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圖書情報學期刊新媒體應用的差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媒體應用在學術期刊數字化進程中,能夠有效解決學術信息的傳播時效以及與期刊受眾的互動問題,快速提升期刊傳播影響力。文章選取中外圖書情報學領域期刊為研究對象,對比研究其新媒體應用現狀及差異。發現與國際頂級期刊相比,國內圖書情報學期刊應該從普及新媒體應用、豐富應用類型、重視交互性、深度整合數據等方面進行優化,提升期刊的顯示度和影響力,縮小與國際差距。
關鍵詞:圖書情報學;學術期刊;新媒體應用;對比分析
0引言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使新媒體成為人們傳播信息的重要渠道。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6月,微信和微博的用戶使用率分別為84.3%和38.7%[1]。而關于新媒體的概念表述,不同學者的認知和闡釋不盡相同,以至于業界對新媒體應用的界定并不一致。匡文波在已有理解的基礎上,提出新媒體是一種相對概念,是借助計算機傳播信息的載體,數字化和互動性是其根本特征[2]。從這個角度出發,筆者認為,學術期刊新媒體應用是指移動互聯環境下,學術期刊運用數字化媒體與用戶開展信息交流的一種服務模式。面對Web2.0環境下互聯網的日益普及,學術期刊在積極爭取優質稿源,刊載高質量論文的同時,也在不斷拓寬其影響范圍,越來越多地借助新媒體實現快速傳播,爭取本領域更多的學術話語權。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極為重視新媒體的應用,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在學術傳播中的優勢作用,擴大期刊傳播影響力。并且隨著學術信息傳播方式的不斷豐富,帶來了學術評價方式的日趨完善,于是,在國外首先興起了Altmetrics———一種基于社交媒體進行學術信息傳播的學術影響力計量方法[3],倡導從多維視角去動態地評價學術論文,而非僅憑影響因子等傳統的文獻計量方法去判斷。就國內的學術期刊而言,中文科技類期刊先于人文社科類期刊,較早地有意識地利用新媒體技術對期刊進行推廣,隨之出現了一批與之相關的學術研究。諸多學者率先對科技期刊的新媒體傳播現狀、新媒體應用、新媒體傳播效果以及利用新媒體提升期刊品牌影響力等方面開展了多角度的研究[4-8]。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微信這一傳播介質異軍突起,許多學者將新媒體應用的研究視角聚焦于科技期刊的微信公眾號傳播力及影響力方面[9-12],并不斷滲透到新聞學領域[13-14]、圖書情報學領域[15]等其他學科領域。綜上所述,目前對于學術期刊新媒體應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針對某個特定學科領域的應用現狀進行分析,在科技期刊領域,有少量文獻專門通過分析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的新媒體應用,為國內期刊提供借鑒與啟示[16]。整體而言,對中外學術期刊的新媒體應用現狀進行對比研究的文獻尚少。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研究國內外圖書情報學期刊的新媒體應用現狀,與國際頂級期刊相比,國內的圖書情報期刊新媒體應用存在哪些差距和不足,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縮小差距,筆者期望通過對中外圖書情報學期刊進行對比研究,分析其應用新媒體的特點,對我國圖書情報學期刊優化新媒體應用,縮小與國際差距做一些思考。
1數據來源和方法
1.1研究對象的確定
我們的比較對象為中外圖書情報學期刊的新媒體應用,中文期刊樣本選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4年版)“G25圖書館事業、信息事業”類目下的18種核心期刊;外文期刊樣本來源于2017年的JournalCitationReports,選取SSCI中的“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類別下影響因子排名前18位的期刊。
1.2研究方法和對比維度研究方法
采用網頁調查的方法,通過搜索引擎訪問上述期刊的主頁,利用在期刊主頁上尋找RSS、Email-alerts、Twitter、Facebook或者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標識的方法逐個調查,中文期刊繼續通過在微信、微博公眾平臺上搜索各個期刊名稱,關注公眾號并且實際體驗相關服務。從新媒體應用的普及程度、類型豐富程度、交互程度、內容加工深度幾個維度進行對比,統計相關數據并獲得結果。(統計時間為2017年8—9月)
2結果與分析
2.1新媒體應用的普及程度
調查結果顯示,在選取的比較對象中,國際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期刊無一例外均開展了至少一種新媒體應用;而國內的18種圖書情報學期刊中,有14種期刊至少開展了一種新媒體應用,占77.8%。這說明新媒體應用在國外的頂級學術期刊中得到了普及,便于提升學術期刊的傳播時效以及解決與期刊受眾隨時進行互動;相比之下,國內的圖書情報學期刊逐漸開始關注新媒體的應用,但是普及程度還有待提升。
2.2新媒體應用的類型豐富程度
對比發現,國際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期刊更青睞新媒體的應用,期刊主頁往往鏈接有Twitter、Fa-cebook、LinkedIn、Mendeley、Google+等多種公眾或學術新媒體傳播介質的標識,用戶可以直接點擊標識進行分享和評議,雖然所使用的新媒體種類和數量略有差距,但是基本上都提供了3種以上的新媒體服務,RSS訂閱和Email-alerts服務提供率超過94.4%。而國內的圖書情報學期刊新媒體的應用類型比較單一,集中在RSS訂閱與Email-alerts兩項,服務提供率為55.6%。從分享功能的層面看,《大學圖書館學報》和《情報雜志》表現優于其他期刊,提供多種社交媒體的分享標識。
2.3新媒體應用的交互程度
就新媒體應用的交互程度而言,國際頂級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期刊始終圍繞用戶思維,服務功能優化,新媒體應用標識位置明顯,易于查找,符合用戶的視覺習慣,用戶既能通過點擊新媒體標識直接轉發分享論文,也可以針對某一主題進行討論并發表觀點。筆者繼續通過搜索國內圖書情報學期刊名稱,關注公眾號并且實際體驗相關服務后,發現國內圖書情報學期刊更習慣于傳統的單向信息傳播方式,普遍對于新媒體的參與度不高,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微信或微博的新媒體賬號開設比例較低,微信的開通比例是50%(其中《圖書館論壇》與《圖書與情報》微信賬號并無消息推送,因此實際擁有微信賬號的期刊比例為38.9%),微博的開通比例22.2%;二是部分期刊已經開設新媒體賬號,但是在期刊主頁的標識位置并不明顯;三是與公眾鮮有互動,單向推送多,僅有《圖書情報工作》和《圖書館建設》設置了關鍵詞自動回復功能,交互體驗優于其他期刊。
2.4新媒體應用的內容加工深度
因國內無法注冊登錄Facebook、Twitter等媒體賬號,進一步體驗國際頂級期刊的相關服務受到限制,在新媒體應用的內容加工深度這一部分僅調查了國內期刊的情況。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國內圖書情報學期刊的微信開通比例及活躍程度均高于微博,因此主要基于微信展開分析,對開設微信賬號的9種期刊進行逐一調研。從表4可以看出,新媒體應用的內容推送較為單一,集中于提供論文目錄和動態消息兩方面,停留在簡單的文本展示階段,限于對文本數據的一次性利用,缺少對期刊文本數據和用戶數據的深層挖掘和整合,缺少衍生服務的拓展和推廣,未能充分發揮核心期刊在圖書情報領域的知識服務功能。
3差異與思考
3.1樹立應用新媒體的意識,普及學術期刊的新媒體應用
國際頂級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期刊在傳統媒體的學術影響廣為人知,與此同時,也非常重視發揮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優勢,有效解決了學術期刊的傳播時效以及與期刊受眾的互動問題,提升了期刊傳播影響力。互聯網時代,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取決于學術質量,同時也離不開有效的傳播能力。因此,國內的圖書情報學期刊需要樹立應用新媒體的意識,主動應對當下的機遇與挑戰,積極回應傳播渠道、用戶需求和用戶行為的變化,善于借助新媒體對傳統期刊出版傳播的技術優勢,提高學術期刊傳播的影響力。學術期刊需要整合紙質期刊、門戶網站以及新媒體的業務流程,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各個介質的資源,構建期刊多維立體的傳播格局,提升期刊在新媒體話語體系中的顯示度。
3.2豐富新媒體應用類型,引導學術期刊多元傳播
不同的新媒體介質,在信息、用戶交互、運作模式等方面特點不盡相同。國際頂級期刊善于運用多種新媒體手段來豐富學術期刊的傳播渠道,既有偏重大眾社交的Facebook、Twitter,又有偏重學術社交的Mendeley等,充分滿足活躍于多個媒體平臺的期刊受眾需要。國內的圖書情報學期刊在數字化進程中,也需要根據用戶使用習慣、使用偏好的多樣性,豐富新媒體應用類型,將期刊影響力從單一的新媒體平臺發散到多平臺,最大限度地利用特點各異的新媒體介質,適應更多用戶的不同需求,引導學術期刊多元傳播。
3.3重視新媒體的交互性,提升用戶體驗
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注重與用戶之間的交互性。國際頂級期刊在新媒體應用上,用戶思維至上,用戶能通過點擊期刊主頁的新媒體標識直接轉發分享論文,可以針對期刊某一主題的話題進行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觀點。新媒體應用大大提高了受眾接觸期刊內容并與之交互的頻率。國內的圖書情報學期刊更要充分認識到新媒體是增進學術期刊與用戶溝通互動的有效途徑。可以設置關鍵詞自動回復,對諸如欄目信息、投稿須知、期刊目錄等常見問題進行統一回復,充分提升期刊受眾的用戶體驗;重視數據的搜索功能,用戶能夠使用任意的關鍵詞組織、分享和檢索資源,使學術期刊的價值遠遠超出單向自助式的論文查詢或稿件服務。
3.4整合各種數據,實現知識服務轉型
大數據環境下,學術文本信息和用戶信息都以數據狀態呈現,而學術期刊具有掌握這些權威信息源的天然優勢,對數據進行深入整合并實現不同資源間的相互關聯是促進學術期刊知識服務轉型的基礎。目前國內的學術期刊還存在文本數據和用戶數據的大量閑置,停留在提供與期刊實際價值遠不對等的基本服務階段。新媒體的應用可以擴大學術期刊的傳播廣度,與此同時,更需要通過人力作用挖掘其內容深度,才能獲得長久的生命力。在信息量呈指數級增長的時代,期刊受眾更傾向于接收經過篩選過濾的有效信息。因此,學術期刊的新媒體應用不是簡單的將紙質期刊內容搬上新媒體,而應當提供因傳播介質的增加而產生的增值內容,也就是需要對學術期刊所掌握的文本數據和用戶數據進行二次加工,不斷拓展優質信息的內涵及外延,以體現學術期刊的專業性和引領性。學術期刊在整合文本數據的過程中,通過對用戶數據的文本挖掘和特征分析,合理預測用戶信息行為以及用戶認知偏好,讓文本數據發揮應有的作用,為用戶提供高匹配度的相關內容,真正實現學術期刊以專業化為特征的知識服務價值。
4結語
在數字化和互聯網時代,學術傳播的基本單元逐漸由期刊層面轉向單篇論文,隨之而來的現行的學術期刊管理體制和評價機制也會受到挑戰,國內的學術期刊處于學術傳播的中心地位必然會發生位移[17]。因此,學術期刊在繼續承擔質量控制和成果記載功能的同時,它的知識交流服務功能將得到極大發揮[18]。目前國內圖書情報學期刊正處于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的轉型時期,在新媒體應用上重業務輕數據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同質化程度高,缺少期刊品牌影響力。而我國圖書情報學核心期刊新媒體應用的情況代表著國內業界具有影響力的期刊應用新媒體的趨勢,因此,在社交網絡環境和大數據環境之下,不妨順勢而為,做出前瞻性的業務模式調整,在廣度上不斷普及新媒體應用的覆蓋率,不斷豐富新媒體的應用類型,引導學術期刊多元傳播的格局;在互動中樹立用戶思維,體現期刊受眾的不斷參與和反饋;在深度上將知識生產與新媒體融合,將期刊的數據優勢轉化為增值服務,實現從出版靜態論文至提供知識服務的轉型。
參考文獻:
[1]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7-08-04)[2017-08-15].
[2]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8(6):66-69.
[3]葉文芳,于洪洋,王春霞.基于社交媒體的學術影響力計量方法研究———以altmetric.com為例[J].科技與出版,2015(9):81-85.
[4]陶華,朱強,宋敏紅,等.科技期刊新媒體傳播現狀及發展策略[J].編輯學報,2014,26(6):589-592.
[5]程維紅,任勝利,沈錫賓,等.中國科協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及傳播力建設[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3):340-345.
[6]宋啟凡.全媒體出版實踐形式在科技期刊領域的應用[J].科技與出版,2015(4):77-82.
[7]俞敏,劉德生.全媒體時代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響力策略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2):1328-1333.
[8]陳佳沁,馬瀟漪.科技期刊的新媒體應用與提升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909-913.
[9]錢筠,鄭志民.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現狀及對策分析[J].編輯學報,2015,27(4):379-383.
[10]黃雅意,辛亮,黃鋒.科技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問題分析與影響力提升策略[J].編輯學報,2016,28(6):529-531.
[11]武文穎,李丹珉,洪曉楠.學術期刊微信推送文章傳播效果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26-331.
[12]張學穎,羅萍.科技期刊微信訂閱號的規劃設計與運營推廣[J].出版發行研究,2015(12):48-51.
[13]胡沈明,胡琪萍.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現狀研究———以新聞傳播類期刊為例[J].出版發行研究,2016(12):62-67.
[14]耿蕊,陳倩.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熱的冷思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53-57.
[15]冀芳,張夏恒.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影響力研究———基于5種CSSCI來源期刊的實證分析[J].情報雜志,2016,35(4):147-151.
[16]程啟厚,張靜.科技期刊對微媒體的應用與啟示———以四大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為例[J].科技與出版,2015(9):91-95.
[17]朱劍.學術新媒體:緣何難以脫穎而出———兼及學術傳播領域媒體融合發展[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4(4):7-17.
[18]彭希珺,張曉林.國際學術期刊的數字化發展趨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033-1038.
作者:尚曉宇 單位:天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