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內外大學生就業結構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國內大學生就業結構研究
國內學者影響大學生就業結構的因素有很多,如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地區結構、技術創新等,但產業結構對就業結構的影響是最直接,也是最明顯的,產業結構決定總體就業結構。但同時,經濟結構、地區結構、技術創新等因素對就業結構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視,甚至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這些因素在局部勞動力市場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岳昌君認為大學生就業難主要體現在結構性矛盾上:從階梯型勞動力市場結構看,城鎮就業人口小于非城鎮就業人口;從行業結構來看,各行業就業規模的增長幅度很不均勻。
1張志奇通過對行業就業彈性和就業結構偏離度的定量研究后指出,產業結構是影響就業分布和數量的重要因素,同時作為各行業產出間的比例關系,它也受到要素投入———包括就業的制約。周源,馬煜天對產業結構演變影響我國就業的單因素模型進行研究后提出,第一、三產業對大學生的影響大于重工業化對其的影響,而重工業化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第一產業不有利于大學生就業。
2何德旭、姚戰琪還通過時間序列數據分析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兩者之間的轉型速度,結果顯示,就業結構轉型大大滯后于產業結構,也就是說就業結構是根據產業結構而被動調整。馬云澤、吳昊坤也得出類似結論,他認為,由于產業結構的變動發端于經濟內部,其對人才的需求變化往往具有較大的靈活性,而人才培養機制則是被動地適應社會的需求的,這就導致剛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高校畢業生所具備的知識儲備無法迅速隨社會需要作出調整,因而造成高校畢業生的失業問題。并且,經濟結構變化越是劇烈,產業結構調整越是迅速,這種即時的失業問題也就越嚴重。由此可見,準確掌握產業結構信息對降低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具有重大意義,這也是研究大學生就業結構指數的重要出發點之一。
除產業結構外,地區結構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結構失衡的重要因素。王光棟、葉仁蓀從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人才素質角度分析了就業結構特點,指出,中西部地區工業化水平大大低于東部地區,而工業水平直接影響到該地區就業吸納能力,導致中西部地區失業人員增加、人才流失嚴重;從從業人員素質來看,東部地區大專及以上從業人員數量東部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李乃偉、衛海燕將我國31個省區劃分為四大區域,分別對這些地區的GDP和三大產業就業比重進行了分析,其中京津滬地區人均GDP大于20000元,第三產業就業比重(41-61%)>第二產業就業比重(31-42%)>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小于21%);遼冀黑蘇浙閩魯粵地區人均GDP在9000到200000之間,第一產業就業比重(31-49%)>第三產業就業比重(25-38)>第二產業就業比重(24-34%);晉吉皖贛豫鄂湘瓊渝川陜青寧新內蒙古地區人均GDP在5500-9000元之間,第一產業就業比重(46~62%)>第三產業就業比重(20~35)>第二產業就業比重(3~25%,瓊9.16%);桂黔滇甘藏人均GDP小于5500元(藏為6093元),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大于61%)>第三產業就業比重(17-29%)>第二產業就業比重(6-14%)。
二.總結
通過對國內外大學生就業結構問題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3個方面的結論:
1.目前,國內外都面臨著嚴重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就業結構成為當前國內外研究就業問題的新趨勢。國外的經典就業理論、定量分析、數學模型為研究結構性失業問題提供了寶貴資料。
2.產業結構是影響就業結構最直接因素,產業結構決定總體就業結構。因此,研究就業結構問題重點是研究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關聯性作用,同時也要兼顧地區結構、經濟結構、技術創新等因素。
3.造成大學生結構性失業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調整速度過快、信息不對稱、技能不匹配、大學生就業期望過高。構要解決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問題,一是要加強大學生就業培訓,包括崗前培訓、上崗培訓、再就業培訓等;二是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投入,第三產業對大學生的就業吸納能力最強;三是高等教育要與市場接軌,閉門造車只會加重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四是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建設,信息建設是最基礎,同時也是最關鍵的內容,信息的準確與否直接決定決策和行動,大學生就業結構指數的研究也正是基于以上實際需要而開展的。
作者:林浩波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數理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