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村委2013年科技工作總結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 2013年,我縣科技工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科學發展示范點”建設,堅持“跳出科技看科技、面向全局謀科技、圍繞經濟抓科技”的工作理念,牢牢把握科技支撐轉型和科技引領發展兩條主線,加強創新型企業培育,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努力提升科技創新的綜合競爭能力。
(一)積極培育創新主體,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1.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深入基層、深入企業,指導企業開展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和復審工作,會同縣稅務部門舉辦高新技術企業培訓班1期,引導企業按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引進,加快高新技術產品的開發,使更多的企業符合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條件。全年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昱輝陽光等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順利通過復審,新增市高新技術企業16家。大力推進創新型企業試點示范工作,眾成包裝、恒豐包裝兩家企業被列為省創新型試點企業,凌龍紡織被列為省創新型示范企業,首次認定縣級創新型企業16家。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新增省科技型企業23家。
2.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圍繞我縣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以企業、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決定科技項目支持方向,集中組織實施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項目,為我縣優勢產業發展打造核心競爭優勢。昱輝陽光的“鑄造類單晶硅片”列入國家戰略性創新產品,景焱公司承擔的“高效全自動多工位TRAY盤包裝芯片測試機”列入國家創新基金項目,列入國家火炬、星火計劃項目13項,神州毛紡列入省級重點科技創新團隊項目,列入省級新產品計劃222項,組織申報省重大專項20項,組織實施縣級科技項目93項;推薦申報省級科技進步獎5項、市級科技進步獎16項;完成省級以上項目驗收141項(省級新產品驗收134項)。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新產品產值308.78億元,同比增長8.5%,新產品產值率41.71%;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77.96億元,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為24%。
3.全面實施知識產權戰略。開展了省級知識產權示范縣創建工作,完善知識產權示范創建工作方案,部署落實各項措施。加強鄉鎮知識產權示范創建工作,大云鎮通過市級專利示范鎮驗收。引導企業加強專利保護,全縣申請專利2144件,同比增長55%;授權專利1253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45件,同比增長105%;列入專利示范企業省級2家、市級7家、縣級23家。積極推進企業專利權質押貸款、評估工作,景焱公司的發明專利經評估后獲銀行質押貸款300萬元;歐本公司通過專利權評估后,將專利權作為技術出資進行了增資。加強專利行政執法,成功處理3起縣內專利侵權糾紛案件。加強知識產權宣傳,組織開展了“4•26”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舉辦了知識產權培訓班、知識產權競賽、校園知識產權興趣小組等活動。
(二)大力推進平臺建設,強化科技創新服務
1.推進行業公共科技創新平臺的提升發展。繼續推進電聲產業省級重大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舉辦了“揚聲器系統設計和音質評價技術研討會”、“意大利最新電聲檢測技術研討會”等;與豪聲電子、新嘉聯、斯貝克等電聲企業開展了全面合作,為企業提供產品測試、優化設計等技術服務。中科輻射高分子材料研發中心與我縣新材料企業開展了技術合作,準備將輻照改性技術應用于無油潤滑軸承、包裝材料等高分子材料領域,能有效提升產品性能和壽命,中心研發團隊被列為縣重點科技創新團隊。西南自動化研究所長三角分所開展了彈簧機數控系統、8軸鉆床數控系統等產品的研制開發工作,并積極與企業開展了合作。新光源研發中心開發了多款特殊用途LED光源驅動電源,并向LED企業進行了推廣。中科無線授時與定位研發中心、中科空間信息技術應用研發中心分別在導航系統、無人機遙感等方面開展了工作。
2.繼續推進企業研發中心建設。進一步加強各級企業研發中心的培育和管理,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完善機構、人員、基礎設施和設備的配置,做大做強企業研發機構。華震圖像測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列入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建設計劃,新增浦江纜索等省級企業研發中心3家,景焱智能等市級企業研發中心6家,華瑞賽晶等縣級企業研發中心16家。
3.推進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累計已有注冊會員193個,科技成果、產業技術交流、技術難題登記三大版塊共科技信息139941條,通過技術網店成功進行成果對接58次。縣知識產權服務中心不斷完善服務機制,為企業申請專利159件、許可1項,商標、軟件著作權等服務24項。與上海伯瑞杰知識產權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專利機構,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申請、維護、維權、戰略制訂等知識產權托管服務。我縣知識產權托管服務模式得到了國家、省知識產權局的肯定和支持。
(三)加強招商引智工作,推進孵化產業基地建設
1.推進縣科創中心建設。圍繞我縣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優先引進、培育符合我縣產業導向的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強化服務能力建設??h科創中心被認定為市國際服務外包示范園區、市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基地和省小企業創業示范基地??h科創中心新引進孵化企業23家,其中創新型領軍人才項目4項,項目涉及生物技術、光機電、節能照明等高新技術領域,畢業企業5家。舉辦了“國際服務外包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引進了IIOM(國際外包管理協會)并注冊了公司,積極推進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
2.大力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加大與上海等城市及海外高層次人才互動,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h科創中心引進高層次人才17人(其中博士8人、碩士6人、高級職稱人員3人、留學人員3人),美節陶瓷的陶再南博士入選省“千人計劃”,常鵬博士的“智能視頻傳感器”項目列入省錢江人才計劃,億米光電鄒軍博士獲得了“市十大杰出青年”稱號。
3.健全完善孵化產業鏈。加快科創中心二期工程建設,土建工程通過了市優質結構驗收,裝修工程有序進行。推進科創中心加速器建設,開展了羅星加速器建設的前期調研考察和建設方案制定等工作,與縣內民營企業溝通洽談,擬租用民營企業的廠房建設新的加速器。
4.進一步完善孵化器管理運行體制。完善服務機制,舉辦了光機電企業和新光源企業負責人沙龍,組織開展入駐企業青年員工聯誼活動,為孵化企業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根據孵化企業需求,舉辦了多次培訓活動,提高孵化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引導孵化企業積極申報各類科技項目,共組織企業申報各級各類科技項目68項。
(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深化科技合作交流
1.深化科技融入上海。根據我縣科技工作實際,深入落實“與滬杭同城”戰略,積極參與長三角地區科技合作與交流,推進科技融入上海工作。加強與上海、北京兩個科技聯絡站的交流探討,積極與上海張江、紫竹等園區進行交流,組織參加了上海海外留學創業創新人才、行等活動,吸引上海高校院所和孵化器畢業的高科技項目到落戶。
2.積極開展科技對接活動。根據我縣產業特點,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組織開展小規模、專業性、富有實效的科技對接活動,全年組織參加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民用技術對接交流等各類規??萍紝踊顒?7次,邀請專家77人次,參加企業527家次。全年共簽訂各類科技合作項目協議87項,實到資金3.18億元,同比增長60.6%。
(五)打造科技民生工程,促進統籌發展
1.加強新型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培育農業科技企業和農業龍頭企業,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聯合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企業研發中心等農業科技創新機構。新增省級農業科技企業2家、省級農業企業科技研發中心1家。堅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員工作長效機制,選派第六批9名科技特派員駐各鎮(街道)。入選省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1人、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1人,3人被評為市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
2.推進農業農村和社會領域科技進步。圍繞發展精品農業和新農村建設,加強與涉農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組織實施一批農業新品種選育、設施農業、病蟲害生物和物理防治等重點農業科技項目,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列入省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項、省級團隊科技特派員項目1項。組織實施醫療衛生、教育科研等社會科學項目12項。
3.加強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建設。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組織各鎮(街道)制訂了防震減災應急預案。加強防震減災宣傳,在新聞網開設了防震減災宣傳專題欄目,開展了第四個“5·12防災減災日”系列宣傳活動,舉辦了地震知識講座、防震減災應急避險疏散演練、廣場咨詢等活動。惠民小學、大云中心學校被列為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
(六)強化服務機制創新,優化科技創新環境
1.積極創建省級創新型縣。貫徹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制定了《省級創新型縣建設總體規劃》和《縣創建省級創新型縣工作實施方案》,確定了創建工作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工程,全面啟動和有序推進我縣建設省級創新型縣的各項工作,推動科技事業、產業發展、社會文化、城市功能、體制機制全面創新。
2.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環境。認真落實好企業技術開發費加計抵扣、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舉辦了兩期“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抵扣新政策及科技項目申報培訓班”,培訓企業125家,參加人員284人。認真落實科技創新扶持政策,經縣財政核定下達高新技術扶持資金946.09萬元。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1-3季度全縣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5.89億元,同比增長46.9%。完善和落實鎮(街道)、部門科技進步和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建立健全科技統計監測、評價和通報制度。
3.進一步提升科技服務水平。深入開展“激情干事創新業、創先爭優作示范”主題實踐活動,積極動員部署,廣泛征求意見,認真承諾履諾。不斷探索服務基層、服務企業的長效機制,扎實開展以聯鎮、聯企、聯平臺和幫扶困難黨員群眾為主要內容的“三聯一幫扶”活動,走訪企業300多家次,走訪農戶48戶。
4.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認真學習貫徹國務院第五次廉政工作會議精神,結合科技工作實際,切實抓好廉政建設責任制和一崗雙責落實,扎實推進公務用車改革,抓好縣級科技計劃項目立項審批、科技經費預算管理、三公經費管理、關鍵崗位廉政風險防范機制建設等重要環節,進一步完善會議制度、社會服務承諾制度、財務審核報銷制度等內部管理制度,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湛、潔身自好的科技干部隊伍。
第二篇 2013年,我縣科技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科學發展示范點”建設,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依靠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支撐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完善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努力發揮科技支撐轉型、引領發展、改善民生的“三大作用”,取得了新的進展。我縣連續第六次順利通過全國科技進步考核,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稱號;創建成為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一)加快產業創新能力提升,推進轉型升級
1、加快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積極貫徹落實縣政府關于加快工業新興產業發展和推進工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在全縣實施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科技支撐專項”,共組織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專項11項、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18項。主要圍繞我縣傳統產業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在重點技術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重點戰略產品開發和重點科技工程建設方面,組織實施一批重點科技項目,力爭在若干重點領域取得突破,獲得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技術和戰略產品,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2、集聚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群。進一步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培育力度,努力擴大企業科技活動覆蓋面。組織開展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報和復審工作,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21家、市高新技術企業15家。積極培育創新型企業,昱輝陽光、長盛軸承列入省創新型示范企業。2013年全縣2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8億元,同比增長9.7%;實現利稅總額10.8億元。
3、加快建設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開展了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創建工作,7月份經省科技廳批復同意建立高分子材料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力爭通過基地建設,進一步吸引優勢企業、優勢項目、資金、人才等向基地集聚,推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快速發展,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成果轉化和人才引進的高地。2013年全縣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75.6億元,同比增長40.2%。
(二)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強化科技支撐
1、推進孵化產業鏈的完善發展。不斷調整完善孵化器建設發展定位,縣科創中心新引進孵化項目19項,其中涉及裝備制造、環保節能和生物醫學工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15項,新引進各類人才45名。健全“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化基地”的發展模式,完善、壯大與孵化器相配套的加速器和產業化基地??苿撝行亩诠こ探ㄔO進展順利,目前主體工程已結頂;加速器二期完成部分車間裝修,新引進企業10家,入駐企業總數達到20家。
2、加快行業公共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建立由政府引導的多元投資、產學研結合模式,完善我縣主導產業科技創新公共平臺建設。與中科院遙感研究所聯合組建了中科空間信息技術應用研發中心,重點開展無人機遙感、三維虛擬現實系統等技術的研發和技術轉化服務。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聯合組建了新光源研發中心,重點開展LED新光源技術的研發和轉化推廣,提升我縣以LED為代表的新光源產業的技術水平。做好院士工作站管理工作,與張齊生院士簽定了合作協議。進一步強化已組建平臺的技術研發、產品設計、產品檢測等服務能力,中科電聲研發中心與縣科技局、質監局共同組建了省電子電聲產品質量檢驗中心,2013年6月經省質監局批準成為省級檢測中心;西南自動化研究所長三角分所生產銷售的車、銑數控系統等產品,預計實現產值400萬元左右;中科無線授時與定位研發中心自主研發的慣導系統AHRS產品已進行了小批量生產。
3、完善優化科技服務體系。推進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縣生產力促進中心與常州佰騰公司合作建設了縣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和電聲產業專利數據庫,面向全縣產業集群和企業,提供行業專利檢索、科技成果轉化等科技創新服務。深化縣知識產權服務中心建設,加強知識產權申報、托管和咨詢等服務,與全縣105家企業簽訂了知識產權托管服務協議,開展企業專利托管1399項次,商標服務17項,軟件產品登記21項。
(三)強化企業研發能力建設,提升創新能力
1、加大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力度。推動企業建立健全企業研發中心,新增省級企業研發中心2家、市級企業研發中心10家,培育并認定縣級企業研發中心22家。昱輝陽光建設的省太陽能硅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省級認定,實現了我縣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零的突破。引導、支持企業在研發場地、人員、設備和研發成果轉化方面加強投入,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能力。
2、支持企業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鼓勵和支持企業圍繞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大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開發力度。全縣列入省級新產品計劃196項,覆蓋73家企業;列入國家級科技項目13項,其中列入國家創新基金項目4項,獲得無償經費資助270萬元;列入省級重大專項1項;完成省級以上項目驗收17項、完成省級新產品驗收(鑒定)173項,完成縣級科技項目驗收108項,獲得市級科技進步獎6項。企業研發能力的增強,促進了產品科技含量的提升,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新產品產值298.23億元,同比增長36.1%,新產品產值率達到40.7%,居全省前列。
3、大力實施專利戰略。新修訂了《縣專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加大對企業專利技術產業化的扶持,進一步增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全縣共申請專利1384件,其中申請發明專利131件,發明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70%;授權專利1401件,同比增長9.6%。加強專利工作試點示范工作,新認定專利示范企業省級1家、市級3家、縣級8家。開展了知識產權執法專項行動,指導我縣4家企業通過司法、行政等途徑進行知識產權維權。
(四)深化科技合作交流,集聚科技資源
1、探索組建主導產業專家服務團。圍繞我縣電聲和新材料產業,選擇一批與我縣企業有合作基礎的行業內知名專家組成專家服務團,于6月份正式啟動。專家服務團深入企業一線,提供技術培訓、咨詢、診斷等專業化、個性化服務,幫助企業制定產業發展的技術路線,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努力攻克一批制約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共性技術。
2、深化科技接軌上海。加強上??萍悸摻j站建設,充分利用上??萍己腿瞬刨Y源高地的優勢,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吸引上海高校院所的產業化前景良好的研究成果項目到進行轉化。推進企業與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層次科技合作,利用上海的科技資源推進企業的自主創新。
3、積極搭建科技交流平臺。組織開展了“2013科技支撐經濟轉型升級系列活動”,舉辦了第一屆“科學發展與縣域系統工程”高層論壇、LED產業發展戰略高端論壇、專家服務團“產業轉型升級”研討會、長三角碩博士服務企業專題活動、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專家暑期行活動、“百場科技對接”活動等,通過舉辦活動搭建科技交流平臺,吸引各領域專家為我縣轉型升級出謀劃策,為企業轉型發展提供技術服務。全年共簽訂科技合作協議59項,合同金額1.99億元。新增縣級產學研基地3家。
(五)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民生科技
1、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圍繞精品農業發展,組織實施了一批農業科技項目,加強農業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應用,提升農業產業技術水平。探索建立有效的、可持續的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大力培育農業創新型企業,支持有條件的農業企業組建企業研發中心。全年列入國家星火項目4項、省級農業成果轉化資金項目1項,列入省農業科技企業2家,組織實施縣級農業科技項目14項。加強與國內涉農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與交流,增強農業農村科技支撐能力。
2、加強社會領域科技工作。進一步突出重點,集中資源,組織實施一批節能減排、生態建設、低碳經濟、公共衛生和教育科研等領域的科技項目,加強科技成果示范和推廣應用,增強科技服務民生能力。全年共組織實施節能減排科技項目5項、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推廣項目17項、教育科研項目3項。
3、加強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抓好強震臺建設和運行,加強抗震設防管理。認真組織第三個防災減災日的宣傳活動,新認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3所,進一步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增強地震科普宣傳活動實效。
(六)營造科技創新氛圍,優化發展環境
1、完善落實科技政策。認真做好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等具體政策的宣傳培訓與貫徹落實,積極落實我縣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經財政核定下達高新技術扶持資金1006萬元。引導和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2013全縣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7.48億元,同比增長30%,企業科技創新投入強度進一步加強。
2、不斷拓展科技投融資渠道。對股權投資進行嘗試。今年我縣由科技局牽頭、四家股東單位發起成立縣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注冊資本3000萬元,已投資1352萬元入股孵化器內一家企業,對科技型企業和擬上市企業給予扶持。推出了第二期“銀善皓月•中小企業債權信托基金”共6000萬元,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貸款資金。與銀行、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強溝通,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尋求貸款支持,解決企業融資難題。
3、完善、優化科技項目管理機制。以科技創新績效為目標,完善、優化科技計劃項目的立項、結題、績效評估機制,提高項目管理科學性。加強科技經費管理,嚴格執行項目經費使用有關規定,提高經費使用績效。進一步完善科技計劃體系,堅持面向市場、面向企業、面向應用,重點支持企業牽頭、聯合高校院所承擔科技項目,加強重大項目主動設計,合力抓好組織實施。
(七)加強科技干部隊伍建設,增強服務能力
1、深入推進創先爭優活動。積極組織開展創先爭優公開承諾,圍繞轉型升級,全力推進“三大行動”。圍繞“九問”,深入開展“科學發展如何示范”大討論活動,組織召開座談會,理清科技發展思路,確定工作重點,形成發展共識。以建設服務型、學習型黨組織為載體,加強領導班子和黨員干部隊伍建設,進一步深化作風建設,著力在打造“五型機關”、提升服務效能上下功夫,努力爭創先進基層黨組織。
2、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防體系建設。認真開展崗位廉政風險防范教育,對重點崗位風險度進行分析,提出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防控措施。認真貫徹執行《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扎實開展基層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工作,切實規范從政行為。
3、切實提升服務效能。不斷完善局領導聯系重點企業、技術難題跟蹤服務、科技政策培訓等服務企業制度,扎實開展機關干部“下基層、破難題、送服務”活動,全年走訪企業200多家,收集企業技術難題45項。深化聯鎮掛村工作,開展了黨員志愿者服務日、進村入戶聯心結對等活動。扎實推進社區共建活動,圍繞省文明縣創建工作,積極參與環境衛生整治、文明勸導、巡邏值勤等活動。
第三篇 2013年,我縣科技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圍繞全縣工作大局,以全面融入經濟建設主戰場為導向,堅持“突出重點、調整結構、發展產業、引領方向”的方針,持續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大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力度,努力以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轉型升級,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全面融入經濟建設主戰場,科技支撐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
1、科技創新帶動示范作用明顯。進一步突出重點,集中資源、集中精力抓好重大重點項目的組織實施,引導企業加大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開發力度,積極承擔各級科技項目,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全縣全年共列入國家級科技項目14項,其中友菱機電承擔的“高效風力發電變槳伺服控制天線”等3個項目列入國家創新基金,共獲得220萬元經費資助;組織實施縣級科技項目83項;列入省級新產品計劃337項,同比增長15.4%,立項數繼續保持全省各縣(市、區)首位;完成省級以上科技項目驗收221項,增長46%。2013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237.72億元,同比增長56.8%;新產品產值率達到36.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一倍。新產品開發的不斷加速,促進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帶動了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和轉型升級。
2、高新技術企業群發展壯大。堅持“抓大”與“扶小”相結合,加大培育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較大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集團,帶動一大批中小科技型企業向自主創新方向發展。全年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家、市高新技術企業12家、省科技型企業30家,全縣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26家;神州毛紡等2家企業列入第四批省創新型試點企業。2013年,全縣2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96.8億元,同比增長25%;實現利稅總額18.1億元,研究開發經費支出達到3.9億元,同比增長49%。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數量上只占全部規上工業的2.6%,但創造的產值和利潤占規上工業的比例分別為14.8%和37.4%,高新技術企業已成為我縣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領頭羊和重要增長極。
3、促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在產業上圍繞數碼電子、裝備制造、光伏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集中支持我縣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主導產業轉型升級重大關鍵技術的攻關,不斷提高產業集聚、創新能力的配套,加強區域塊狀經濟向產業集群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2013年,全縣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34.47億元,同比增長47.3%;高新技術產業占規上工業產值的比例達到20.5%。
4、全面實施專利戰略。引導企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積極申請專利,提高專利質量,擴大專利申報企業的覆蓋面。2013年,全縣共申請專利1571件,授權專利1278件,分別增長43%和117%。全年新認定專利示范企業省級1家、市級3家、縣級6家。專利戰略的實施,提升了企業知識產權創造、應用、保護和管理的水平。
(二)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
1、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持續推進。繼續推進縣科創中心建設,堅持“外引內育”,調整完善孵化企業的產業定位,對符合我縣主導產業發展方向的入孵企業進一步加大培育力度,拓展服務領域,完善和強化孵化企業的入口管理、在孵管理和出口管理??h科創中心新引進孵化企業18家,新畢業企業5家,新增高層次人才27人(其中:博士3人,碩士20人,高級職稱3人,留學人員1人)??苿撝行亩诠こ掏瓿傻叵鹿こ探ㄔO。大云加速器投入運行,目前已有神光電子等8家企業入駐,各項服務管理工作全面開展。
2、行業研發平臺建設穩步推進。根據產業需求,優先、重點支持數碼電子、裝備制造、光伏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公共創新平臺建設。我們繼續按照“引進一家載體、共建一個平臺、服務一批企業、支撐一個產業”的指導思想,啟動了“中科無線授時與定位研發中心”、“西南自動化研究所長三角分所”等行業研發中心的建設運行。至此,我縣在數碼電子產業,引進了中科院聲學所、微電子所;在裝備制造產業,引進了中科院應物所;在新材料產業,引進西南自動化研究所;在光伏能源產業我們支持龍頭企業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省重點實驗室和企業研究院,從而基本實現了我縣主導產業科技公共創新平臺的戰略布局。經省科技廳批復同意設立了省電聲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著力推動我縣乃至全省電聲行業的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另外,在傳統的木業產業我們按照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業研發中心的創新體系進行建設,有二家木業企業正在積極籌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繼續把擴大重點行業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企業設立研發中心的覆蓋面作為工作重點,引導、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共建研發機構。全縣新認定各級企業研發中心29家,其中省級研發中心2家、市級研發中心7家,企業研發中心總數達到73家。企業研發中心的設立,體現了企業創新要素的集聚和綜合研發能力的提升,也進一步促進了科技成果的應用轉化,極大地支撐了企業的轉型升級。
(三)深化校(院)地合作,科技合作交流取得新成果
1、科技接軌上海不斷深化。加強與上海高校院所、技術轉移機構的交流與合作,與上??萍奸_發交流中心共同舉辦了“2013年科技中介機構峰會”,吸引了全國各地政府科技管理部門、科技中介機構、大學科技園、科技孵化器、成果轉移中心等機構的300多人參會,擴大了我縣的影響力,建立了更廣泛的交流合作渠道。
2、科技對接活動成效明顯。繼續加強科技聯絡站建設。根據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技術需求,以小型、專業化為主,主動設計科技對接活動,突出實效。全年組織市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對接會等科技對接活動34次,簽訂科技合作項目協議54項,合同金額1.3億元,著力解決制約行業提升發展的關鍵技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3、加強與大院名校的合作交流。以區域產業發展和技術需求為牽引,繼續加大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的力度,廣泛吸納優質科技資源,集聚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與中科院遙感所、植物所、軟件所、中核九院等進行了對接,探討共建創新載體等合作事宜。新認定縣級產學研基地2家。
(四)突出精品農業發展,農業和民生科技進一步加強
1、強化精品農業技術研究。圍繞發展精品農業、提高農業整體效益的目標,整合科技資源、增加農業科技經費投入,大力開展優勢農產品核心技術攻關,組織實施省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項、縣級農業科技項目18項。通過項目的組織實施,研究和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提高優勢農產品科技含量和生產技術水平。
2、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培育取得進展。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農業大戶和工商企業興辦農業科技企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發展精品農業和農業規模經營。新認定省農業科技企業2家、省農業企業科技研發中心2家,進一步增強了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完善科技特派員工作機制,列入科技特派員縣級科技開發項目6項。
3、科技惠民不斷加強。圍繞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注重加強民生科技項目的實施,組織實施了“EM菌對生活污水有機物的降解及應用”等縣級項目27項,涉及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公共衛生、教育等民生領域,努力用科技創新改善民生,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推進防震減災工作,加強學校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開展“5.12”防災減災日專題宣傳活動,抓好強震臺建設和運行,進一步加強抗震設防管理。
(五)完善落實科技政策,科技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
1、完善落實科技政策。認真做好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等具體政策的宣傳培訓與貫徹落實,會同財政、稅務部門組織政策培訓班3期,培訓人數397人。積極落實我縣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經財政核定下達高新技術扶持資金769萬元,落實企業技術開發費加計抵扣企業所得稅1002萬元,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1201萬元。
2、科技投融資渠道不斷拓展。繼續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引導、鼓勵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據初步統計,2013年全縣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R&D)5.7億元,同比增長34%。推動科技與金融的緊密結合,與中投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市商業銀行等單位合作推出了“銀善皓月·中小企業債權信托基金”,通過政府引導債權型基金運作,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貸款資金,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3、科技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鼓勵發展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技術轉移、技術經紀、科技評估等科技中介機構,縣生產力促進中心被評為省第一批重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組建了知識產權服務中心,探索知識產權托管服務,推進企業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全年完成技術合同認證登記56項,金額20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