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圖書館紙質期刊的重新定位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引言
以強調內容的數字化、生產模式和運作流程的數字化、傳播載體的數字化和閱讀消費、學習形態的數字化[1]的數字出版的快速發展,使許多紙質期刊被迫轉型,降低了紙質期刊的發行或者取消紙質期刊,只保留電子版。同時,數字閱讀的發展也給傳統紙質期刊帶來巨大的沖擊。從每年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可以看出,2014年至2016年我國國民人均閱讀紙質期刊的份數分別是6.07份、4.91份、3.44份,紙質期刊閱讀量持續下降。有人對讀者利用紙質期刊情況進行調研,結論是75%的讀者在閱讀休閑類和學習類期刊,20%的讀者在自習,只有5%的讀者翻閱專業期刊。[2]對于紙質期刊的管理,早在網絡興起之時,美國學者Anderson就探討了紙質期刊是否還有必要進行裝訂,同時也提出了遠程存儲的概念。[3]我國學者也意識到了紙質期刊功能的減弱,從改變服務模式、開展閱讀推廣、微信推送等多方面討論如何提升期刊利用率。[4]這些方法和思路均局限在傳統管理模式下,讀者不會因為宣傳與否就會改變閱讀行為,因此效果不佳。現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重新定位紙質期刊的功能,以及高校圖書館的紙質期刊是否還要繼續訂購、裝訂、典藏與保存。文章擬通過調研部分高校圖書館的訂購、管理與利用情況,分析紙質期刊的功能、價值與其成本的關系,為同行取舍、定位紙質期刊提供一些參照。
2高校圖書館紙質期刊館藏現狀
本研究選取教育部近期公布的36所雙一流大學圖書館進行調研,通過瀏覽圖書館主頁上的館藏介紹與館藏布局,了解各館期刊訂購數量及管理方式(見表1)。在調研過程中發現,許多圖書館網站并沒有介紹每年訂購期刊數量、過刊合訂本數量等,但普遍介紹了館藏電子資源和數據庫的信息。由此可知,紙質期刊在館藏中已經處于邊緣化的狀態,對于處于邊緣狀態的館藏,更應該詳細分析其功能,適當調整品種與數量,減少資源的浪費。(1)紙質期刊訂購種數降低。十幾年前許多高校館的現刊訂購數量在四、五千種左右,現在的訂購數量在兩、三千種左右的居多,說明各館均在逐漸降低紙質期刊的訂購量。從降低紙質期刊訂購量可以看出讀者利用率的降低,當然有些刊停止辦刊也是減少的原因之一。(2)“與日俱增”的期刊合訂本。數據也反映出各館的過刊合訂本數量并不少,在能夠查到的館藏中,期刊合訂本基本占據館藏總量的10%,甚至更多。目前,大量的過刊合訂本除了為館藏數量貢獻數值,其他作用基本看不到。期刊合訂本是不斷增長的,只要訂購的期刊不斷裝訂,這些館藏量就會不斷增長。由于期刊的時效性比較強,如果內容早已過時,基本無人會用到。(3)紙質期刊延續傳統管理模式。由表1數據可見,大部分圖書館還保留著獨立閱覽室說明大部分圖書館依舊把期刊作為一類比較重要的館藏。
3紙質期刊的購置與管理成本
3.1購置成本以某圖書館2016年中文期刊為例,對比紙質期刊訂購、管理的成本及讀者利用的數據,從中分析紙質期刊的投入及其價值的關系,為圖書館調整館藏策略提供借鑒。
3.2管理成本紙質期刊的管理流程比較繁瑣,在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中從訂購、記到、催還、裝訂到典藏入庫,每一步都要經過人工操作。而且每天要根據讀者的利用情況,進行整理;還要有一定的防盜措施。一年后期刊要整理、下架,進行裝訂,裝訂又要投入一部分經費,裝訂后的合訂本還要進行典藏、上架,這些合訂本又會占據大量的架位,增加了圖書館的空間負擔。然而現在整個過程中,只有館員勞動的付出,并沒有體現服務的價值。因此,更突顯了投入與產出的不成比例。
3.3空間成本現刊展示需要占據較大的空間,以訂購2,000種期刊為例,現刊展示最少需要面積也要在200平米以上,再加上過道及閱覽區域,一般要有500平米的空間才能展示開。而這些期刊每年大約還有6,000冊左右的合訂本需要上架,成年累月,大部分圖書館都會積攢下十幾萬冊到幾十萬冊過刊裝訂本,這些空間成本亦不可小覷。
4紙質期刊的閱讀現狀
本次調研選取該館2016年3-6月份讀者閱讀紙質期刊的數據。采集方式為跟蹤、記錄讀者閱讀期刊的情況,讀者每閱讀一冊(或從架子上取一冊)期刊記為1次。為使數據可讀性強,將獲取的數據處理為一個月的平均值。以平均每月的閱讀次數與期刊訂購數量進行對比(見表3)。其中閱讀比例=平均一個月內各類期刊閱讀次數/平均一個月內期刊總閱讀次數。(1)常用期刊較集中。超過75%的常用期刊分布在D、G、I三類,這三類期刊中的大部分屬于普通閱讀型讀物,讀者閱讀的目的基本是興趣、娛樂、消遣,較少是為了學習某專業課程或查閱資料而閱讀。這三類期刊的經費占期刊總經費的27.3%,品種也只占所有品種的37.5%,這說明有可讀性價值的期刊只占訂購期刊的少部分。(2)自然科學類的期刊利用率極低。自然科學類別的期刊大部分是讀者學術、學習過程需要的,從N類到Z類,共計615種期刊中,占用的經費比例是43.1%,但閱讀量卻僅占7.7%。(3)月均期刊閱讀量偏小。從表3中可見,只有三類刊月平均閱讀量超過1次,大部分刊月均閱讀低于1次,0次閱讀的比例超過30%。(4)投入與產出比例。以紙質期刊的閱讀量與經費對比,每閱讀一次期刊的平均成本在十幾元甚至幾十元,一年閱讀次數為零的期刊,投入與產出的比例更為懸殊。這還沒計算其他邊際成本,如人工成本、空間成本、管理成本等。
5高校圖書館紙質期刊功能的重新定義
5.1休閑娛樂功能從以上分析可以發現,高校圖書館紙質期刊中娛樂、休閑類閱讀量較高,說明紙質期刊的休閑娛樂功能依舊存在。對于高校讀者來說,休閑閱讀可以增長知識、訓練思維、開闊眼界。紙質媒介的特殊性加上閱覽室中的讀書氛圍,會吸引讀者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特定的紙質期刊來閱讀。因此,圖書館應該保留或拓展這部分紙質期刊的功能,依據讀者群體的特點與需求選擇既具有普通閱讀性又兼具培養大學生素養的內容,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同時,圖書館還應加強這類期刊的導讀工作,提供讀者閱讀后的思考與討論渠道,讓讀者利用碎片時間、閑暇時間、休息時間閱讀的同時,獲取更多的成長機會。另外還要增加閱讀活動的趣味性。娛樂閱讀本身就是輕松的過程,如果能夠配合一些輕松趣味的閱讀推廣活動,既能提高學生對于紙質期刊的閱讀興趣,也能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5.2信息傳播功能從期刊品種和讀者閱讀情況看,紙質期刊的信息傳播功能依舊存在,特別是一些新聞、軍事、科普等類別的期刊。對于這類紙質期刊,圖書館應該從擴展閱讀視角、把控閱讀質量等方面進行篩選,選擇適合本校讀者群體閱讀的類別。
5.3學術研究功能紙質期刊學術研究功能的減弱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圖書館應該從本館科研讀者群體的需求出發,結合數據庫的訂購與滿足讀者需求的情況,選擇學術期刊。
5.4知識存儲功能知識存儲功能是期刊合訂本的一項重要功能。然而在數據庫及網絡資源極度豐富的今天,期刊合訂本少有讀者利用。因此,需對紙質期刊重新定位,尋找更合理的訂購、使用與管理策略。
6數字出版環境下紙質期刊管理策略
6.1簡化休閑娛樂期刊管理流程對于休閑娛樂類期刊,無需傳統模式下繁瑣的管理流程,只保留訂購、整理的工作。訂購工作可從讀者閱讀的角度思考,不再考慮館藏保存。整理工作也只是將期刊管理到讀者容易找到的程度,減少管理人員的工作量,僅實現這類期刊的閱讀功能。
6.2適度保存科研學術期刊品種科研學術期刊只考慮個性化的使用需求,訂購種類實行與數據庫互補管理。如果數據庫中有能夠替代的學術期刊,則不再訂購紙質期刊,只保留部分數據庫中沒有且是本校教師科研必須的品種。同時實行簡化的管理模式,合并采、用、存的工作程序,減少管理成本投入。
6.3分時段保存過刊,推行區域共存共用過刊可分“時段”管理與保存,即有“短期”保存的,有“中期”保存的,也有“長期”保存的。“時段”的劃分與品種的確定要根據館情來定義,每個館應該有自己的保存原則。有些期刊及時處理,不再浪費更多的人力、物力進行裝訂和典藏。過刊保存還可以考慮區域聯合保存、共享利用的模式,相近區域的圖書館共同協商,分別保存部分期刊,共享目錄,資源共用,以此來滿足個性化讀者的需求。
6.4改變訂購模式,實現讀者驅動根據紙質期刊的現存功能,期刊訂購不再適合原有的訂購模式。期刊訂購要分兩個渠道,一是從專業的角度,由館員通過調研和衡量,選擇需要訂購的品種;另一個是從讀者閱讀角度,由讀者選擇期刊品種,實行動態變化的讀者驅動模式。這樣就能保證期刊的利用率,使得有限的紙質期刊發揮應有的作用。
6.5關注讀者利用數據,動態管理期刊紙質期刊的變動主要依賴于讀者的行為,之前對于紙質期刊的閱讀和利用,大部分都是通過調研和人工統計,這些數據因其主觀因素太多,無法完全作為科學管理的依據。當今信息技術及管理平臺的發展,使得期刊利用數據也可以客觀統計,以數據為基礎,衡量讀者的需求,隨時調整和改變策略,以動態模式管理紙質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