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日高校創新教育模式的差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起步較晚,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2002年4月教育部才開始啟動創業教育試點工作,而將創業教育納入教學則更加的晚。但是不容置否的是,在我國的高校創業教育發展上來看,還是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果。但如若從整體上來看,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現狀還是存在著比較顯著的問題。能夠全力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技術和適應時代需求的創新性人才可以說突顯出嚴重的不足。因此,我國高校科學技術的培養和大學生的自主創業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需要大幅度的提升。日本創新教育始于1868年的明治維新,二戰后取得了長足的進展,70年代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而90年代以后日本的教育改革也開始全面強調了高校教育的創新和創造性。日本政府也可以說是大力支持和推進高校的創新教育。而總所周知的是,日本高校在整體的構造上與我國高校有所不同,因而在創新教育的發展上也存在著很大差異。而對于我國高校創新教育而言,日本的創新教育發展的確突飛猛進,并且具有創造性和前瞻性的發展。而日本高校的創新教育無疑也大力推進了21世紀日本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1.中日高校創新教育模式差異——高校入學制度改革90年代初,日本高等教育進行了大幅度改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可以說日本的高中教育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而為了應對高中帶來的巨大變化,高校就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日本的高校在此過程中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日本高校在適應高中變化的過程中,進行了全方位的多樣化轉型,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與創新。首先,日本高校一改以往風格,在招生考試制度上做了深度改革。考試機會不只是采取單一的高考形式,而是采用多角度多方向多元化的方式。而且高校在選拔上也是以適應各個各院各系的專業教育目的和特色為主要目標。。我國高校招生考試制度一直以來都是采取高中畢業生參加全國統一高考的形式。首先命題、考試就是國家統一進行,而高校也同樣在國家統一領導下進行高中畢業生的錄取工作。這種制度無疑是死板的,但是毋庸置疑的它所具有的權威性。但是,這種高校入學制度讓高中畢業生的自主選擇性大打折扣。由此可見,日本的高校入學制度的模式具有較大的彈性。
2.中日高校創新教育模式差異——高校創新教育改革90年代以后,日本開始著重強調“創造性”的高校,由此可見創新創業教育從此開始進行了長足發展。并且在日本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日本高校的創新教育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日本針對本國的經濟和社會形勢對高校的創新教育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從以下幾個大發面進行了改革。首先,日本高校對學分和學科進行了重新設置。學分不再是過去的固定學分,而是采取了一部分學分為固定必修學分,而其余很大一部分學分都讓學生自修。這樣可以讓學生自主的、興趣性的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這樣改革不只能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并且能讓學生個性和能力得到創造性的發展。高校的個性化多樣化改革也為社會提供了具有創新性和創造頭腦的新型人才。其次,日本對高校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更新和完善,在高校中增添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型學科,并且按照學生能力開設班級。并且增加了以實踐、實習為主的小班課程,大大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也為社會培養了符合實際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再次,高校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修課機會。教學上也加強了學校與產業、企業等社會團體的聯系,使大學生能夠有更多的實習機會,為大學生未來的出路提供更多更好的實際經驗。并且在實踐當中培養了大學生更靈活的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最后,日本還對高校的教育方法進行了改革,強化了大學生的“獨創”意識,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實踐與教學相結合,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被大力激發。
中國高校的創新教育模式可以說也在大踏步的發展中。但有利于創新教育的課程設置方面還是較為簡單,多樣性還是非常欠缺。高校學生還是無法自由選擇符合自己性格和愛好的相關課程。日本高校向社會的開放很值得我們借鑒。中國高校與社會的聯系還是相對少,國內高校應積極爭取與企業等社會機構的合作,大力培養大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日本政府和高校不只重視課程的設置,也重視以人為本。從教師的能力出發,著重對師資隊伍的建設。為高校教師提供了大量的再學習和再進修的機會。可以說這既有利于給教育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又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知識水平,提高教師的教育創新能力。教師的良好創新性和創造性自然而然就會影響和激發到大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三、結論
總之,中日兩國在高校創新教育模式上具有較大的差異,我國高校在借鑒日本或是其他國家高校的創新教育經驗的同時,也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適合我國高校自身發展特點的優秀經驗。我國高校也應該結合中國特色,構建一個具有生機活力的教育體系,完善高校創新教育模式。大力發展我國的高校教育,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知識科技基礎和優秀的創新型人才。
作者:劉海楠 單位:白城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