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保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實施“三清三改”,建設新村鎮,是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和首要任務,也是整體推進“五新一好”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如何保持新村莊的整潔靚麗,是新農村建設向縱深推進首先遇到的問題。建立農村環境衛生“專人管護,定期清運,屬地管理,各方參與”的長效管理機制,既使農村保潔有了保障,又使農民群眾有了明確的責任和要求,使新村鎮建設步入良性互動的軌道。
“專人管護,定期清運,屬地管理,各方參與”,主要是由各鄉鎮建立一支3—5人組成的專職管護隊伍,配置環境衛生專用管護車,對各鄉鎮內主要交通干線和圩鎮周邊公共環境衛生進行清理管護。各村聘請公共環境衛生管護員,負責村內主要道路養護和村部周邊環境衛生;村落設環境衛生清潔員,采取輪流值日的方式,由農戶輪流負責村落內公共環境衛生清理。村落垃圾集中倒在垃圾池,圩鎮垃圾集中倒在中轉站,1—2天一次由專用管護車將垃圾拉到垃圾填埋場。這樣層層負責,各自清理,同時以鄉鎮單位,組織駐鎮企事業單位和各村負責人定期舉行公共環境衛生管護工作聯席會議,以平等協商的方式,研究解決公共環境管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共同清除“三不管”衛生死角。
這種管護機制實現了三個方面的結合:一是定期清運與隨時清掃相結合。專職保潔管護員負責規定區域內的每天一次的衛生保潔和垃圾清運,同時對偶發、臨時形成的垃圾進行隨時清掃,保證了整天的衛生清潔;二是專人管護與群眾參與相結合。除專管人員負責的公共區域和交通干線處,群眾要自掃門前“雪”,負責房屋前后、內外的衛生,突出了群眾的主體性;三是屬地管理與各方配合相結合,既明確了責任主體,又強調了方方面面的參與和支持,從而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形成這一機制要找準幾個切入點,首先,注重多方籌集資金,建立持續有力的投入保障機制。采取“財政補一點,受益單位出一點,群眾籌一點”的方式,籌集資金用于農村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和專職人員管護支出。例如購置垃圾清運車、新建垃圾池、垃圾中轉站,聘請專職管護員。其次,注意強勢宣傳引導,建立齊抓共管的群眾參與機制。一是倡導文明衛生新風。采取發放宣傳資料、張貼宣傳標語、舉辦衛生保健知識講座、舉行文藝演出、召開村民戶主會、出動宣傳車、刊出宣傳欄等形式,廣泛宣傳講文明、講衛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農民群眾的衛生保潔意識,引導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二是建立環境衛生自我約束機制。組織群眾民主選舉村莊管理理事會,在理事會成員中指派專人負責村落環境衛生監督;召開村民戶主會,討論制定出《村落文明公約》,用以規范、約束村民衛生行為;由理事會牽頭,與農戶簽定“門前三包”責任狀,明確村落環境衛生管護包干區。三是建立創評激勵機制。
廣泛開展“文明衛生戶”、流動紅旗等多種形式的環境衛生創評活動,并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對“文明衛生戶”在村落社區欄內進行宣傳表揚和適當的物質獎勵(如發掃把、鏟、鋤頭等),對“不衛生戶”在文化墻宣傳欄中進行通報批評,并責令限期整改。第三,多方參與,聯動管護。按照“誰受益,請出力(資)”的原則,一是建立鎮、村、戶的縱向管護網絡;二是區域內的多單位路段、村落聯結區等“三不管”區,建立互動的橫向協調網絡,定期商議,共同出力,不留死角。第四,強化責任,監督考核。一是明確責任主體,各鎮分管領導為直接責任人,各村黨支部書記為具體責任人,各村落理事會指定負責成員為具體監督員,形成一級抓一級、村村有落實的工作責任制;二是強化考核評比,由新村辦牽頭,定期組織督查組到各鎮巡回督查,重點督查管護經費落實到位情況、管護隊伍的工作運行情況和環境衛生管護的實際效果,實行“一季一督查,半年一通報,一年一考核”,將環境衛生管護情況納入鎮村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年度綜合考評體系。
這一管護機制的形成,為保持新農村干凈整潔的面貌提供了很強的技術操作平臺。
1、為塑造新風貌展示了一個亮麗的窗口。各示范點是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中干出來的,凝結著干部群眾的心血,成型的新農村建設示范點無疑是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心中可以與城市媲美的地方,是農民群眾引以自豪和向外展示其風貌的窗口。如今,建設好的新農村有了長期管理的新機制、新辦法,作為對其付出了辛勤努力和直接享受了實惠的群眾就消除了“今后怎么辦”的疑慮,也更加增強了大家對推動村莊整治改造的信心和決心,促進了新農村建設的良性循環。
2、為培育新農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各掃門前‘雪’”、“輪流值班”制,增強了村民的責任主體意識和有權管理村民事務的自豪感,對良好風尚的形成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村民互相評議”、“掛流動紅旗”的舉措,無形中創造了一種你追我趕、爭先恐后的濃厚氛圍,對激發群眾積極向上有重要意義。
3、為凝聚黨群干群關系添加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不少郊區農民對新農村建設,一開始是消極態度,在明白了事理、享受了實惠后,多數群眾行動起來了,但有的還抱著等待觀望的心里。長效管理機制的實施,使廣大的群眾進一步體會到了政府的負責任態度,認識到了黨和政府關注農村、關心農民的決心。不少群眾曾經說:“過去許多好的政策在落實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總是曇花一現、半途而止,沒有長久的思路和保障。這次好了,政府不僅幫助我們建設了美好的家園,還幫我們管理好家園,我們再不行動起來,真是對不起政府、對不住良心。”黨和政府與群眾的心貼得更近了。
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的試行,給我們帶來深層次的思考:
1、要充分激活管理主體的積極性,進一步解決管理中“人”的問題。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中,不管是被聘請的專職管護人員,還是村里的農民群眾,對管理的效果都具有決定作用。因此,一是對專職管護人員要有切實有效的獎懲措施,防止干好干壞一個樣,避免他們在短期內有滿腔熱情、有責任心,而時間一長就消極應付,使臟亂反彈;二是要強化村小組干部和理事會的督促作用。轉變村民長期形成的一些不良習慣,需要有一個過程,制度、機制執行、落實的初期,也應該嚴格、有力,因此,在長效機制管理中,理事會、村小組不僅分工負責的成員要切實負起責任來,其他成員也不能熟視無睹,不聞不問,要避免出現“一人不管就無人問津”的現象,防止機制的空運行;三是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教育。只有把農民自身素質提高了,才能從根本上轉化他們的觀念,實現由“要他們這樣做”到“他們自主這樣做”的轉變,才能發掘出農民的內在動力,真正永葆農村的長久魅力。
2、要建立一個穩定的管理資金保障機制,從根本上解決有“錢”來管的問題。○1、下大力培植產業,增強集體經濟實力和農民收入水平。長效管理的人員工資、維修費用,對于農村來說是一筆不少的開支,依目前的狀況,由政府財政包攬不可能,靠村集體統籌,普遍沒有這個實力,全部由農民攤派,不僅增加農民負擔,操作也很困難。因此,必須培植產業,發展經濟,努力增加村集體收入和農民個人收入
。對于地處城郊的農村,應本著“依托城市,服務城市,一村一品,一村多業,因地制宜,揚優成勢”的原則,發展蔬菜種植、畜禽養殖及加工、建筑及服務、餐飲及服務、家政裝飾、機電維修業等,村集體的實力強了,就能避免管理運作半途而廢;○2、政府必要的投入應納入財政支出預算。只有這樣,才能不會因個人的重視而重視、不因個人意見的改變而改變,確保管理的持續進行。
3、要逐步建立新農村建設長效管理機制,解決一個“遠”的問題。我市開展的新農村建設是“五新一好”的有機整體,長效管理機制的建立,也應是相對應、全方位的。在目前人力、財力一時達不到時,不一定一步到位,可以有序推開,但應當引起基層組織的重視和注意。如產業的培植,不是立竿見影就見效的,還要有一個過程,這就需要有一個規劃思路和扶助的機制;還有新風貌的塑造,各種經濟組織的運行管理等,都需要探索出一套相適應的機制來配套。再如城郊的社會穩定問題,由于城市的擴展,必然要征用部分農民的土地(居住地),稍不注意或政策前后有變未妥善處理,就會留下上訪的后遺癥(包含其它原因引起的),而村理事會成員和村民朝夕相處,村民的動向了解的快,如能在村理事會中加強這方面的管理職能,或上級相關部門將職能延伸至理事會,使之能做好勸解、說服或其他幫助工作,就能把不少矛盾解決在萌芽中,那么,上訪的人數可能就會減少許多,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也就減少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