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期刊的堅守與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媒體融合的概念和特點
媒體融合(媒介融合)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創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提出的。在我國,對“媒介融合”的概念還沒有達成普遍一致,但從直觀來看,媒介融合是指,面對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把報紙、電視臺、電臺等傳統媒體,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為基礎,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輸給受眾,實現優勢互補和傳播效益最大化。這是傳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其主要有以下特征:
1.1輕便的閱讀方式在信息極大豐富的新時代,一改過去受眾只能自上而下機械地、被動地接受以文字為主的單向的信息傳播方式,每位用戶不再需要親自訂閱內容源,只用網頁瀏覽器即可閱讀,節省了用戶的時間和精力;還可利用網絡數據信息,根據讀者不同的閱讀習慣,從多個維度為用戶提供獨一無二的個性化內容。
1.2跨越時空的傳播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體所具備的強大的轉發功能,改變了過去傳統媒體單一的線性傳播方式,實現跨媒體、跨平臺傳播,突破了信息傳遞時間滯后的弱點。至此,出版物不再是獨立的研究成果,而是通過各種社交網絡像滾雪球一樣逐漸擴大覆蓋面,使目標受眾能夠簡便、快捷地得到內容,縮短了內容傳播的時間周期。此時,讀者不再只是被動地、單一地接收信息,而是信息的參與者與推動者,他們會對信息的內容進行再生產和傳播。
1.3方便快捷的檢索新媒體時代,除了容量巨大外,“易檢索”也是其重要特點。每位讀者既可以隨時存儲內容,又可以隨時隨地、方便快捷地獲取所需要的個性化信息,而且網絡信息可以被多人同時、重復使用,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讀者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閱讀自己需要的新聞資訊。比如:目前的中國知網、維普、百度文庫等互聯網知識平臺,讀者可通過知識平臺進行關鍵詞檢索、快速全面查找出目前這一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及時把握該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進展,滿足讀者碎片化、差異化的閱讀需求。
2媒介融合對傳統期刊的影響
媒介融合所具有的獨特性隨著現代電子及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賦予了傳統期刊出版方式和運營模式以新的活力和內涵,同時也給期刊出版工作帶來重大影響。
2.1移動終端改變了受眾的閱讀習慣當前,移動數字閱讀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據2018年1月31日,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CNNIC)了第4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我國已邁入“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的新的傳播態勢,移動互聯網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成為新聞熱點生成、輿論發酵的主要策源地[1]。當前,大部分的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已養成依賴社交媒體獲取信息、表達訴求的習慣。傳統紙質期刊因其信息量有限,更新速度慢,內容僅局限于某一專業等多種原因,限制了讀者閱讀紙質期刊的需求和興趣,也必然導致傳統期刊讀者群流失嚴重。
2.2數字技術打破了傳統期刊的出版根據《期刊管理辦法》,期刊是指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順序編號、印刷成冊連續出版物。然而,隨著新技術和新時代的到來,這種帶有明顯出版周期的限定被打破,不再強調刊物的整本出版,而是將出版傳播細化到篇甚至是更小的概念。這一出版方式的出現使卷期、刊期等概念受到沖擊。可以利用采編系統加快組稿、審稿速度,縮短辦刊周期。在傳統的紙質出版模式下,期刊從組稿到制版印刷一般要歷經數月,而新媒體的介入會使采編流程升級、優化,使出版進入“高鐵”時代,一些學術期刊可以將最新研究成果及時。
2.3先進的技術為傳統期刊出版帶來根本性變革新媒體運用先進的技術,將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經過整合,以其獨有的傳播方式呈現在用戶面前,最大限度地調動用戶的視覺、聽覺等多項器官,使內容更加生動活潑,有效地拓展了期刊的呈現空間,實現內容的深度開發。現在的期刊不僅可以看、可以聽,還可以玩、可以贊、可以踩、可以評論互動。期刊已經不再只是信息傳播的形式,已是當下人們新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3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期刊的全新發展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局2017年7月的《2016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顯示:2016年全國共出版期刊10084種,與上年相比種數增長0.70%,平均期印數下降4.94%,總印數下降6.29%[2]。由此可見,我國期刊經營正陷入空前困難。因此,要想使傳統期刊真正地適應當前的媒體生態環境,更好地服務社會,還需要進一步從以下幾方面來加強自身的建設:
3.1堅守“內容為王”,提升傳播質量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期刊仍要將“內容為王”放在首位。一是讓內容“深”起來。傳統期刊內容的建構不應追求流水而過的時髦與新奇,不能因為傳播介質的改變而降低以優質內容為主的要求。尤其是傳統學術期刊,一定要積極融合先進的數字技術和移動終端,刊載本專業、本領域最專業、最權威的原創高端稿件,不斷提升期刊內容的質量和制作水平,為用戶提供優質的、不可替代的最新研究成果;二是讓內容“活”起來。紙質期刊單向整本傳播的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在媒介融合新時代,讀者們更希望打破刊物之間的界限,對特定選題進行主題檢索和查閱。因此,為滿足讀者細碎化、差異化的閱讀需求,傳統期刊要引入新媒體技術,針對讀者的個性需求,融合各媒體的優勢,對內容進行重新組合、提煉,有針對性地向讀者推送,使讀者隨時、隨地獲取所需的個性化學術信息;三是讓內容“立”起來。隨著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讀者更喜歡讀圖、聽聲、看視頻延伸閱讀。例如:《父母必讀》雜志,以前只能通過雜志內容對撫育經驗進行平面化傳授。在媒介融合新時代,將原本枯燥嚴肅的內容轉化為供觀看的圖示說明和小動畫,迎合了讀者的閱讀喜好,實現了期刊內容的深度開發,拓展了期刊的呈現空間;四是讓內容“飛”起來。傳統期刊要積極運用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等新的傳播平臺,打破期刊按照周刊、旬刊、雙月刊發行帶來的周期性延后弊端,提升傳播的有效性和感染力,使讀者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取所需要的信息。
3.2實現編輯蛻變,提高刊物質量編輯人才是期刊發展核心競爭力之一。過去,對傳統編輯的要求是看他是否有較高的文字駕馭能力,是否能給作者提供較好的修改建議。在新媒體時代,以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支撐的電腦、互聯網等新媒體日益成為媒體工作不可或缺的辦公用品和硬件設備。面對新的形式,編輯應緊跟時展,迅速實現自身的蛻變。首先,成為玩轉全媒體的復合型人才。網絡辦公的新形勢的出現,給傳統期刊帶來了深層次的影響。因此,對每位期刊編輯的要求也不再是單一媒介內容的制作、生產和傳播,而是具備立體思考維度的媒介多面手。編輯要想讓自己的產品具有較強的吸引力,這就要求編輯能夠熟練掌握各種辦公軟件和網絡數字圖片處理系統。因此,只有綜合素質高、個人能力強、適應性好的多面手才是融媒體時代所需的編輯人才。其次是慧眼識金的洞察力。融媒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此時,要從海量信息中及時、準確地把讀者感興趣的內容輸送給讀者是對編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求編輯要有對信息的掌控力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儲備力,能在海量的信息資源中找到讀者感興趣的內容,消除讀者真假難辨的困擾,提升刊物的影響力。
3.3多元化傳播,擴大傳播路徑正所謂“好酒也怕巷子深”,即使期刊論文的質量高,研究水平緊跟國際學術前沿,期刊的檔次也很高,但若沒有對其加強宣傳,期刊品牌影響力就無法提升。為此,傳統期刊在堅持內容為王、加強編輯人員基本功修煉的同時,還應花大量的精力經營好銷售策略,拓寬發行渠道,打造立體傳播的全媒體平臺。這樣就彌補傳統期刊傳播途徑單一、傳播范圍狹窄、傳播對象比較局限、時效性差等短板,也改變了傳統期刊“高不可攀”的形象,以此吸引更多的讀者資源。現在,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他們樂于通過網絡或者第三方平臺(如手機、客戶端、軟件)等來獲取各種信息,許多傳統期刊社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多種媒介終端的傳播新矩陣,實現期刊的紙版、電子版或網絡版等多種載體的傳播格局。例如我國老牌醫學科普刊物《家庭醫生》不僅在傳統紙媒領域深耕拓展,同時,以原有的家庭醫生網站運營部門成立“家庭醫生在線”公司,線上線下互動,初步打造出“最權威、最專業、最海量”的健康新媒體,成為廣東省新聞出版局的數字出版先鋒企業[3]。
3.4提升服務質量,吸引更多受眾媒體融合從字面上看,是以媒體為中心的一項工作,但實質上,是以贏得用戶、服務用戶為根本指向的。傳統期刊都是由郵局,試想,連讀者是誰都不知道,又如何對讀者做好服務。所以,在新的媒體時代,必須以用戶為中心才能實現目標。但長期以來,紙媒與受眾之間,只能通過簡單的問卷調查和郵箱互動等方式進行溝通,形成的關系單一且脆弱,尤其在互聯網社交媒體興起之后,這種劣勢尤為凸顯。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要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態勢:一是編輯要利用強大的數據庫平臺,針對讀者教育程度、職業特點等數據進行分析,實現對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把握,并很好地利用這些數據了解讀者的需求,以此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打造立體傳播的全媒體平臺。二是憑借自身構建的新媒體矩陣,設立互動版塊,實現與受眾的實時互動。讀者獲取信息的渠道不斷豐富,因此,為應對讀者碎片化、差異化的閱讀需求,雜志社和讀者在互動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讓讀者通過新媒體平臺參與到期刊品牌價值共創的活動中,更好地了解讀者的關注點,實現品牌的不斷創新,以吸引更多的讀者。期刊的媒介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傳統期刊要創新辦刊理念,在內容和形式上尋求突破,跳出舊思維,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媒介融合之路。此外,要借助新聞媒體的創新技術,拓展期刊的傳播平臺和經營渠道,促進期刊業的全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