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技局助推農業發展工作總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年,市科技局緊緊圍繞全市主導產業,充分發揮科技在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方面的重要作用,重點從六個方面實現突破。
一、抓好項目篩選申報,促進農業科技創新
圍繞年工作重點,根據國家科技部、省科技廳制定的項目申報指南,市科技局對全市農業科技項目進行了認真的篩選、審核,篩選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市場前景更好的項目。列入省科技廳年度科技支撐計劃項目7項,經費130萬元;爭取省重大自主創新1項,經費200萬元。列入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1項,經費20萬元;列入國家富民強縣“科技示范工程項目1項,經費159萬元;列入國家重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2項,經費160萬元;結轉實施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國家科技部新增經費280萬元;省科技廳匹配經費55萬元。到目前,今年共爭取國家、省項目資金969萬元。
二、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推進星火專家大院建設
圍繞全市主導產業,對已建立的全市30個專家大院,尤其是列入省廳的重點10個的試點單位,按照專家大院有關管理辦法,重點抓了大院的內部建設。按照有關制度,進行了規范管理,使大院總體水平有了較高的提升。按照“運行機制市場化、經濟利益共同化、技術傳播網絡化、發展能力持續化”的要求,使大院無論在技術水平和技術人員素質上都有很大提高。每個縣根據自己的產業特點抓了1-2個專家大院,每個大院都推廣、開發了至少2項以上服務“三農”的科研成果、先進技術、優良品種,不定期進行科技培訓,使專家大院成為成果轉化、品種培育、科技培訓、人才引進等功能的渠道和手段。為促進大院與大院、大院與院校及科研單位、大院與農民之間合作交流,深化大院的管理工作,建立了專家大院間互動交流、科研成果、宣傳先進實用技術的網站,實現共同提高,相互促進,從而推動大院的建設和發展。省政府龍莊偉副省長對市專家大院建設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三、抓好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實施科技富民強縣示范工程
為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提升特色農業主導產業;按照省廳“一縣一業一園”農業科技示范工程實施的要求,市在滄縣、中捷、泊頭、河間四個縣(市)圍繞主導產業建設了四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取得了顯著成效。如泊頭齊橋千畝精品果園建設已初成規模,共種植果樹10萬株,果園全部采取密植型棚架結構。其中,優良品種苗木繁育基地300畝,主要品種有“大果水晶”、“韓國新高”、“黃金”、“晚秀”、“豐水”、“華山”、“園黃”、“甘泉”、“二十世紀”、“綠寶石”等10個國內國際市場暢銷品種。果園實施了滴灌微噴技術,使用礦物質和生物制劑農藥,設立了專門的病蟲害監測點,生產管理完全按照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進行,基地果園已全部被認定為外貿論證果園。到目前為止,示范園現已接待3.6萬名參觀,學習人員在果品品種特性及現代化種植方式等方面極大的豐富了標準化生產技術,成熟技術已經推廣到該市王武、泊鎮、洼里王、齊橋、文廟鎮,246個自然村,20多萬畝果園。河間在國欣農研會千畝科技示范園建立了棉花科技示范園。該縣根據市場需求,優品種,擴基地,強龍頭,育品牌,壯產業,把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作為中心環節,與中國農大等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緊密合作,加強人才、技術、資金、管理和服務集成,加速先進生產要素向“一園”集中,向“一業”配置,形成建園、興業、帶經濟的良好發展格局。實現先進技術由政府供給主導型向農民和企業需求主導型轉變,科技資源由政府配置為主向以市場配置為主轉變,技術應用由單項分散型向集成配套型轉變,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到目前為止,該示范園培育棉花新品種三個;為棉花產業發展引進、開發一項以上重大關鍵技術——棉花加工中的稀硫酸脫絨技術;推廣了13項棉花生產、加工的先進適用技術;培訓農民技術骨干3600余人。滄縣小棗標準化科技示范園建設項目,目前紅棗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示范面積已達120多萬畝,優質果率達到80%以上。紅棗無公害基地認定面積達到110多萬畝。建立了以滄縣樸寺村、崔爾莊東村等一批金絲小棗產業科技示范基地,共建立以果增收示范村80個,其中省級8個,市級24個,縣級48個。大力推廣栽培新技術、新成果。采取大樹“高接換頭”的方式,加快了品種更新換代步伐,全市以無核紅棗、金絲園豐,金絲長豐。金絲豐、金絲蜜,獻王棗為主的優新品種達到20多萬畝。滄縣崔爾莊紅棗交易市場已成為占地202畝,年交易量6億公斤、總交易額30多億元的全國最大的紅棗交易市場。目前,紅棗產品由過去的國內銷售,進一步拓展到東南亞、韓國、日本、臺灣和港、澳地區,有些產品開始進入一些歐美市場,常年紅棗出口量2萬噸左右,有力推進了滄縣紅棗產業的發展。
四、抓好農業中試基地建設,增強農業科技發展后勁
多年來,由中國農業大學、市科技局、吳橋縣政府共同主持的“吳橋農業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多科技成果推動農業持續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年5月份,由省農科院牽頭組成的小麥高產高效栽培專家團現場考察了由該基地承擔的“冬小麥‘四統一’技術體系(節水、省肥、高產、簡化栽培)”大面積示范基地,通過考察,專家們對小麥育種試驗和小麥“四統一”大面積示范情況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五、抓好科技特派員選派工作,推動新農村科技示范點建設
目前,市科技特派員選派工作呈現良好的態勢,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發展氛圍日益濃厚。各縣市區、市直有關單位高度重視,加大選派力度,有力地推動了選派工作的快速發展。二是選派領域覆蓋進一步拓寬。突出主導產業,圍繞縣域經濟的特色,產業范圍拓寬到蔬菜、水果、畜牧、水產、林業及糧食作物等。三是服務的層次不斷提升。服務層次從以單純的技術服務、技術咨詢為主深入到技術合作、開發等。四是服務效果明顯。圍繞全市經濟產業特點,根據農民在不同季節、不同產業對不同科學技術的需求,借助專家大院的力量,進一步擴大星火科技培訓范圍,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活動。目前全市通過科技特派員推廣的新品種30多個,推廣面積200多萬畝,推廣先進實用技術30多項。共培訓農民6萬多人次,發放技術明白紙12萬余份,發放各類技術書刊5000多冊。培養了一批懂科技、善管理、能從事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新型農民,全面提升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以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為依托,以各類星火科技專家大院、農業示范基地為載體的科技特派員選派工作,確保了大批科技人員活躍在農村基層,將農業科技觸角直接延伸到了廣大農戶、專家大院、科技示范園區,加快了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普及和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樹立了科技示范典型,推進了新農村建設。
六、加大科技宣傳力度,提升科技工作社會影響力。
利用媒體開展了農業科技宣傳活動。與市電視臺開展了《科技之星》系列展播,宣傳農業科技創新典型和企業領軍人物,制作播放了2期。針對今年冬春季持續干旱,造成冬小麥生長期延長、產量明顯下降的情況,組織全國各地小麥專家召開研討會,制訂防災減災措施。現場拍攝了專家關于加強冬小麥管理及夏播玉米栽培的講座,在電視臺連續播放14次,指導全市農民抗旱,取得顯著效果,受到了市委郭華書記的肯定和表揚。通過多形式、多途徑的積極宣傳,推動了科技工作深入社會,深入百姓,形成了全社會了解科技、全社會支持科技工作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