在线免费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 东方亚洲东方欧美色二区 | 一级中文字幕 | 久久久久亚洲 | 免费精品国产 | 羞羞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成人自拍网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 亚洲精品不卡视频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水 |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 国产裸舞福利资源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