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鎮成人教育學校轉型實踐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經驗
1.1加強領導,科學謀劃社區教育發展思路
1.1.1建立機構,健全體制,為開展社區教育提供組織保證。
木瀆鎮鎮黨委、政府一貫重視社區教育工作,2003年,成立了木瀆鎮社區教育委員會,設在鎮成校,由鎮成校校長擔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負責全鎮的社區教育日常工作,根據全鎮社區教育發展規劃,制定具體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指導和管理全鎮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村、居委會、企業負責村、企業社區教育的統籌、協調,根據全鎮社區教育發展規劃和本村、居委會、企業的實際,制定本村、居委會、企業社區教育的工作計劃,組織轄區居民開展各類社區教育活動,進行協調、檢查、考核、評估。
1.1.2大力宣傳,全面發動,為開展社區教育營造輿論氛圍。
木瀆鎮充分利用電視廣播、櫥窗、橫幅標語、戶外電子廣告屏、網絡、宣傳手冊等多種形式,在企事業單位、學校、全鎮市民中廣泛宣傳社區教育理念、木瀆鎮發展社區教育規劃,發動廣大社區居民參與各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在全鎮范圍內營造學理論、學知識、學科技、學技能的良好氛圍,積極創設一個“無人不學、無時不學、無地不學、全民參與、終身學習”的學習環境。
1.2加大投入,為發展社區教育提供資金保障。
社區教育專項經費每年區、鎮財政以人均2元的標準核撥,全年16萬元,而且經木瀆鎮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列入每年的財政預算。積極創建村級學校和基層單位的文化設施,夯實社區教育基礎。木瀆鎮9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均建起了市民學校、青少年校外教育輔導站、老年活動中心。
1.3加強“三支隊伍”建設,為開展社區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木瀆鎮社區教育中心配備14名在職在編的社區教育專職教師,12名合同制工作人員,全部用于該鎮的社區教育。同時,組建了一支由30名大學講師、經濟師、會計師等組成的兼職教師隊伍,成立了一支熱心社區教育的、成員廣泛的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目前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有5598人。
1.4加強規章制度建設,保證社區教育有序開展。
為扎實開展木瀆鎮社區教育工作,由鎮社區教育辦公室制訂《社區教育工作制度》、《社區教育工作者崗位責任制》,做到年初有要求、年中有抽查、年底有考核;不斷完善社區教育檔案管理制度,鎮社區教育中心專門建起檔案資料室,落實教師專人負責,及時收集和整理鎮、村和各企事業單位組織開展社區教育培訓工作原始臺帳資料,包括書面資料和圖片資料,做到檔案齊全、裝訂規范、歸檔科學合理;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實行財務公開。
1.5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活動,全面提升市民生活質量和整體素質
1.5.1重視老年教育,關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如,有健身的:功夫扇隊、太極劍(拳)隊、登山隊等;有娛樂的:腰鼓隊、舞蹈隊、合唱隊、書法班等。一年中,參與各級單位組織的以及在老年活動中心和群眾組織的活動人數超過2萬人次。
1.5.2開展各類文體活動,豐富市民業余生活。
以“廣場月”文藝活動為載體,展示吳文化風貌。堅持做到每月一場廣場文藝,“姑蘇十二娘”的吳歌表演,書畫、服飾和蘇繡等表演演繹出了吳文化的精髓,不僅為傳承弘揚吳文化、打造歷史文化名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也為全鎮市民奉獻了一道道文化盛宴。2.5.3開展創建學習型社會活動,積極推進組織學習創新。提高全鎮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樹立了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理念。
2啟示
2.1要打造社區教育品牌。
該校應該在多項社區教育活動中選出具有特色,并能發揮社區教育長效機制的活動作為社區教育品牌,如“萬名市民讀書活動”、“數字化社區教育”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大大提高了廣大市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有效載體,如能繼續推廣,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圍內起到引領作為,成為社區教育品牌。
2.2社區教育重心向下,夯實基礎。
夯實基礎,是堅持社區教育可持續發展、實現教育惠民的需要。從該校發展情況來看,要進一步夯實社區教育基礎,要把工作重心向下,注重市民學校建設,市民學校是社區教育的基層教育機構,只有加強市民學校建設,最大程度發揮其作用,社區教育才能真正深入群眾,惠及全民。
2.3探索實踐模式,完善青少年校外教育機制。
該校立足實際,堅持就近就地原則,采用多種形式開展校外教育活動。一是村、社區(居委會)舉辦。一些條件較好的村、社區專門設置青少年活動中心,購買圖書,添置文體活動器材,聘請輔導員,有組織地開展多種教育活動。二是村校聯辦。由學校提供活動場所與設施,村劃撥專項經費,聘請學校教師擔任輔導員,聯合組織教育活動。三是企業、社區聯辦。民營企業家作為對社會的回報,劃出資金,由社區組織青少年開展各類教育活動。
2.4在資源建設上突出品質性,提供優質教育學習資源。
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特別要加大中小學的全方位開放度,組織教師志愿者開展高品質的社區教育;與旅游、文化部門合作,把吳文化的豐富底蘊打造成特色課程資源,放在“市民學習網”上,增加網上學習資源。做到學習培訓自主化,課程供給超市化,學習時間彈性化,管理手段現代化,學習成本最低化。在教育活動上突出創新性,提高居民參與度、滿意度。讓各種文化活動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讓各種活動形式為市民喜聞樂見。
作者:王小燕單位:成人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