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期刊微信消息閱讀量的提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編輯出版類期刊是我國編輯出版理念傳播和傳承的中堅力量。文章通過調查7種編輯出版類CSSCI期刊——《編輯之友》《中國科技期刊研究》《中國編輯》《科技與出版》《中國出版》《編輯學刊》《出版科學》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消息,統計各刊閱讀量較大的微信消息及主要內容,提出提升微信消息閱讀量的策略,以構建更優質的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進而提升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微信消息;編輯出版類CSSCI期刊;推送策略
隨著網絡傳播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傳播環境和讀者閱讀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某些傳統學術期刊一時難以適應時代的快速發展,傳播功能弱化,受眾大量流失,期刊影響力持續下降。因此,傳統學術期刊要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與新媒體融合,利用媒體融合帶來的互動、高傳播效率等優勢,提高期刊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微信公眾平臺的出現迅速引起大量學術期刊出版者的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可以隨時精準地向讀者推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類型的消息,提高讀者對學術期刊的關注度,同時滿足讀者碎片化閱讀的需求,提高受眾的閱讀效率。但是,微信公眾平臺發展歷史較短,缺乏基本運營策略及相關部門的引導,有效信息密度低,一些微信消息閱讀量很低,只有10%—20%。為了提升微信消息的閱讀量,大量研究者對學術期刊微信消息的標題、內容、推送時間等做了調查與梳理,比如王海燕在《科技與出版》發表的《出版社微信公眾平臺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1],劉星星等人在《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發表的《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運營中的優勢轉化及實踐盲點》[2]。但是,不同學科學術期刊的微信內容及推送策略不完全相同,因此,學術期刊在推送消息時,不但要注重標題、內容等基本要素,還要考慮學科特點。編輯出版類期刊是我國編輯出版理念傳播和傳承的中堅力量,對學術期刊的發展和引導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編輯出版類CSSCI期刊為研究對象,查詢其微信消息的推送情況,總結閱讀量大的微信消息的主要內容及推送策略,以期為學術期刊微信消息的推送提供建議。
一、編輯出版類CSSCI核心期刊微信消息推送情況調查
筆者選取了7種開通微信公眾平臺并推送微信消息的編輯出版類期刊——《編輯之友》《中國科技期刊研究》《中國編輯》《科技與出版》《中國出版》《編輯學刊》《出版科學》為研究對象,這7種期刊恰好屬于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4-2015)來源期刊。筆者全面調查了這7種期刊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微信消息,包括開始發送微信消息的時間、微信消息推送頻次、微信消息的閱讀量等。查詢方式為,關注這7種期刊的微信公眾號,進入公眾號界面,查看歷史消息,獲取所需數據。為了減少誤差,調查截止時間控制在2016年7月24日至30日。調查數據顯示,《科技與出版》最早開始推送微信消息(2013年12月19日),微信消息的推送數量最多(595條);《中國編輯》微信消息的推送次數最多(176次);微信消息的篇均閱讀量排名由高到低為《編輯之友》《中國編輯》《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學刊》《中國出版》《科技與出版》《出版科學》。筆者調查發現,這類期刊微信消息內容主要包括母刊論文、最新目錄、會議通知、出版職業資格考試相關內容,以及期刊和出版業相關新聞等。
二、編輯出版類核心期刊閱讀量大的微信消息內容
截至2016年7月30日,7種期刊共發送微信消息1341條,總閱讀量為162690次。為了總結閱讀量大的消息的主要特點,筆者對閱讀量在500次以上的消息進行了歸類,主要內容有漢語基礎知識(41條)、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相關內容(7條)、編輯出版大家風采(8條)、母刊論文(44條)等,其中《編輯之友》推送的介子平老師的散文閱讀量較大,但這類原創性散文與編輯出版類期刊關聯不大,本文未做統計。
1.與編輯出版相關的漢語基礎知識
漢語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文字、詞匯、語法、標點等,是編輯出版工作者必須掌握的知識。在這7種期刊中,《編輯之友》向讀者推送的基礎知識受到讀者廣泛關注。從2015年3月20日至2016年7月23日,《編輯之友》共推送與基礎知識相關的消息45條,篇均閱讀量達到749次,遠高于該刊消息篇均閱讀量450次。如2016年5月6日推送的《編輯之友:標點符號難點整理》,閱讀量高達1984次,12人點贊;2016年6月17日推送的《編輯之友:測測您的改錯水平,這些成語,您能改對多少?》,閱讀量1132次,7人點贊。從以上數據來看,漢語基礎知識是編輯出版類期刊讀者比較關注的一項內容,所以,編輯出版類期刊應該結合本刊情況,盡可能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適時地推送相關消息。
2.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相關內容
2001年8月,人事處和新聞出版總署印發了《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暫行規定》和《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明確規定出版專業技術人員必須具有國家統一認證的職業資格證書。因此,出版職業資格考試相關信息是編輯出版專業技術人員關注的熱點信息。編輯出版類期刊的讀者主要是從事編輯出版工作的工作人員及從事編輯出版研究的研究人員,所以在的微信消息中,與出版考試內容相關的消息閱讀量也比較大。出版職業資格考試報名時間為每年的6—7月,考試時間為每年的10月。所以,在此時間段推送的考試相關消息容易受到讀者關注。《科技與出版》在2014—2016年的6—7月向讀者推送出版考試相關信息、訂閱考試用書及考前輔導的信息,為備考的讀者提供便捷的服務,受到讀者的關注。如其在2015年5月29日備考季推送的《出版專業資格考試輔導教材即將出新版》,閱讀量達到723次。《中國編輯》在考試前夕向讀者系統推送的考試備考指南、考試真題及答案,也吸引了大量出版資格考試備考者關注。如2015年9月7日至15日備考的攻堅階段,《中國編輯》連續推出9期《考試備考指南》和《全國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2005—2014)歷年真題及答案,持續產生很大的閱讀量。由此可見,推送考試相關消息要準確把握時間。
3.編輯出版大家風采展示
近年來,編輯出版界涌現了一批后起之秀,這些編輯出版家在其崗位上創造了非凡的業績,是眾多編輯的楷模。編輯出版大家的先進理念、工作態度、編輯出版經驗以及對編輯出版界最新理論導向的闡釋都是讀者關注的內容。《中國編輯》母刊設有“編輯風采”欄目,主要采用訪談、記敘以及回憶錄的形式與讀者分享編輯出版大家的風采,包括編輯經驗、先進的理念及個人的生活、興趣愛好等,篇幅一般較短,形式比較自由,受到讀者的廣泛關注。《中國編輯》微信公眾平臺推送了十幾位編輯出版大家的消息,如宋文、汪忠、周慧琳、韋志榕、汪家明、張紀臣、王劉純、李毅峰、林陽、黃書元、郜宗、郝振省、沈鵬、胡小罕等。這些活躍在編輯出版界第一線的大家,有的是新聞出版廣電局及編輯學會的領導、有的是出版社的社長,有的是編輯家及藝術家等,受到讀者的廣泛關注。此類消息篇均閱讀量高達910次,遠遠超過學術期刊消息的平均閱讀量。如2015年8月5日推送的《在編輯出版與學術研究中尋覓書法情懷——記大象出版社社長王劉純》,閱讀量高達2764次,40人點贊。因此,這類微信消息是編輯出版類期刊出版者重點推介的內容之一。
4.母刊論文
對于大部分期刊而言,母刊論文是微信公眾平臺的必推內容。在這7種核心期刊中,除了《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其余6種期刊推送了母刊論文。因此,筆者特意調查了這些學術期刊所推送的閱讀量較大的母刊論文,根據閱讀量、點贊數、信息來源、推送時間進行了綜合排列,總結歸納出普遍規律——閱讀量較大的文章最好經過專門的總結提煉,同時具有“實”“新”“全”的特點。“實”——實用性強,編輯出版工作者可以將其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去。如閱讀量排在第1位的《書稿質量檢查與編輯加工要求》,該消息從書稿質量檢查的文字和體例要求入手,詳細闡釋了編輯加工的原則、具體要求和靈活變通等相關經驗,對新入職的圖書編輯業務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閱讀量排在第2位的《編輯的責與守——以文學編輯為例》,該文作者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文學編輯工作30多年的編輯大家,她現身說法,以自己編輯出版的作品《歷史的天空》《塵埃落定》為例,講述了一個優秀的編輯應具有的幾種能力,即與作家溝通的能力、強大的忍耐力及選題組稿策劃的能力,讓普通圖書出版編輯受益匪淺。閱讀量排在第3位的《論編輯的“編界”與質檢的“罰點”——兼“華東師大版質檢補充辦法”解讀》、排在第5位的《出版精品是這樣打造的——基于編輯工作視角的思考》,以及排在第9位的《論編輯的學養》,其文章內容與編輯出版工作實際緊密關聯,能給編輯出版工作者的實際工作提供幫助和指導。“新”——新媒體、新理論、新規劃。新媒體是編輯出版類期刊關注的熱點。如閱讀量排在第4位的《媒介融合時代的電視活力何在?》和排在第8位的《出版社微信公眾平臺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發表了與新媒體有關的內容。排在第6位的《關于“十三五”新聞出版科技體系建設思考》則闡述了編輯出版領域的新規劃和導向,這些新媒體、新理論、新規劃往往容易受到讀者關注。“全”——編輯出版領域研究的全面總結。這一類信息相當于綜述研究,讀者可以從中獲知編輯出版的研究現狀及趨勢。如《2014年傳播學十大熱題》就是對2014年傳播學的全面總結。因此,筆者建議編輯出版類期刊在母刊論文的微信消息推送上多考慮具有以上特征的論文。
5.其他
除了以上內容,編輯出版界的新政策、重大新聞及培訓通知等也是讀者關注的內容。如2015年12月28日,《科技與出版》第一時間推送了《北京市數字編輯首評職稱》的消息,由于這條消息關系編輯出版者的切身利益,受到大量讀者的關注。因此,這條微信消息贏得了這7種核心期刊微信消息的最高閱讀量——瀏覽2937次,16人點贊。另外,按照國家規定,已獲得出版專業職業資格的人員還要接受繼續教育和業務培訓,以提高工作能力。根據《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的規定,出版專業技術人員每年參加繼續教育的時間累計不少于72小時,其中面授形式繼續教育不少于24小時。可見,繼續教育培訓的信息也是讀者關注的內容。
三、提升期刊微信消息閱讀量的策略
無論是傳統期刊時代還是新媒體時代,優質的內容都是提升閱讀量的法寶。但是,新媒體時代,信息要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除了優質的內容,還要依靠一些傳播技巧。
1.準確定位讀者,滿足讀者閱讀需求
微信消息發送之前,學術期刊推送者應做好讀者群體的定位,做到有的放矢,通過各種渠道調查讀者關注的內容,盡量結合期刊自身的特色推送讀者所需要的微信消息。學術期刊是小眾化、專業化的期刊,讀者一般是所在學科的工作者和研究者。如編輯出版類期刊,主要讀者是編輯出版工作者及編輯出版研究人員等,這類讀者一般關注兩個問題:實務和科研。編輯出版類期刊應盡量結合這部分讀者的需求及刊物自身特點選擇和推送微信消息。如《編輯之友》的漢語基礎知識、《中國編輯》《科技與出版》的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消息都與讀者緊密相關,因此,這類微信消息獲得了較大的閱讀量。
2.加工圖文消息,滿足讀者淺閱讀要求
在學術期刊微信消息推送方面,移動終端硬件條件的限制決定了學術期刊微信消息閱讀以淺閱讀為主。所以,篇幅較長的微信消息最好經過編輯加工,以滿足讀者的淺閱讀需求。在微信消息閱讀界面,信息標題及配圖是決定讀者是否閱讀的第一步,尤其是標題,要生動有趣、簡潔直觀,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微信標題字數可控制在64字以內,但有研究認為,為方便轉發和閱讀,微信標題字數控制在14字以內更好[2]。比如《編輯之友》推送的母刊論文閱讀量較大,在閱讀量500次以上的母刊論文中,《編輯之友》的論文占比近三成,這與其對母刊論文進行二次加工之后再發送有關。如《編輯之友》推送的微信消息《如何看待排行榜》,該標題簡潔直觀,以疑問句形式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閱讀量高達926次,而這個微信消息的原文標題為《摒棄排行榜:走向科學評價的第一步》。另外,筆者建議信息推送界面設計應簡潔直觀,最好以作者姓名+簡短標題+配圖的形式呈現,其他信息過多反而會干擾讀者閱讀。配圖最好與標題互補,且能美化界面。文章內容最好有專門的編輯人員整理加工,將核心內容呈現給讀者,而不是簡單地掐頭去尾。如果篇幅過長,可分多次推送給讀者。總之,母刊論文的推送必須考慮讀者淺閱讀的需求。
3.找準時機,向讀者推送相關信息
結合節日及熱點事件推送微信消息,容易引起讀者關注并引發共鳴。比如《編輯之友》向讀者推送與各節日相關的出版物,母親節推送的《編輯之友:追憶逝水流年(58)——郵票上的母親節》,閱讀量達到928次。有關出版考試的信息應盡量在每年的6月至10月推送。如《科技與出版》與《中國編輯》在這個時期發送的消息閱讀量較大,與其形成對比的是,《科技與出版》在2014年4月了8條、在2015年4月了7條關于資格考試的消息,閱讀量都不大。因此,微信消息的推送也要選好時機。
四、結語
對于學術期刊而言,微信消息推送的最終目的是樹立期刊的品牌形象、增加編輯與讀者之間的交流、推薦優秀文獻并拓展讀者范圍,在傳播科研成果的同時,引導和輔助讀者開展科研工作,促進行業發展。但目前編輯出版類期刊微信消息推送的情況并不樂觀,還有相當一部分微信消息的閱讀量僅有幾十次甚至十幾次,一些微信消息推送的價值不大。如何維持每條消息具有穩定且較大的閱讀量是消息推送者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筆者認為,編輯出版類期刊首先要做好讀者定位,選擇讀者關注的內容,其次在推送形式和推送時機上要運用一定的策略,才可能真正提升閱讀量。
參考文獻:
[1]王海燕.出版社微信公眾平臺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5(1).
[2]劉星星,崔金貴,盛杰,等.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運營中的優勢轉化及實踐盲點[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
作者:張新玲;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