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發展制度對市場經濟驅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經濟機制是個價值秩序、制度秩序問題
主流觀點認為,經濟機制就是一個投資、生產、消費過程。同思想觀念、價值秩序、制度秩序無關。但事實上,在階級社會(包括思想)中,占主流地位,不同階級的經濟思想、價值秩序、制度秩序,才是經濟發展的內在機制。但是,正如我在《中國已失去第三次飛躍的制度性保障》一文中所說,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發展能力上,而創新能力、發展能力源自于價值秩序、制度秩序機制。中國后三十年在財富放量增長的同時,卻拆除了激活創新能力、發展能力的價值秩序、制度秩序機制,這才是中國最嚴重的危機根源。
二、世界經濟危機源于共同創造、平等分享創造成果思想文化的缺失
從經濟危機發生以來,可以說總結經濟危機的文章鋪天蓋地,說法不一,但大多是說監督不到位導致的。但其實,發生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機制的問題。也就是說,經濟危機是資本制度機制的必然結果。再進一步說,監督嚴格而且有效,最多也只能做到陽光下的有規則掠奪,一樣會因占有率膨脹引起經濟危機。因為,占有率膨脹的前提條件,是大多數人降低資源分享率(收入是資源或產品的分享形式),離開這個前提條件,就沒有占有率膨脹。而占有率膨脹的問題,其本質是剝削思想在世界各國占主流地位的問題。
也就是說,共同創造、平等分享創造成果的思想文化,被世界各國的主流精英給否定了。在國內,新一輪捍衛思想的斗爭,其實就是個共同創造、平等分享創造成果的思想文化同剝削思想文化的斗爭問題。有人困惑,主流精英為什么堅決否定?其本質原因,就是某些主流精英成了剝削階級,如果不堅決否定,他們就無法自由掠奪和自由剝削。過去我一再說,思想是一套完整的價值判斷體系,主流精英如果不否定,大家一看就明白主流精英想干什么了,那么就會妨礙反抗他們自由掠奪和自由剝削。事情就這么簡單。
三、經濟危機的關鍵是人民大眾失去當家作主的權利問題
由于前兩個原因,人民大眾失去當家作主的權利就成了必然。而人民大眾失去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中國就必然陷入精英胡作非為、破壞憲法、任意掠奪、欺壓民眾的不歸之路。也就是說,三者是一個整體,猶以思想最為重要。前面說過,主流精英說經濟就是經濟,沒有階級性質。其實,某種產品沒有階級屬性,但歸誰分享就有階級性了。生產勞動、創造成果的過程叫經濟;如何管理生產勞動、怎么生產?叫管理政治。產品生產出來了,大家如何分配,是更高一個層次的政治。而十個人有五十萬元,其中有三個精英,三個精英說五十萬我們拿四十九萬,剩下一萬是你們七個人的,這種情況叫精英政治。如果十個人一起商量,五十萬怎么分配,大家通過爭論取得共識,在某個共同認為合理的標準下分配,叫平民政治。給這個平民政治起了個名字,叫人民大眾當家作主。
這也就是一再強調讓人民大眾管理國家、管理教育、管理軍隊、管理企業等等的根本原因。
這同樣是主流精英為什么痛恨、否定的根本原因。
簡單的說,由制定的價值判斷標準和政治機制,不讓主流精英自由掠奪了。
四、思想文化的革命是走出經濟危機的前提
剝削思想占主流地位是經濟危機的根源,而剝削的價值秩序和制度秩序,是形成經濟危機的內在機制。所以,不僅是中國,就是整個世界,要想真正走出經濟危機,都必須來一場思想文化的革命,用馬克思主義、思想革剝削、封建、官僚思想的命。如果不來一場思想文化的革命,最終的結果就只有暴力革命。有不少人在我《中國會不會陷進大動蕩時代》一文后留言,認為中國不會陷進大動蕩,因為中國的老百姓光顧掙錢去了,這是一。其二,中國老百姓有口飯吃就不會鬧事,所以不會有社會動蕩,更不用說暴力革命了。其實,現代人之所以是現代人的主要原因就是,政治經濟利益需要捍衛,精神信仰也同樣需要捍衛,比如說通鋼、湘煤等等事件,就證明捍衛生存的范圍,擴展到政治、精神領域。
五、重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機制是經濟良好發展的制度保障
有了思想文化革命這個前提,下一步也就是個重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機制問題,因為,中國只有擁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機制,經濟發展才擁有制度保障。如果沒有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機制,人民大眾即使通過抗爭,捍衛了一時的權益,比如說通鋼事件,但最終還會失去。所以,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機制問題,是個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問題。
六、建立自己的比較優勢理論和GDP結構比率統計模型
有了制度保障,中國就必須建構自己的比較優勢理論和GDP結構比率統計模型。因為,前者是結構比較分析與選擇的決策模型,后者是GDP結構比率流向模型。剛才看到左大培先生和高梁先生談比較優勢的文章,他們共同認為,中國到了技術立國的時候了,但他們同時反對比較優勢理論。我個人認為,西方的比較優勢理論我們應堅決反對,但我們更應該建構自己的比較優勢理論,前面說過,是結構比較分析與選擇是決策者的參考模型。新晨
如何建構中國的比較優勢理論和GDP結構比率流向模型呢?
后者我曾有專文論述,不贅。建構中國的比較優勢理論:
一、以龍頭工業帶動其他工業結構發展。
二、以高科技帶動龍頭工業的發展。
三、以軍品帶動民品的發展。
四、優勢資源要節約用,更不得隨便出口,而是進口,為以后的發展儲備資源。
五、對于不破壞環境,不損耗資源的,大量出口,并且可以有限的出口退稅。
六、中國十三四億人,其市場容量趕得上幾個美國,而這就是市場優勢,市場優勢即人口優勢。
七、中國有市場,但沒有消費能力,這就需要提高全民的收入水平,培育市場的消費能力。培育中國的消費能力,就是優勢,反之,幫助別國提升消費能力,就是自掘墳墓的劣勢。
八、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創新機制,就是另一個比較優勢。
結束語
基于對中國失去第三次飛躍的制度性保障的認識,我寫了本文,旨在提醒人們,中國經濟到了制度性拐點的關鍵時刻,如果沒有制度性拐點,任意殖民經濟繼續發展下去,那么就會導致中國經濟失去發展的制度動力、消費動力,中國的生存困境就離我們不是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