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青年類學術期刊的個性化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1世紀無疑是互聯網技術與個性化凸顯的時代。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個性化的需求影響著期刊出版的方方面面。青年類學術期刊作為學術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在專業化、市場化、數字化等方面追求突破與轉型發展,而對于個性化的提法則較少。個性化,從形而上的層面來理解即是“與眾不同”。然而,個性與特色是同一序列的概念,追求青年類學術期刊的個性化就是追求期刊的自我特色。探討青年類學術期刊的個性化并不是要求青年類學術期刊標新立異,或純粹地追求與眾不同,相反,追求個性正是要在共性中尋找適合自己的新突破,并更好地發展。
一、青年類學術期刊個性化發展是時代的要求
學術期刊進行個性化出版,要盡量發揮自身的優勢,每一類型的期刊都有自己的長處。對于青年類學術期刊來說,首先,它研究的對象是青年,青年情感豐富,思維敏銳、個性突出。青年類學術期刊不論是學術視野與領域,還是風格與形式,都應該遵循青年群體的新變化、新特點。只有這樣青年類學術期刊的發展才能順應時展潮流,才能更好地貼近青年,把握與反映青年動態。其次,它的主要受眾群體是青年,無論是作者群還是讀者群都以青年為主,因此,青年類學術期刊的個性化發展有助于從事青年研究的專家、學者與青年的交流。
(一)青年發展的個性化。青年是最富有朝氣、最具創造力的群體。社會的發展需要大批富有創造性的人才,而個性是培養創造性的土壤。青年發展的個性化決定了我們青年研究的個性化,用主流價值觀引領青年的同時也必須遵循當代青年個性的發展規律。青年類學術期刊作為研究青年的“前沿陣地”,必須適應與尊重這個青年發展的規律。
(二)學術期刊的個性化。學術期刊的個性化是指其區別于其他刊物的一個重要標志。學術期刊的個性化是憑借其自身的特質并以此來吸引讀者,團結作者。學術期刊的個性化是在遵循學術期刊的發展規律、順應學術期刊的發展潮流的基礎上,用超前且開放的眼光進行發展。青年類學術期刊在進行個性化選擇時,無疑會遇到模仿和創新的問題。乍一看,個性化就是杜絕模仿,然而在實踐中,任何個性的東西都會有模仿的痕跡,在模仿中學習、借鑒,相互啟發、促進,這本身就是一個進步的過程。只是單純的模仿是不可能出個性化的東西,只有通過內化、創新的模仿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因此,青年類學術期刊的個性化發展實質是:在學習、模仿、分析、借鑒、創新、融合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與個性。
二、青年類學術期刊的個性化發展之路
(一)創新辦刊理念。辦刊理念即辦刊宗旨,它是作者、編者、讀者三者對一本刊物認知與期望的高度統一,也在這其中起到關鍵的橋梁作用[1]。辦刊理念不僅是青年類學術期刊個性化的靈魂,同樣也是青年類學術期刊如何定位、發展的指南針。青年類學術期刊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對現實的敏銳思考來確定發展宗旨。譬如,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中國青年社會科學》在發刊詞中就寫道:“秉承‘學術需要創新、創新需要青年’的要義,以‘弘揚學術精神、突出青年特色’為重點[2];廣州市團校的《青年探索》的辦刊宗旨是“研究青年、服務青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青年研究》自創刊以來,“以啟迪思想、促進學術交流、發展中國青年社會學為宗旨”??v觀這些青年類學術期刊的辦刊宗旨我們能明確領略到這些刊物關注的重點與內涵、研究的領域與范圍、辦刊的目的與目標等,都是為了更好地體現自己刊物的特色與“亮點”。
(二)堅持走專業化的道路。目前,專業化的辦刊模式獲得廣泛的認同,許多學術類刊物,特別是高校學報都普遍被認為是綜合性學術刊物,存在著點多面廣、重點不突出等問題。綜觀近年來學術期刊的發展可以發現,走專業化道路對學術期刊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近年來,從總體上講,青年類學術期刊的質量有了很大提高,許多青年類學術期刊躋身于全國優秀期刊行列,并正在努力辦出精品、名牌。而在近年來躋身CSSCI(擴展版)的上海社會科學院的《當代青年研究》與廣州市團校的《青年探索》都一直堅持走專業化的道路,并最終取得可喜的成績。許多學報類的青年研究刊物此時也開始警醒,轉型升級走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并紛紛先從名字上轉變為青年類學術期刊,譬如,《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更名為《中國青年社會科學》;《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更名為《青年學報》?!翱k刊理念—辦刊實踐—辦刊效果實在是環環相扣的鏈條。”[3]同時,反映期刊學術水平和社會影響的一些重要指標,如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引用刊數等,青年類學術期刊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相關學術團體所辦的專業性學術刊物相比雖然差距仍比較大,但在走專業化道路后,相信這種差距會逐漸縮小。
(三)注重版面設計及欄目特色。期刊個性化無疑是靠其豐富的內涵來被作者和讀者認可,這里所說的個性化,一方面是指期刊的封面,讀者對雜志的第一印象、第一感覺[4]??v觀這幾年青年類學術期刊都在不斷尋求適合自己的風格,在封面的設計上表現得比較突出。青年類學術刊物基本上采用的是大16開本,采用富有濃厚設計意識的封面,迥別于一些學術期刊單調的顏色,其刊物不再是文字的堆積,不再是稿件的拼排,而是形成視覺與美的結合。內文的版面設計也同樣重要,一般遵循實用、美觀、方便閱讀的原則。另一方面,欄目的特色也是關鍵。欄目是學術期刊的窗口,也是學術期刊構建個性化的關鍵方面。青年類學術期刊在各自的欄目設置上都狠下功夫,譬如,《中國青年研究》設置了“特別企劃”欄目,《中國青年社會科學》設置了“特別觀察”欄目,《青年探索》設置了“特別策劃”欄目,乍一看有點類似,其實都是在重點打造自己刊物的特色欄目,將它們認為最“特別”的文章奉獻給讀者。
(四)拓展互聯網陣地。隨著近年來信息化的發展,期刊的數字化是必然趨勢。目前,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都基本加入了“中國知網”與“萬方數據庫”等數字渠道,一部分有實力的學術期刊還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或微信公眾號。加入互聯網及數據庫除了可以增加文章的閱讀與下載量,也擴大了期刊的影響力。在自媒體發展迅速的今天,要實施個性化的發展,青年學術期刊還需快走一步,就如“專業網刊”的運作就是依托網絡平臺,打破各學術期刊的壁壘,運用網絡及推送等新型手段,強化傳播效果,從而更好地整合各學術期刊的資源。據中國知網統計,2010年未創辦專業網刊時下載量為157739次,2011年創辦網刊后為448982次,增長了1.85倍。從2012年9月底前的數據看,通過專業網刊入口的下載量比通過資源總庫的下載量幾乎多一倍。而按照規律,文章下載量的大幅增長必然會帶來引用量和影響因子的提高,這對學術期刊的發展具有莫大的裨益。另外,采用DOI(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也是一種積極拓展互聯網陣地的有效舉措,它可以使文章更快更準地在互聯網上找到。
(五)注重發展的國際化。目前,我國的學術期刊總體上并未真正走向國際,大多數都是采用國外發行的方式進行交流,且我國青年類學術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因此,青年類學術期刊的發展要站在國際化的高度,重視與國際接軌,加強與國際交流與溝通。首先,在稿源方面,大力約請境外作者投稿,擁有國際化的作者來源是期刊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標志。其次,要加強編輯的綜合能力,青年類學術期刊要走向國際,就要有一支過硬的編輯隊伍,編輯的視野、外語水平都是影響期刊國際化的重要因素。
(六)重視著作權保護。目前,新媒體技術已深刻影響著各行各業,信息的傳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向外擴散,讀者、作者、編者、專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話題的更新,轉發擴散的速度也隨之加快,轉載后不注明作者及最初的出處,并且不支付稿酬。因此,在目前的互聯網平臺著作權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傳播規則亦不成熟的情況下,青年類學術期刊在各種網絡平臺的文章應注意許可使用范圍,并注意保護著作權人的相關利益。作為青年類學術期刊發展的一種愿景,個性化發展是一個過程,就青年類學術期刊而言,選準定好自己的個性化之位,僅僅是個性化出版的一個開端。
面對學術期刊固有的發展模式,青年類學術期刊應該積極探索個性化的出路,個性化出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曲折向上的過程。因此,青年類學術期刊的個性化發展,一是要有堅定的信心,二是要表現為適時應變,做到內外兼修,既善于進行版式風格的微調,又敢于進行宏觀方面的大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在追求個性化出版的過程中,在遭遇到各種風云變幻的時候,敏銳地作出反應,智慧地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