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全媒體時代期刊傳播的特征變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1期刊傳播載體多元化發展
科技期刊,傳統紙質載體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除前述《計算機世界》宣布完全停止發行紙質版之外,目前為止,還沒有其他的刊物停止印刷紙質媒體。而是根據全媒體傳播的特征,采取紙質版與網絡版(電子版)同時出版,并以合作的方式將其網絡版權授予給中國知網、萬方數據、清華同方等網絡數字技術供應商,有些期刊編輯部還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和微信平臺,最新學術動態和研究熱點,與讀者、作者互動,為紙質媒體的出版提前宣傳造勢,提高了閱讀點擊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進一步向全媒體出版邁進。作為大數據時代的核心資源,數據也越來越受到媒體的重視。現今提出的大數據出版概念,出版界將其歸納為4個“V”,即Volume(數據量大),Variety(數據類型多樣),Velocity(處理速度快),Value(價值密度低),其含義是指無法用常規軟件工具在一定時間內對其內容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的龐大數據集合,其主要特點是海量、非結構化、半結構化、實時處理[2]。特別多的科技論文信息量大、數據多。如果說10年前我們對數據的處理還僅限于系列數據的圖表之中,那么現在我們生活在用0和1描述的各類數據世界中,要盡量用數據統計、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技術手段來表現科技論文的可信度和客觀性。學會面對包含各種文字、數字、圖形、符號、視頻和音頻等形式的海量數據,正確地運用計算機網絡工具進行編輯和處理。
傳統紙質媒體傳播是單一的線性傳播,傳播渠道單一,受眾群體有限。我只有購買了某本期刊,才能接收到期刊中的內容信息,并且傳播者與信息獲取者之間毫無聯系,不能及時溝通,其讀者往往就成為了“被傳播者”。而數字網絡出版的出現,讀者利用QQ平臺、E-mail、微信等網絡手段與編輯和作者互動,形成相互交流的互通平臺,促進學術交流與發展。網絡還具有超強的識別與記憶能力,信息一旦后被下載、復制就無法刪除了,成為永久的記憶,我們形象地稱之為“讓記憶成為了常態,遺忘變成了例外”;另一方面網絡信息個性化很強,人人都可以自由信息,人人都成為編輯。因此互聯網的出現,使每一個人都成為了信息者,編輯為唯一的信息執行者已成為歷史,徹底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有一個故事,在德國有一位叫史黛西•施耐德的女孩夢想大學后畢業成為一名教師,可是當她畢業后,她的夢想被打碎了。她在大學期間學業非常優秀,各方面都很出色,也去應聘了她心儀的教師工作。就在她期待錄取通知時候,學校明確告訴她,她被取消了當一名教師的資格。原因是多年以前,她曾經將自己扮成海盜、雙手握劍的性感照片放在Myspace她的個人主頁上,并取名為“海盜劍客”,只是搞怪而已、私下展示一下自己的另一面。然而在史黛西曾經實習過的那所大學里,某位教師發現了這張照片,并上報給校方,因此,史黛西被取消了錄取資格,理由是網上這張照片不符合教師職業的形象,學生可能會因模仿教師的海盜恐怖的照片而受到不良影響。當史黛西向學校承諾想將這照片從網上刪除的時候,可是為時已晚,她個人的主頁早已被編輯到引擎編錄,而照片已被網絡編輯存檔了,史黛西想要忘記的東西卻被互聯網永遠地存儲了[3]。可見,期刊傳播的性質由單一的線性傳播發展為多方的互動傳播;由固定的信息發展為自由的個性化的信息;由局限區域的受眾群體發展為不確定的受眾群體。
2.3期刊傳播受眾角色的多元化發展
傳統媒體傳播中受眾往往變成被傳播者,你什么信息,我就接收什么信息。期刊在哪個行業渠道發行,受眾就是哪個行業的從業者,其他人是很難獲得期刊中的信息。數字網絡出版的出現、期刊信息在互聯網上傳播,讀者與作者、編輯形成多元角色互換,讀者來自不同行業的更加廣泛的區域,受眾群體更多;同時讀者也可以轉變為作者,作者也可以轉變為讀者,成為新的信息接收者;編輯也是如此,作者可以直接在網上與編輯溝通修改文章,讀者也可以直接將發現的問題向作者或編輯反饋,這種傳播受眾角色的多元化發展,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內容更新的速度。正是由于期刊傳播形式發生了新的變化,作為期刊編輯,就應該與時俱進,提高網絡出版的素養,迎接全媒體出版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