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哲學視野下德育芻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德育是我國全民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德育是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于身心急劇發展的時期,很多學生沖動任性、組織紀律觀念薄弱、缺乏團結合作精神,因此加強對這些學生的德育工作很重要。班級是學校的基層單位,如何有針對性地、高效開展班級德育工作,值得班主任不斷地去思考。班級德育工作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是教師指導下學生能動的道德活動過程、是學生內化社會道德要求的過程、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又是學生知情意行逐步統一的過程,因此,在哲學的高度上對職業學校的班級德育工作進行深刻的反思,更有助于班主任全面貫徹德育原則,促進職校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反思我們的班級德育工作,往往能使我們少走彎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要求班主任一切從實際出發作為班主任,必須要明白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移入人腦并經過人腦加工改造過的物質。因此,一切德育工作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現實中很多人習慣從德育方針、政策和原則出發來考慮德育工作,這是“教條主義”,是實際工作中的唯心主義。偉大的導師列寧說:“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這是關于意識能動作用的科學論斷。班主任對學生精神需求的漠視無疑會陷入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泥潭。首先,分析學生現狀,一切從實際出發;其次,關注學生的精神需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二、聯系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克服主觀隨意性,全面去考慮問題聯系是指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以及事物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聯系的客觀性是指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聯系的普遍性指的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同其他事物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存在與發展,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聯系的客觀性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葉遮目、不見泰山”,要深入調查研究,詳細占有學生的各種信息,科學分析學生現有的道德認知水準和道德行為,不能用主觀臆斷的聯系代替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對學生的行為作出“想當然”的推測。聯系的普遍性要求我們在工作中防止片面與僵化,全面去分析問題。
1.由果析因、由因推果,因果互為轉化。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因果可以互為轉化的規律,促進良性循環。
2.偶然中有必然,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偶然因素,抓住機遇,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在德育實踐活動中只有把握了學生發展的必然性,我們才能獲得“教育自由”,游刃有余地開展德育工作。同時,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存在很多偶然因素,我們不但可以通過這些偶然因素來揭示其必然性,而且要充分利用這些偶然因素,抓住“機遇”,促進學生發展,避免不利偶然因素的影響。
三、物質世界的永恒發展要求班主任摘掉“有色眼鏡”,學會用辨證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和自身的工作發展是事物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前進上升運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運動。任何事物都是一個永恒發展的過程,在班級德育工作中始終要堅持發展觀。職校生身上存在很多問題,正是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班主任才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在德育實踐活動中要反對主觀主義和思想僵化,要相信職校學生的發展潛力,要確信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一定會營造出優良的德育氛圍。第一,發展的道路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由此可見,作為發展中的職校學生身上的缺點是暫時的,通過適當的引導,學生一定能戰勝自我,健康成長。第二,質量互變規律告訴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在工作中既要反對因循守舊、停止不前,又要反對好高騖遠、急于求成。第三,班主任要滿懷豪情,又要埋頭巧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本班的德育策略,分階段、有步驟的地實施,推動學生的發展。不可有畏難情緒、停滯張望;也不必盲目提出不切實際的高指標,急功近利。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德育工作者具體問題具體解決,不僅要反對教條主義,還要反對經驗主義;矛盾發展的不平衡原理要求我們善于抓住重點,統籌兼顧,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內部諸要素或事物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事物就是矛盾著的事物。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辨證關系要求我們將德育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方法與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盡量避免把一般的原則當作僵死的公式,也要反對只從特殊出發,憑經驗辦事。事物是多種矛盾的統一體,其中有居于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和處于從屬地位的次要矛盾,又有居于主導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處于非主導地位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在研究學生問題時,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同時也要分清主次,不能均衡看待。首先要教育學生必須自己依靠自己;其次要告誡自己必須區別對待學生。在班級德育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集中力量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對“均衡論”。德育的對象本來就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對待共性的東西,班主任可以按照德育的一般規律去實踐。對個性的東西,則必須區別對待,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要求德育工作者深入到學生中去,少一些學究式的探討、多一些實踐的嘗試與反思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哲學,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反映論。鄧小平同志曾說:“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認識的目的。
1.強調德育工作的實踐性并不是說班主任可以不學德育的一般原理與方法。實踐需要科學的理論作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學生是我們教育的對象,不是實驗的對象,在班級德育工作中“瞎子過河,走一步算一步”,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中是危險的。用理論來指導德育實踐活動才能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避免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或難以挽回的損失。
2.理論來自于實踐,實踐是理論的基礎,離開具體的德育工作去空談德育理論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班級任何一項德育制度的制定、任何一套德育管理措施的實施,都應該實事求是地去調查研究,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職校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制定可操作性的班級德育計劃,并在具體的實施中不斷調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