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鎮委年度產業化工作總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12年,我縣農業產業化工作始終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一號文件精神,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為主題,不斷加大農業結構調整的力度,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縣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邁出新步伐,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新成效,農民收入有了新增長。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骨干企業不斷壯大,規模優勢增強。我縣依托產業基礎和板塊資源,在引進外來企業興業的同時,把培育本土企業做大做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扶持力度,以楚園春、森源等為代表的企業脫穎而出。目前,全縣已擁有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達12家,今年,全縣共引進招商項目13個,已開工建設9個,完成4個,為我縣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打下了堅實基礎。全縣規模內企業農產品加工產值累計達到9.1億元,同比增長54.2%。深入開展對接活動,組織參加了上海對口支援地區農產品迎春博覽會、漢宜農商農超暨市優質農產品推介會、第七屆農博會等活動,與武漢有關超市簽訂訂單8000萬元;引導企業與農戶簽訂無公害優質糯稻、甜玉米等生產基地訂單5000余畝。
(二)優勢產業發展更穩,前進步伐穩健。全縣發展食用菌1.09億袋,同比增加1400萬袋,增14.7%,今年5月,縣和茅坪場鎮被中國食用菌協會分別授予“中國香菇之鄉”和“中國春栽香菇之鄉”稱號。新發展柑桔面積6500畝,預計水果產量1萬噸,同比增加1187噸,增長13.5%,新發展茶園2000萬畝,改選茶園3000畝,預計茶葉產量530噸,比去年略減。預計生豬出欄30.6萬頭,同比增加2萬頭,增7%。
隨著基地建設優質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我縣農產品基地建設規模不斷壯大,目前,已建立香菇標準化示范基地10個、茶葉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1個、水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3個、高山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1個。
(三)拳頭產品質量更優,品牌優勢凸現。組織申報綠色食品3大類10個系列產品,包括楚園春系列白酒7個、楚派黃酒1個、鹿苑毛尖·黃茶1個、遠野風牌沖菜1個。新申報地理標志保護登記產品1個(瓦倉大米)。“鳴鳳”牌優質米獲綠色食品認證續展。今年,“瓦倉”大米、“石橋埡”云霧茶、“嫘祖紅”山珍干菜榮獲第七屆農博會“金獎農產品”稱號,“瓦倉”大米同時榮獲“地方特色農產品”稱號。
(四)組織化程度更高,聯結機制完善。截止10月底,全縣共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21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62家,涉及食用菌、柑橘、茶葉、桑蠶、蔬菜、養殖、水稻等產業,合作社現有成員3500戶,網絡農戶23000戶,合作社銷售農產品收入6500多萬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百龍帶戶”作用明顯,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使龍頭企業與農戶結成緊密的聯合體,雙向服務型、價格保護型、利潤分享型等一批新的利益聯結機制的涌現,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實現了企業與農戶的互動發展,實現“雙贏”。
二、主要措施:
(一)穩步推進“一村一品”工程。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引導和輻射帶動作用,圍繞食用菌、水果、茶葉、優質米、養殖業等優勢產業發展,在全縣培植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競爭力強的專業村、專業鄉鎮和專業區域。通過資金、項目、技術集中投入和幫扶指導,形成示范輻射效應明顯的典型,同時,及時總結推廣一村一品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利用多種方式和渠道,加大對一村一品典型宣傳力度,著力營造一村一品發展的良好氛圍。
(二)積極實施“領軍企業”工程。認真執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的意見》把發展壯大龍頭企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環節來抓,圍繞糧食加工,以“天露”公司為龍頭,對“蓮花”、“鳴鳳”、“米道仙”等現有米業品牌進行有效整合,壯大“天露”糧食加工企業規模。積極適應市場酒類產品消費新變化,支持企業發展符合市場消費特點的優質、低度、營養健康的商務養生酒,加大“楚園春”酒業對外擴張力度,進一步做大做強“楚園春”酒業,創立知名品牌。充分發揮全縣林業資源優勢,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制售成品菌筒企業,大力發展食用菌精深加工,進一步加大科研力度,開發香菇食品新品種,扶持“森源”公司做大做強,按照“農超對接”要求,鼓勵香菇食品入超連鎖銷售,支持優質香菇出口創匯。立足地域特色,做大做強奧龍、遠野風等重點企業,不斷提高系列產品市場占有率。
(三)大力實施“品牌強龍”工程。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名牌企業和品牌產品的建設,大力引導企業努力實現企業產品品牌化,生產經營標準化,將產品優勢轉變為品牌優勢,多層次提升農產品的價值,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創出了一批農業產業化品牌產品。截止目前,獲得農產品無公害認(續)證5類,綠色食品認證2個,名牌農產品1個,名牌產品3個,省著名商標3個,今年,“瓦倉”大米、“石橋埡”云霧茶、“嫘祖紅”山珍干菜榮獲第七屆農博會“金獎農產品”稱號,“瓦倉”大米同時榮獲“地方特色農產品”稱號,品牌產品的叫響,為其搶占市場份額及全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縣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是企業集團還沒有形成,產業聚合效應不太明顯。我們還沒有食品工業大型企業集團,增加值過億元,稅收過千萬元的大型骨干企業太少,資源優勢還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二是名牌產品總量還不多,農產品加工業總體科技含量不太高。我縣農產品加工業產品總數雖然較多,但相對來說,還有一大批產品的質量優勢、科技優勢沒有發揮出來。相當一部分企業在引進人才、改造技術、更新設備等方面乏力,企業做強、產品做優、市場做大的措施難到位。
三是招商引資力度雖大,但外資企業仍然不多。我縣外商獨資企業還沒有實現“零”的突破,如何以更好的軟、硬環境吸納外資,吸引外商,使外商投資企業逐步增多,是我們今后重點探討的一大課題。
四、2011年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2011年農業產業化總體發展思路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推進產業集聚和提升產業層次為著力點,繼續抓好龍頭、基地、聯結三個重點環節,做大做強食用菌、柑橘、茶葉、桑蠶等優勢特色產業,走政府推動、項目拉動、品牌帶動、政策引導的路子不動搖,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又好又快發展。
(二)2011年工作計劃:
1、建好原料生產基地。以我縣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為主體,圍繞企業建配套基地,解決企業原料需求問題。將基地建設與農村土地流轉結合起來,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在現有“一村一品”基礎上,著力建設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的專業村、專業鄉鎮,推出一批好典型。指導協調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與種養農戶、與合作經濟組織之間的利益關系。形成良性互動、風險共擔、合作共贏的體制和機制。
2、著力打造精品名牌。一是推行標準化生產。引導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行標準化生產,建好生產檔案;組織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識的認定認證工作。二是加強品牌整合。借鑒“天露”米業的作法,實行優勢互補,推進強強聯手,支持品牌做大做響,改變品牌“多雜亂”的現狀,力爭在柑橘、蔬菜、糧油產業上有所突破。三是強化宣傳推介。充分利用各種展銷會、電視、廣播、報紙等媒介,加強品牌宣傳推介,擴大品牌知名度、影響力。
3、推進產業集群發展。進一步整合資源、捆綁資金、提升技術、壯大品牌,加快“三大園區”建設,實現規模效應和集群式發展。抓住發達國家和地區產業向我國轉移、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歷史機遇,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圍繞農業特色主導產業、高技術農業、精深加工業、農產品加工園區招商,引導加工企業向園區集中。引導龍頭企業進入園區,通過規劃使新建的農產品加工項目落戶園區。
4、強化為龍頭企業服務。加強與金融部門的深層次合作,緩解企業資金瓶頸問題。鼓勵企業兼并、聯合和重組,開展資金運作,提升企業規模和實力。繼續組織企業開展產銷對接、農超對接、銀企對接,幫助發展產業基地,提供技術支撐,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為企業發展排憂解難。
5、狠抓農業招商引資。緊緊圍繞食用菌等農業主導產業深加工、生產環節,精心策劃包裝中國·香菇城項目,并采取多種形式大力推介,延伸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群。緊緊抓住沿海發達地區部分產業轉移的機遇,加大與各類商會、沿海發達地區大企業的交流合作力度,有針對性開展招商活動,在更大領域吸引客商。同時大力引導礦山企業投資農業項目實施“二次創業”;大力激發現有農業企業做大做強,圍繞產業鏈條催生裂變,形成產業體系。
6、密切關注觀光農業發展。搶抓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機遇,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加快鹿苑寺等重點休閑農業項目建設進程。利用我縣自然資源和鄉村文化優勢,培育壯大一批市場主體,鼓勵和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強強聯合,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干旅游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