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就業思想調查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就業意向和選擇
提到“畢業后的選擇方向”的時候,24%的學生選擇了考研,11%的學生傾向于出國留學,16%的學生希望投身于IT或通訊行業,10%選擇了金融行業,選擇鐵路相關行業占7%,有6%的學生希望自主創業,4%目標為項目就業(西部志愿服務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村官等),還有17%選擇了其他。對于有考研意向的學生,問到原因的時候,就業壓力大被認為是最主要原因,被選擇1451次,601人選擇了喜歡學術研究,為了延長在校時間和因為周圍同學考研而考研則分別被選擇531和408次。對于“是否愿意去西部艱苦地區就業”的問題,16%的被調查者表示很愿意去,15%的學生選擇了迫不得已才去,22%的學生堅決不去,最多一部分人,達47%的學生則是暫不考慮。對于“擇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工作地點和生活環境、發展空間這兩項更受青睞,分別被選擇1247和1137次,薪酬福利,個人興趣和個人培訓機會次之,分別被選擇839、650和628次。589人次選擇了專業是否對口,586人次選擇了公司業務和發展前景,公司文化和管理體制、公司知名度被選擇最少,只有229和185次。當問及“求職過程中的困擾時”,23%的學生選擇了缺乏工作經驗,22%的學生認為是缺乏社會關系,求職技巧欠缺和就業指導不夠分別占20%和18%,最后17%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個人能力不足。至于“擇業首選地區”,30%的學生選擇了大連,19%的學生選擇了東北其他地區,選擇京津冀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人數稍次之,分別占17%和14%珠江三角洲和華中地區則分別占了7%和6%,選擇西部地區的最少,只有3%。問到“就業目標與所學專業相關度時”,39%的調查者傾向于專業關聯性工作,13%更愿意通過第二專業謀求工作,選擇本專業就業和與專業毫不相干者都占24%。薪資也是大學生關注的重點問題,首先是“實習期薪酬期望”,選擇2000-3000元的最多,達被調查者總數的32%,選擇1000-2000元和3000-4000元的學生次之,分別為22%和19%,另外,12%的學生選擇了4000-5000元,11%選擇了5000元以上,選擇1000元以下最少,只有4%;而對于“轉正之后薪酬期望”,選擇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5000元三個階段的別調查者比較均勻,分別占總數的27%、24%和24%,13%的學生選擇了5000元以上,1000-2000元被11%的學生選擇,還有極少一部分只有1%的被調查者選擇了1000元以下。而對于“獲取高薪的條件”,認為學歷為首要因素的最多,達到了總人數的24%,18%的人認為是所學專業,17%的被調查者傾向于工作經驗,認為是個人能力和重點學校者分別占了14%和13%,另外7%選擇業績,6%選擇了良好的上下級關系,極少一部分人1%選擇了公司規模。最后,對于“雙專業學生的求職傾向”,希望從事軟件相關行業就業的占了20%,選擇非軟件相關行業就業的占了總數的37%,認為兩者皆可的有30%,最后13%被調查者則傾向于另選其他行業。
二、結論和對策
(一)分析結論本次問卷調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就業思想,通過對以上數據的分析,發現了一些問題:1、大學生對于就業的關注方向存在偏差。從問卷中發現,大部分大學生對于就業關注較早,甚至有相當大一部分學生進入大學校門前就已開始關注就業,但由于受社會信息誤導和自身分析及應對不足,持積極態度者不足四分之一,有相當多的被調查者對于就業前景態度一般甚至偏下,直接影響了其在就業過程中的活躍度和動力。還有一部分學生通過關注得出的結論是獲得高薪的最重要條件是學歷、是否重點大學等因素,而忽略了工作經驗及個人能力水平方面的提升,這些都阻礙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2、部分大學生心態消極。從調查問卷中的畢業后方向選擇上,可以看到相當大一部分學生選擇了考研,而從另一項問題選擇考研原因中占據比重最大的不是喜歡學術研究,留戀學院氛圍等積極因素,而是就業壓力過大這一選項,還有一部分則是因為同學考研而非帶著足夠主觀意愿地選擇了考研。這樣的心態不僅嚴重影響了其在考研準備過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動力,直至最終的考研成績,還浪費了就業的準備時間和機會把握,對順利就業造成了消極影響。3、部分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調查問卷中有一項為是否愿意去西部艱苦地區就業,選擇很愿意去的達到了16%,而在另一問題擇業首選地區時,選擇西部地區的只占總數的3%,而在擇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一題中,工作地點和生活環境占了最大比重,說明了大學生的吃苦精神并不堅定,遇到安逸選擇時會有所動搖。4、就業時主觀動力不足。從選項中可以看到對于大學生擇業過程影響最大的是父母,而不是輔導員、校友、任課老師這些通過自身接觸的就業媒介,而且大學生了解就業信息途徑和求職途徑比較集中于校園范圍內,能夠走出校園這個固定范圍,主動尋找收集就業信息增加視野寬廣度以備有更好選擇的較少。對于困擾求職過程的問題,很多學生選擇了缺少社會關系、學校就業指導不夠、缺乏工作經驗這樣的相對客觀因素,而忽略了主觀能動性,沒有認識到自我在實踐中的提升才是就業的關鍵。
(二)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的對策1、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就業技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其主要表現為:一是要加強學生的職業素質意識,引導學生自覺鍛煉和提升自身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二是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三是要積極鼓勵學生在加強專業學習的同時主動參與社會實踐,將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2、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結合當前就業形勢,做好大學生的擇業觀教育,這在大學生就業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就業期望值過高、缺乏吃苦耐勞精神、過度注重工作地點等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這要求高校教育學生正確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一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特點。要求學生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拋棄一個職業定終生的傳統觀念;二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趨勢。要求學生樹立就業大眾化的觀念,消除天之驕子的優越感,正確認識自我,找準職業定位,調整就業期望值;三是當前就業環境。要求學生樹立競爭意識,鼓勵畢業生充分利用當前國家政策,以積極的態度主動投入到就業市場中進行就業競爭。3、積極培養學生的就業意識和思維大學生就業教育要貫穿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過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使學生明確接受大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自身成才,進而為順利就業和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一是要就業指導課程等對學生加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就業意識;二是要發揮專業教師、學生工作隊伍的作用,幫助學生正確對待專業學習與就業的關系,盡早樹立以學習為就業職業服務的觀念;三是要引導學生關心、關注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使學生及早做好就業的思想準備。
作者:李林單位:大連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