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程序
(一)研究對象本文訪談對象的“大學生”,是指畢業于中國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他們是在畢業后的一兩年內忙于找工作,卻一直沒有找到適合自己工作的畢業生,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樣方法,選擇A同學作為研究對象。她畢業于某地級市師范類大歷史系,畢業后近兩年的時間里,基本上都是在找工作,筆者對其進行了長時間的追蹤訪談,力圖反映以A學生為代表的大學生在找工作過程中的生活狀況與心理壓力。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敘事探究的方法進行分析,作為質性研究的一種方法,敘事探究關注人的生活經驗,抓住人類經驗的故事性特征進行研究,并用故事的形式呈現研究結果的一種研究方式。近幾年來,我國教育領域很多相關研究采用“敘事探究”這一方法,敘事研究者關注經驗的代表性、因果關系、即時性,事件經驗和事件講述的差異、敘事形式、在整個研究文獻中的前后一貫性,研究文本的感染性、真實性、充分性和合理性。敘事探究通過敘事方式進行探究,即借助被訪談者講述的故事進行理解、分析和詮釋,在此基礎上,還原事件經驗的現實性。
(三)研究程序首先,參考當前學術界關于大學生就業的研究成果,綜合分析影響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及其因素,編制大致訪談提綱;其次,告知A學生自己的身份和研究目的,訪談資料只用于研究目的,并強調保密性,此外,在經過A同學同意下對訪談進行錄音;第三,按照提前編制的訪談提綱,進行深度訪談,諸如你找過幾個工作?具體什么情況?當時的心理感受以及結果如何?等等。通過訪談和研究,形成初步判斷,認為可做進一步研究。第四,選擇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對其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觀察與研究。在這一過程中,有目的地進行了六次現場觀察,并進行訪談,寫觀察日記。在此基礎上,與A同學的室友、家人和朋友等進行交流,收集這些人對她的評價。第五,整理訪談材料和錄音內容,將錄音轉化為文本。在文本分析研究過程中,不時就一些問題對她進行及時訪談,并不斷地追問,力圖把握其具體行為和心理活動。
二、研究內容與相關分析
A學生畢業后接近兩年的時間里,一直忙于找工作和參加各種招聘考試,她的目的只有一個———找到有編制的穩定性工作。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她付出了很多努力。
(一)“蹭校一族”A同學畢業后,參加了其家鄉縣城組織的事業單位教師招聘考試,但沒有進面試。一直在大學附近租房子,繼續利用學校的圖書館、教室和食堂等資源。在訪談過程中,筆者發現A學生雖然換了好幾個城市,但租房都是在高校附近。可見,她仍然揮不去曾經的學生情結,做著“蹭校族”。高校良好的環境和各種資源為A學生提供了便利,她不僅可以利用高校的圖書館、教室、運動場等設施,而且可以享受學校比較便宜的伙食。可見,以A學生為代表的“蹭校族”無論在哪個城市,仍然還是留戀學生的生活環境,依賴學校提供的各種資源,難以擺脫學生的某些特質。就生活圈子而言,也是同學、教室和食堂等,與學生時代沒有什么差別。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也導致了他們不能很快實現自我身份的改變,總是以“學生”身份自居,沒有考慮到“社會人”的角色。很顯然,這也不利于其很快地融入社會。
(二)艱難的自立與心酸的生活1、無顏面再向父母伸手要錢A學生來自農村,父母均為農民,家中還有兩個弟弟正在讀大學。一個農村家庭,三個大學生,高昂的學費與農民微薄的收入形成很大反差,所以,沉重的家庭負擔使A同學沒有勇氣向父母要生活費。A學生所面臨的壓力對很多農村學生來說,并不陌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費盡心血供養一個大學生已經相當不易,令人遺憾的是,卻找不到工作。所以,A同學要在沒有找到穩定工作之前,自己邊打工邊學習,以維持自己的生活費用和房租。2、本科生去酒店當服務員面對經濟上的壓力,無奈之下,A同學去某星級酒店,做起了服務員。生活的壓力雖然解決了,但又平添了很多精神上的壓力。她說,“一個大學生在酒店里做服務員,想想都感覺心里很不平衡,酒店服務員一般是年齡較小的初中畢業生做的工作,現在的同事都比我小,干起活來比我麻利多了。由于我戴著眼鏡工作,客人便很好奇,當得知我是大學生后,還經常用異樣的眼光看我”。十年寒窗苦讀,本希望大學畢業后,找個穩定的工作,但面臨的不僅是待業的煎熬,而且是生活的無奈,用她的話來說,“一個初中畢業生都能做了的工作”,這不是大材小用,而是當今人才資源的浪費。3、微薄的收入與法律意識的缺失A學生不僅頂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在酒店打工,而且工資特別低,甚至低于一些省市的最低工資水平。她說,原來全職的時候一個月1200元,現在改為鐘點工了,下午四點上班,晚上等自己負責的包廂客人走后,才能下班,一個下午加晚上是20元,工作一個月也就拿600塊錢。很顯然,A學生的鐘點工工資不合法。按照A學生所在地區小時最低工資標準6.5元計算的話,3小時便能收入約20元。根據相關調查發現,大學生在法律意識方面普遍存在法律知識掌握不牢、權利義務理解不深、守法護法精神欠佳、法律信念不堅定等問題。當前,由于大學生對社會就業崗位需求了解甚少、缺少正確的就業定位,學校對大學生缺乏系統的法制教育,以及家長對大學生的教育存在偏差等原因,造成了大學生就業存在法律意識缺失的問題,往往出現不知法、不懂法的現象,以致當自己合法權利被侵害時,并沒有意識到或者不知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
(三)對未來的思索與追求繼高考獨木橋后,A學生又踏上公務員考試的獨木橋。但公務員考試的專業限制令她大為不滿,也導致了她對自己和其所學專業的輕蔑。她說“,唉!學這個破專業干什么!考公務員的專業要求很少有歷史專業”歷史專業或許不如財經類好找工作,但歷史專業也給予了她其他專業所不能給予的東西,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只不過在就業市場上,歷史專業相對于其他的專業稍微遜色而已。麥可思《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藍皮書》指出:在2011屆本科專業門類中,專業對口率①最低的為歷史學類47%。所以,大學歷史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存在著報考生源不足、就業相對困難、學生學習勁頭不足等狀況,這種現象屬于史學危機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反映,不僅有經濟體制轉型的影響、應用學科的沖擊等因素,也存在著史學研究和史學教育目的不明確,脫離現實需要的自身原因。不管怎樣,A學生對未來工作還是滿懷信心的,即使工作很累,仍然保持堅強的意志,但有時也會陷入內心的糾結與迷惘中,思考自己的前程在何方,并常常處于糾結的煎熬之中。所以,未就業大學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生活問題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對自己前途渺茫的擔憂和心理負擔。這些高學歷群體,不同于一般的打工者,因為他們有知識(其中不乏有些具有很強的專業知識背景),能深入思考很多社會問題,尤其當與周圍身邊同學的對比形成反差時,他們感到的不僅是無助,而且也有很多無奈,然而,更多的是對生活目標與人生追求的思索。
三、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高等教育逐漸大眾化,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多。2008年全國大學畢業生559萬,2009年611萬,2010年631萬,2011年為660萬人,2012年達到680萬人,2013年畢業生達到699萬人,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就業壓力也不斷增大。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截至2009年6月份,我國2009屆高校畢業生簽約率為45%,有275萬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就業總量與上年持平,但簽約率比上年下降了三個百分點。在就業人數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畢業生的簽約率卻沒有提高,反而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涌向就業市場,往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新一屆畢業生又摩拳擦掌,希冀在就業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如此循環往復,就業矛盾越積越深。在這種就業形勢下,很多人像A同學一樣懷揣著美好的夢想,雖然經歷了多次挫折,但仍舊奮斗在尋找工作的路途上,積極樂觀面對人生。在此,也希望政府和高校等有關部門多關注一下未能實現充分就業的往屆畢業生,并在相關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
作者:武文霞單位:廣東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