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村鎮集體經濟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事關農民的福祉,是推進旅農林產業發展、實現富民強區目標的重要保證,是建設和諧新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堅強支柱,更是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和服務功能的關鍵所在。如何謀求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使弱村變強,強村更強,已是農村基層干部在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根據《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意見》(辦發[]34號)和省農業廳要求,今年,我們組織力量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就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做了一些思考。
一、發展現狀
全區67個村,330個村民小組,1.36萬農戶,農業人口4.92萬人,農村勞力2.75萬人,其中從事家庭經營的1.74萬人。集體所有農用土地總面積165.8萬畝(自然),其中:耕地6.6萬畝,園地0.4萬畝,林地154.2萬畝,水面0.3萬畝,草地4.3萬畝。家庭承包經營土地面積130.2萬畝。年底,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778萬元,村平11.8萬元。全區村級集體資產總額3811萬元,村平57.7萬元,其中債權總額645萬元,村級固定資產總額1805萬元,村平27.3萬元。全區無村級集體經營收益的村24個,占36.4%。全區有村級集體經營收益的村42個,占63.6%。(差一個村)
調查發現,村集體經濟實力較強的村,普遍具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村級領導班子強。各地普遍反映,村集體經濟發展較好的村,都有一個敢于創新、富于開拓的強有力的村級班子,有懂經營善管理創業守業并愿為村民辦事的領頭人。二是有區位、資源優勢。這些村大部分都有區位、資源優勢。城中村、城郊村以及有大型建設項目征地多的村,他們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商機較多的優勢,以征地補償款作為發展資本,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增強了集體經濟實力,如松柏村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91萬元,扣除各項支出后,本年收益為108.3萬元。一些礦產資源豐富或土地資源開發潛力大的村,通過興辦采礦企業或興建農業基地,將集體所有的資產或資源實行租賃經營獲得較豐厚穩定的收入,如蓮花村利用礦產資源優勢,收取礦山資源管理費,該村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1萬元,其中礦山資源管理費10萬元。三是集體退耕還林較多且管理規范的村,通過與農戶簽訂管護合同,按照6:4比例分成,如松柏鎮紅花朵村。四是領導重視。當地鄉鎮黨政領導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并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給予實際扶持和保護,是這些村能保持一定經濟實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主要問題
(一)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整體不強。一是村級集體資產賬面總量少。近十年來,全區農村集體雖獲得了近億元的土地征用補償金,但絕大部分都兌現給了被征地農戶,村集體帳面資產卻有減無增;二是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少,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總量近十年來呈下滑態勢,特別是年農村稅費改革以后,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陡降。
(二)村級債務負擔沉重,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村級債務負擔沉重,導致村組織財務狀況惡化,成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瓶頸。年底,全區村級集體負債總額1726.4萬元,村平債務26.1萬元。村級負債形成的原因既有修路、辦電、通水、建學校等公益事業欠帳,又有興辦企業的貸款,還有為完成“三提五統”、農業稅等任務的借款。近幾年,部分村為爭取國家扶持項目資金,只得舉債修路建房。有的村集體經濟實力本來就差,舊帳未還又添新債,嚴重影響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目前無負債的村3個,負債的村64個,其中資不抵債的村32個。稅費改革后,由于村級大部分收入來源于轉移支付,只夠保村級運轉,又無其他的經營收入來源,難以拿錢來化債。導致村干部為債務所累,根本無心無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三)服務能力下降,基層組織影響力銳減。村組織服務能力可從村組織義務工投入和生產服務開支數據變化清晰的看到:年全區投入農村義務工和積累工高達8萬個,而年以后,全區沒有受理一起“一事一議”籌勞申請。年全區收取五統費用186萬元,目前村組織已沒有此項收入。由于集體經濟薄弱,整修道路、溝渠只能靠農戶間自行協商解決,既影響了農民生產生活,又影響了村級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村級經濟發展差距大,兩極分化現象愈演愈烈。由于受管理水平、區位優勢、基礎條件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區位和資源優勢明顯,基礎條件較好,管理水平較高的村,集體經濟實力強,干部精神狀態好,管理協調工作到位,發展氛圍濃,服務能力強。而區位和資源優勢較差,基礎條件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村,集體經濟薄弱,正常運轉難以保證,村組織服務功能差,公益事業難興辦,村級經濟及社會各項指標發展緩慢,有的村甚至干群關系緊張。
三、制約因素
從管理角度看,我區村級集體經濟之所以發展不快,既有認識不足的問題,也存在管理方式方法問題。就村級集體經濟本身看,目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緩慢既有發展動力不足的內因,又有外部客觀環境的制約。
(一)對發展集體經濟的認識不足,制約了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是部分村干部對發展集體經濟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不足,忽視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社區內經濟事物協調、生產服務方面難以替代的作用,更沒有認識到集體經濟發展對基層政權穩固的重要作用,有的甚至將村級集體經濟與家庭經營的發展對立起來。二是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復雜性認識不足。集體經濟這一古老的經濟制度,依然存在于當今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中,本身就顯示出其頑強的生命力。一些人簡單地將集體經濟歸結為意識形態的產物,不能客觀地認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對構建和諧農村的積極作用。三是對外部環境影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程度估計不足。一些人片面地把當前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的原因主要歸結為村干部素質、能力以及農民集體觀念淡薄,而沒有客觀地認識到諸多外部環境因素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集體經濟管理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科學,要與時俱進不斷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二)集體經濟組織不健全,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村稅費改革后,隨著行政村組的拆分合并,人事變更,全區大多數區域性合作經濟組織事實上已自然消亡,村委會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部分經營管理職能,直接影響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集體經濟組織健全與否不僅僅是個組織形式而是一個責任主體的問題。首先,村委會或黨支部不是經濟組織,沒有相應的合法經濟主體地位,其經營活動受到限制。其次,村集體經營管理事務缺乏人力保障。村委會的性質決定了管理者將行政事務放在優先考慮位置,在事多人少的情況下,村干部難以集中精力抓集體經濟發展。三是組織不健全導致集體資產產權歸屬不明晰,事實上也造成管理責任主體不明,集體資產安全難以保障。如我區在歷次撤鄉合村并組過程中,就普遍存在集體資產平調的問題。由于集體經濟組織不健全,其合法權益難以保障,打擊了農民積累集體財富的積極性,阻斷了農民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內動力。
(三)集體積累制度缺失,村級集體經濟難以發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要有有效的積累機制作保障。目前,村組織事權多,支出項目多,非生產性開支大,政府轉移支付資金和發包上交收入只能勉強維持村級行政管理的日常運轉,無財力發展集體經濟。農村稅費改革后,由于生產服務資金籌集制度變革,一些原應由農民承擔的費用大多轉嫁到村集體頭上。村組織走入“事做的越多,負擔就越重,集體實力就越弱”的怪圈。由于勞動積累制度終結,村組織難以積累發展資本。
(四)管理方式缺乏創新,不適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多年來,對指導、監管村集體經濟活動的實踐在不斷探索,但一直沒有破解村級財務管理“一松就亂,一緊就死”的難題。目前我區對村級財務實行最嚴格的資金和帳務“雙代管”管理制度,這種管理方式雖利于集體資產“管好”但不利于“用活”,適宜管理村委會這樣的行政事務單位,但卻不利于村級經濟組織的活動,不利于激發村干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村組織對集體資產管理大都采取租賃承包的方式,這種方式雖然適合當前村級資產的現狀,但同時也阻礙了村辦企業的發展,同時,由于村級管理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機制不健全,一些資產價值縮水嚴重。
四、對策及建議
(一)提高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認識,強化發展意識。雖然國家財政支農力度逐年增加,但公共財政不可能包攬農村各項公益事業,農村公益事業的投資主體依然是農民。目前由于村級集體經濟薄弱,許多生產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無法修繕,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影響了村級組織凝聚力和號召力,進而影響到黨在農村執政地位的鞏固。因此,我們必須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盡快出臺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政策,增強集體經濟實力,推動農村社會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二)完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形式。一是修改和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有關法規,使之適應當前農村改革發展的實際。二是恢復或建立農村社區性合作經濟組織,確立村集體經濟組織從事經營性活動的合法地位。三是結合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清理和委托管理工作,政府撥付專項資金、配備專門人員,在全區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產權交易中心,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四荒地”使用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養殖水面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農業類知識產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權、農村房屋所有權、農村閑置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業生產性設施使用權進入市場交易,使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規范化,農村集體資產交易透明化,價值最大化,實現保值增值的目的。不斷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四是引導村干部牽頭組建特色產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探索“一村一品”產業化經營運行新機制。
(三)加強指導,做好資產、財務管理的文章。要指導好村級組織,加強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一是開源。在資產管理上,指導好村級經濟組織盤活用好集體資產,大力推進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經營,確保資產保值增值,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二是節流。在財務管理上,通過村財和民主監督等環節,規范村級財務核算體系,嚴格控制非生產性支出,堵塞村級財務漏洞,把有限的村級資金用到刀刃上,用到發展集體經濟上,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三是控債。在債務管理上,加強對村級不良債務的監管,嚴格控制新增債務。村級組織要通過收欠還債、核銷減債、置換抵債、盤活銷債、降息降債、增收化債、管理控債等措施,使現存的村級不良債務逐年下降,逐步卸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包袱。
(四)加大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參照國家和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優惠政策,出臺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扶持政策,建立財政專項資金扶持集體經濟薄弱村。二是加大人力支持力度。加大對農村干部和后備干部的培養,不斷豐富幫扶形式,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在技術、人才上的優勢,開展智力支農活動。三是建立健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制定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在招商引資引智等方面的獎勵政策,激發社會各界為集體經濟發展出力。四是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成效納入村兩委班子及其成員的任期目標責任制嚴格考核,并與個人的政治、經濟待遇掛鉤。五是實施“強鄉、興村、富民”工程,加強對村級集體經濟的領導。實行區級領導包鄉鎮,區直部門和企業對口幫扶經濟薄弱村行動計劃。經過3至5年的努力,使全區集體經濟薄弱村年經營性收益有較大的提高,90%以上的村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推進村級集體經濟步入良性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