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環境局創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總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縣創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總結縣地處“東大門”,全縣幅員面積2165平方公里,轄8鎮1鄉、145個行政村,居住有漢、藏、彝等25個民族,人口8.8萬人。近年來,我縣堅定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建設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的重大戰略部署,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深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作出了《關于搶抓“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機遇,積極推動“三創聯動”、實施鄉村振興三年行動的決定》,把生態文明建設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全力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和成都平原經濟區協同高質量發展、全省和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先進縣。現將有關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創建的優勢
(一)功能重要,本底優良。地處青藏高原向盆地過渡地帶,生態地位獨特、生態功能突出、生態環境優良,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主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物多樣性富集區之一,是省西部生態旅游環線的重要節點,是川渝兩地的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份。轄區內有溫泉、濕地、冰雪、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觀,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風景名勝區1個,濕地公園1個,森林公園1個,地質公園1個;省級濕地公園1個、森林公園1個;大熊貓棲息地自然遺產地、縣級飲用水源地2個。全縣劃定生態紅線保護面積1174.52km2,占縣國土面積的54.26%;林草覆蓋率達73.53%;地表水長期保持在ⅱ類以上水質,無黑臭水體;全省空氣綜合指標考核中,長期位列全省前茅,2019年居全省第一;在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質量考核中,在2018年、2019年連續位列全州第一;全縣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始終保持優良。
(二)交通成型,優勢凸顯。東與天全縣、滎經縣接壤,南連石棉縣,西與康定市、九龍縣毗鄰,距省會成都285公里,國道318線和省道211線縱貫全境,是川藏交通、商貿的咽喉重地,是內地通往州和西藏的必經之地。雅(安)-康(定)高速全面建成通車,融入成都2.5小時經濟圈。隨著川藏鐵路、(定)-石(棉)高速、馬(爾康)-(定)高速、滎路建設有序推進,康藏與內地交通次中心的交通網絡構架正在形成,將成為更重要的次級區域性交通樞紐。
(三)資源豐富,文化深厚。境內坐擁蜀山之王貢嘎山、冰川森林海螺溝、最美階梯二郎山、陽光田園大渡河、紅色經典橋、川藏茶馬古驛道等系列高品質旅游資源。海螺溝是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旅游度假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文旅資源普查初步掌握五級、四級資源各10個、25個。成功創建5a級景區1個、4a1個、3a2個,創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省級旅游特色小鎮、省級農業主題公園、省級森林公園、省級濕地公園、省級森林小鎮各1個,省級旅游扶貧示范村5個。是州“環貢嘎山兩小時旅游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省旅游“西環線”上一顆耀眼的明珠。文化底蘊深厚,紅軍飛奪橋、十八軍修筑川藏公路在這里留下了厚重的紅色文化;境內最早開辟于漢代的茶馬古道及諸多遺跡,見證著悠久的茶馬文化;漢、藏、彝等25個民族在這里和諧共生,貴瓊文化、藏羌文化在這里相互交融,積淀了獨特的民俗文化,留下了嵐安鍋莊、貴瓊藏繡和杵坭山歌等非遺保護傳承,為發展生態旅游提供了獨具魅力的文化資源。
(四)政策優勢,凝聚共識。州是第二大藏區,在全國藏區處于重要戰略地位。省在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中明確提出建設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州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過程。2018年8月,全州召開了“三創聯動”動員部署暨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明確“縣在全州率先完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任務”。縣委全委會也作出了“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的決定,并先后制發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工作方案》《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助推鄉村振興的意見》,成立了由縣委、政府主要領導“雙掛帥”的創建領導小組,嚴格實行“清單制+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將創建工作納入黨政班子和領導干部績效考核和目標督查,確保組織保障有力、工作有序有效。尤其在今年肺炎疫情發生后,全縣干部群眾對保護生態環境、愛護野生動物、建設美麗家園等生態意識明顯增強,創建生態文明示范縣意愿強烈、積極性高漲。
二、工作開展情況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
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緊緊圍繞省委“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決策部署,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創建工作。自啟動創建工作以來,成功創建省級生態鄉鎮2個,省級濕地公園1個,州級生態村36個、綠色家園1317戶;成功創建全省衛生縣城、全省農產品安全監管示范縣,創建國家衛生縣城通過技術評估。
(一)高質量推進生態建設。大力推行“有山皆綠”“重點補綠”“身邊增綠”,實施“一河兩線”生態植被恢復工程。投資1.32億元,持續開展“大規模綠化全縣行動”,實施公路綠化提升92公里,公路沿線綠化率達95%;完成城鄉庭院及節點綠化500畝,增加綠地1.5萬平方米;杵坭鄉被評為全省首批“國家森林鄉村”。投資1903萬元,完成干旱半干旱生態治理2830畝。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鞏固6.86萬畝退耕還林成果,有效管護森林196萬畝。持續深化河(湖)長制,發現并解決問題1000余條,整改“四亂”問題10個,依法關停砂石料場22家,監測入河排污口6處,21座水電站完成在線監控系統安裝,完成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6個環境問題整改,修建大江大河堤防8.6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180公頃,河(湖)長制連續2年考核為全州先進等次。
(二)高強度開展環境治理。投資1.77億元,相繼啟動老城污水處理擴容改造、新城污水處理廠、冷磧污水處理廠等6個城鎮污水治理項目建設,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網22公里;3個鄉鎮移民安置點、8個鄉鎮衛生院污水處理設施及新垃圾填埋場投入運營;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項目今年7月將動工建設。整合投資1.6億元,統籌推進“廁所革命”、污水處理、垃圾治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實施“廁污共治”3629戶,建成旅游廁所41座,全縣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的村占61.3%(不含海螺溝),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5%,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80%。深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全面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垃圾收運模式,村保潔員實現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的村達84%。
(三)高品質打造生態產業。緊緊圍繞產業轉型升級,以省委“10+3”農業產業體系為導向,大力推進大渡河流域綠色產業帶建設,全域推進農業景觀化、精細化,構建了“特色水果、優質干果、綠色蔬菜、道地中藥材、優質食用菌、生態畜牧業”六大特色生態產業體系,建成1個省級、7個州級現代農業萬畝示范區,特色農林產業面積達23.56萬畝;取得“三品一標”認證32個,“三品一標”農產品面積達4.35萬畝。打好“陽光、空氣、水、森林”等生態牌,圍繞“成都后花園、康養加休閑”定位,唱響“紅城綠谷、康養”新品牌,打造“生態+旅游”。牛背山、二郎山森林公園、貢嘎東湖旅游綜合體等重點生態旅游項目加快推進;申報森林康養基地3個、森林康養人家1個、森林人家20余家;“紅櫻桃節”“秋果采摘節”被納入全省花卉(果類)生態旅游節范疇;榮膺“2019年全國避暑旅游十強城市”。2019年全縣接待游客556.3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1.21億元,分別較2018年增長30.8%、44.2%。
(四)高標準推動問題整改。對中央、省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逐項逐條制定整改措施,明確整改責任,加強調度督查,合力推進整改。認領中央環保督察涉及我縣問題14個,完成整改銷號13個,整改率93%;認領并完成整改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32個,整改率100%;認領省環保督察“回頭看”問題32個,完成整改銷號24個,整改完成率75%,未完成問題主要涉及城鎮污水處理和垃圾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項目正在抓緊實施中,年內均能完成整改。
(五)高要求推進生態創新。以創建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生態建設文明示范縣為總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了《縣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等一批中長期綠色發展規劃。委托中國環科院、省環科院聯合完成《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規劃(初稿)》,以規劃統領指導創建工作,統籌推進國家生態建設示范縣、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和現代高原特色農牧業基地建設。嚴格管控礦產開發、水電等資源開發產業,強化兩江一河沿線產業退出和優化,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加快構建特色生態文化體系,全力打造全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先行區。依托特色資源,全力打造“成都后花園,康養加休閑”品牌,推動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努力探索適合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健康之路。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縣將在省生態環境廳的對口幫扶和具體指導下,對照創建指標,全面查漏補缺,逐一補齊短板,全力健全基礎設施、全力推進產業融合、全力保障生態環境、全力提升群眾素養,切實承擔起在藏區的特殊使命和責任,力爭在州率先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有力推動提升全縣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為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州”探索成功經驗。同時,我們一定搶抓機遇,再鼓干勁,再添措施,再補短板,全力建設“紅城綠谷?康養”,為構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