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期刊論文學術不端檢測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論文學術不端檢測
目前,國內大多數學術期刊采用的是中國知網( CNKI) 科研誠信管理系統研究中心開發的“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 AMLC) ”,用于檢測期刊論文與數據庫中已的復制比以及復制位置,避免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稿件進入外審環節。近年來,《植物科學學報》通過對稿件質量進行評估,將學術不端檢測系統查詢到的期刊論文文字復制比判定標準劃為 25% 以內。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刊的責任編輯也沒有教條地遵循這一原則,而是堅持對 25% 附近以及遠超過該比例文章的復制情況進行檢查核對,避免“錯殺”了優質稿源。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發現,文字復制比較高但沒有直接退稿的情況大致有三類: 一是由于生命科學類研究,譬如分子生物學和生態學等,采用的技術路線比較成熟,因此材料與方法部分的文字復制比通常較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建議作者對稿件文字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以達到所要求的標準。二是某些作者投稿的論文由本人的碩、博士論文( 主要是碩士論文)改寫,因而經常出現文字復制比大于 50% 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編輯認真核對檢測結果后,建議作者對稿件文字進行較大幅度的修改,且必須標明引用來源,但復制比的標準可以適當放寬[2]。
最后一種情況是復制比大致在規定的標準附近,但經檢測發現文章的前言或討論部分大段復制已發表的論文,一般情況下編輯會對作者進行必要的引導,給出改進建議,情況嚴重的會直接退稿。這三種情況經過初審退修,再加上外審和終審環節稿件內容的多次修改,到最后待發表階段,復制比都可以降至 20%以下。經統計,2015 - 2016 年,本刊因復制比超過標準直接退稿的論文數量約占總退稿量的 12% ,屬于正常范圍內。對于在線檢測結果很低的稿件,基本可以排除剽竊的可能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文章雖然通過了系統的檢測,但由于編輯自身掌握知識的局限性,很難發現論文中存在的“隱形”學術不端的行為。例如,我刊 2016 年送審的一篇文章,外審專家指出該文章只是重復并較差的完成 了2013 年一項已發表的研究成果,對稿件原創性提出了異議,據此編輯部對此文章做出了退稿處理。因此,在稿件審理過程中,需要結合多方的努力,才能盡可能杜絕學術不端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