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口流動模型下畢業生就業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現階段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地域選擇和遷移分析
對于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分析,不能脫離我國的基本國情,尤其是我國社會經濟的二元特征———城鄉二元結構、東西部地區二元結構等。大學生就業地域的選擇是一個城市向另一個城市的遷移,與托達羅模型的本質是相同的,都可以看成勞動力在兩個地區間的流動。鑒于此,可以借用分析二元經濟背景下農村人口流動狀況的托達羅模型來分析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對于我國高校畢業生來說,考慮到我國二元經濟的現實情況,大學生在就業時實際上存在著前往一線城市(或東部地區、發達地區)及二、三線城市(或西部地區、欠發達地區)就業兩種選擇。下面我們根據托達羅人口流動模型分析畢業生就業的地域選擇。
1.1工資、戶籍、社會保障等預期收益工資收入是畢業生就業擇業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一線城市或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工資收入存在差距,東部發達地區收入水平較高,因此對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而西部欠發達地區無法提供與東部發達地區同樣的勞動力價格,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對畢業生的吸引力較弱。這種工資收入水平的差距直接影響著畢業生就業地域選擇的決策。據教育部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數據庫統計顯示,在2004~2010年間,京津滬地區和東部地區(不包括京津滬)始終是凈流入地區,而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始終是凈流出地區。較中西部地區而言,東部地區是畢業生就業流向的首選,“孔雀東南飛”是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的真實寫照。除工資收入外,我國勞動力市場在地區間由于戶籍、社會保障等因素也存在著嚴重的分割,地區間流動存在很大的障礙。由于我國的戶籍制度使人口缺乏流動性,從一線城市流向小城市相對容易,相反若畢業生前往二、三線城市或欠發達地區就業,短時間內遷回發達地區的可能性就很小。因此對于畢業生來說,往往第一份工作就會決定終身的發展軌跡,預期到這種流動的壁壘后,畢業生就不會輕易做出前往欠發達地區就業的選擇。就與戶籍制度相關聯的社會保障制度而言,各地區社會保障的范圍和程度、地方財力、管理規范化等都具有一定差異,社會保障水平整體上存在著東部高于中部和西部、城市高于農村的現象,再加上教育等限制人口流動的體制障礙,都成為影響畢業生就業地域選擇的重要因素。工資、戶籍、社會保障等收益的差距導致了學生對一線城市、發達地區就業的過度偏好,這種偏好促使大量的學生就業定位偏高,為獲得一線城市數量相對有限的工作機會而展開激烈的競爭,另一方面欠發達地區的工作崗位卻乏人問津,造成了“無業可就”與“有業不就”現象的共存。
1.2就業機會對預期收益的影響影響預期收入差異的因素除各種實際收入的差異外,還包括就業概率和就業機會的差異。不同地區勞動力市場的就業機會存在差異,經濟發達地區對人才的需求較大、吸納勞動力和創造就業機會的能力較強,因此畢業生獲得就業機會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根據托達羅模型,預期的收益取決于找到工作的概率與實際收益,因此除去收益差距外,考慮到發達地區較多的工作機會,畢業生也會傾向做出前往發達地區工作的決策。根據托達羅模型的理論,在城鄉預期工資差異很大的條件下,勞動力的遷移就會繼續下去,但人口遷移率一定會超過城市工作機會的增長率,也就是說發達地區的人才流入率會超過其自身的經濟發展需求和工作機會增長率。同時,發達地區長期以來作為高水平人才的集中地,其吸納人才的能力固然很強,但人才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梢哉f,隨著區域人才的相對飽和以及競爭的日趨激烈,發達地區的工作機會必然會減少、工資會降低,從而導致預期收益的降低。此時畢業生也許會傾向于做出前往二、三線城市或欠發達地區就業的決策。
1.3遷移的貨幣成本、心理成本對預期凈收益的影響人口遷移主要是由相對收益和成本的經濟考慮所促進的,前面我們討論過工資、戶籍以及社會保障等收益的地區差異,然而任何決策都是成本與收益的綜合考量,因此畢業生在進行就業地域選擇時除了考慮各地區的收益差異外,也會考慮遷移的成本。遷移所需的交通費、住宅費及其他的額外費用屬貨幣成本,當這種遷移成本小于預期收益時,預期凈收益為正值,此時畢業生傾向于進行遷移。然而相對于貨幣成本,有學者認為心理成本才是遷移成本中更重要的部分。發達地區高昂的生活成本以及激烈的競爭往往給剛畢業的學生造成很大心理壓力。此外若離開生源地或就學地前往外地就業,則意味著離開熟悉的環境,離開家人和朋友,需要適應全新的環境,這也為畢業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成本。因此,發達地區一方面意味著高收入和較多的工作機會,但畢業生若考慮到遷移帶來的巨大心理成本,則未必會完全傾向于向發達地區遷移。從心理和情感的角度出發,部分二、三線城市或欠發達地區的畢業生可能會選擇在生源地或就學地就業。遷移的成本還可以解釋畢業生就業流動的“鄰里效應”,有研究表明畢業生在就業“北上廣”聚集的過程中出現了所謂的“鄰里效應”,即在當地就業的非本地生源中大多數來自鄰近省份。與其他畢業生相比,鄰近省份畢業生遷移的預期成本(包括貨幣成本和心理成本)較小,在預期收益相似的情況下,預期凈收益更大,因此更有遷移的動力。
2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啟示
根據前面的分析,托達羅模型從收益差距、就業機會、遷移成本的角度都可以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動問題進行解釋。若高校畢業生就業地區選擇更加多樣化、更加分散,則有利于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均衡發展以及緩解區域化的就業壓力。托達羅模型對于畢業生就業地域選擇均衡化有如下啟示:1)高校畢業生前往發達地區就業是地區間收益差異所導致的,考慮到這種差異,其向發達地區的遷移符合人的自然理性。因此擴招并不是目前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而二元經濟下的收益差距和就業機會差距才是癥結所在。要解決就業難問題,實現人力資源配置的區域均衡化,真正的關鍵在于緩和我國城鄉分割、東西部分割的現狀,切實縮小二元差距。要提高其他地區對畢業生的吸引力,首先需要發展地區經濟和各項事業,從而帶動收入水平的提高、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只有預期收益的地區間差異逐漸縮小,才能實現畢業生就業地區選擇的分散化、均衡化。2)戶籍和社會保障壁壘也是學生就業地域選擇的重要制度障礙。戶籍流動有助于淡化學生“一步到位、終生不變”的就業觀念,有利于畢業生在擇業后進行繼續流動,因而可以緩解畢業生在求職時一味擁堵在發達地區或一線城市的現狀。人力資本的不均衡會進一步擴大地區經濟發展差異,而逐步擴大的經濟差距帶來的則是人力資源配置的更加不均,由此陷入惡性循環。因此,若取消畢業生戶籍流動的壁壘,加大檔案、戶口的流動性,則有利于其做出更加理性的選擇。地區間的社會保障差異也是阻礙畢業生就業流動的重要政策壁壘,因此逐步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均衡社會保障體系,才能有助于解決畢業生就業的“扎堆”現象。3)由于存在“鄰里效應”,各地區在吸引本地生源學生或本地就學學生上本身就具有一定優勢。因此二、三線城市或欠發達地區可以在這一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加大宣傳、制定優惠政策、提供更完善的就業保障,進一步提高吸引力,從而留住人才。4)在預期收益差異很大的條件下,畢業生遷移率會超過發達地區工作機會的增長率。隨著發達地區勞動力的持續涌入、競爭的不斷加大,其收入和就業機會都會有所降低,此時會有更多的畢業生選擇前往欠發達地區就業。但這只是畢業生的被迫選擇,是區域間人才流動極度不均衡造成的結果,而不是緩和現階段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解決辦法。5)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畢業生很容易將市場價值規律運用到求職擇業的過程中,將薪酬福利等作為決策的重要標準。因此高校需要將就業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加強對大學生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國情與形勢教育,鼓勵和引導畢業生調整擇業觀,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的建設結合起來。此外,還應鼓勵學生綜合考慮就業概率、預期成本和收益,從理性的角度對就業地域做出選擇。
作者:羅希單位:北京大學研究生院醫學部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