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階段大學生就業問題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大學生就業難的供求關系分析
大學生就業難,主要體現在初次就業搜尋過程中遇到的就業困難,諸如缺少實踐經驗,遭遇性別歧視,面臨專業不對口,以及學校聲望低、個人期望值高等因素對就業搜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大學生就業難,可以從大學生就業群體總量上和群體質量上兩個方面來分析與思考。大學生是勞動力市場一個數量龐大的供給群體,勞動力市場對其需求包括勞動力總量的需求和質量的需求。
1.1總量需求和質量需求的就業難困境從勞動力總量需求上看,體現在大學生就業供給總量超過了需求總量而導致就業困難以外,大學生就業困難主要原因還有很多,其中最為重要的兩點原因是:①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使以吸納就業為主體的中小企業經營困難,一些企業破產或者關閉,企業用工數量減少,從而減少了對大學生的需求;②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盡量少用人,尤其是《勞動合同法》頒布以來,企業用工成本大大增加,使得企業不敢輕易大量雇用工人,尤其是在面對大學生就業群體時,由于大學生維權意識較重,企業意識到雇傭大學生的成本比雇傭普通的農民工高,因此,一些企業寧愿雇用農民工也不愿意雇傭大學生。從勞動力質量需求上看,就業難體現在兩個方面,表現之一,就業的性別差異上存在著明顯的區別。畢業季,企業在用工上普遍認為女性勞動生產能力弱于男性,存在對女性的就業歧視,尤其是對女大學生的就業歧視表現更為明顯,企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對男大學生的偏好越來越明顯,且呈現出越來越嚴重的趨勢,結果是,女大學生就業呈現逐年難上加難的趨勢。表現之二,企業在招聘人才的時,往往依據學校聲望來進行篩選,并且普遍認為聲望高的學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質量好,因此,那些學校聲望低的大學生往往被排斥在就業機會之外。
1.2就業難與高等教育產品供給乏力從勞動力供給角度看,大學生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勞動力供給群體,隨著我國高校的擴招,高校大學畢業生人數連年攀升。擴招導致大學新畢業生的勞動力參與率下降。有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4月,只有35%的畢業生簽訂了就業協議,而2012年同期該數字為47%,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從2000年開始,中國高等教育擴張明顯,截至201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了699萬。不過,在我國,具有大學以上學歷者占全部勞動者的比例非常低,但仍然發生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的問題。大學生就業難,除了企業用工減少和部分企業的用工性別歧視外,高等教育也有其自身的諸多問題。大學生就業群體是高等教育生產的“教育產品”。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學校評價體系定位(如人為設置的985、211、非211等學校定位)、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創業教育及創業訓練等方面尚存在諸多問題,加上高等教育專業結構的不合理性,大學課程設置的落后性,課堂教育缺乏實習環節,創業教育落后等,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知識結構、綜合素質、就業搜尋能力以及對就業市場的適應能力。美國經濟學家R•索洛對美國的研究表明,二戰后,美國勞動力數量的增加并不多,但它發達的教育提升了勞動力質量,從而使勞動力對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中國正好相反,較低的勞動力質量使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絕對優勢沒有顯現,高等教育的學歷比較優勢也沒能體現出來。當前表現最明顯的是某些企業的技術、機器設備以及管理方法更新換代速度加快,企業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企業對外開放程度加大,隨之而來的是企業真正需求的是有終身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的人,需要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和有一定實踐經驗的管理人員。反觀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其注重的是素質培養,素質教育理念仍比較盛行,目前仍在實施通識的教育培養方式,與企業的對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并且,高等教育中對就業關注的程度還遠沒有被提升到教育制度操作層面上來,創業教育、創業訓練、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就業服務等教育體系尚不完善,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實踐經驗尚缺乏,高等教育培養方式與市場需求對接的渠道連接不順暢。總之,高等教育生產的“教育產品”未能與企業需求的勞動力產品相匹配,于是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一方面部分企業招不到人,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又找不到工作,這樣的矛盾局面持續多年。
1.3就業難體現在初次就業搜尋過程中大學生初次就業搜尋是指大學生在勞動力市場中,對于未來的工資因素和非工資因素綜合考察的基礎上,為獲得一份工作或者是“更好”工作而進行的不斷找尋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持續一段時間,甚至是更長時間。如果找尋時間過長,可能被認為是“就業難”的表現之一。另外,決定大學生工作搜尋時間長短的因素除了大學生本人要求的“合意”工資因素外,一些非工資因素,比如就業性別、學校聲望、實踐經驗、專業對口、就業指導等也影響到了大學生的就業搜尋時間長短和就業搜尋的成功與否。高等教育作為非工資因素,其中包括了學校聲望、高等教育提供的課程設置、專業對口、就業指導、就業服務、創業教育、實踐經驗等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事實證明,高等教育因素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影響到了大學生就業搜尋時間的長短和就業機會的獲得。
2基于就業難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反思
基于高等教育視角來看大學生就業問題帶來的反思是,高等教育體制的需要做進一步完善和改革,需要以大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更新,更需要教育體制與社會需要的適當對接,使高等教育能夠真正培養出社會有用之人。
2.1高等教育本身需要進一步改進從高等教育對畢業生就業搜尋的影響,考察企業勞動力市場需求,也要考察大學生勞動力供給,并且從質量上進一步考察高等教育對就業搜尋的影響程度,分析大學生就業難存在的問題及如何解決。在學校聲望定位、專業設置、學科建設、就業指導、就業培訓、就業服務、創業教育、創業訓練、女性支持等方面充分挖掘,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要進行思考。關注高等教育在大學生就業搜尋過程中的角色,更能體現出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作為家庭人力資本投資的最后一個環節至關重要,當前,我國家庭對大學生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期望與就業成功與否直接相關。大學生人力資本存量表現出來的異質性體現在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實踐經驗等,這些人力資本更需要在高等教育制度下得到鍛煉和提高。
2.2高等教育需要關注就業的性別差異在高等教育影響就業搜尋的基礎上,考察性別就業差異問題,尤其是大學生初次進行就業搜尋時就業性別差異的表現及結果,從而關注女大學生就業搜尋時的種種表現和存在的問題,尤其是性別歧視問題的關注,最終要考察高等教育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專門為女大學生就業提供教育在制度上的支持和操作層面上的指導。更進一步地,考察高等教育中對性別差異的就業能力提升問題上,高等教育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女大學生在就業搜尋上所面臨的困難要比男大學生多,所面臨的性別歧視更是非常普遍,那些學校聲望低的女大學生的就業更是異常困難,就業的兩性平等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必須再次重提,學校聲望的差異性必須逐漸減少。高等教育所能承擔的責任是,要通過教育制度中為女大學生提供女性就業能力提升的相關實踐,通過不斷扶持學校聲望低的高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使其更好地發展。要關注女大學生就業搜尋過程中遭遇的就業歧視問題,以及高等教育在女性就業問題上教育制度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這對于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無疑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3高等教育應該關注就業性別歧視就業性別差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就業搜尋時的性別差異,主要指男性與女性在就業機會上存在差異性,女性相對于男性而言,在就業搜尋時受到的歧視更大,獲得的就業機會和男性相比更小。另一方面是就業過程中的性別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工資收入差異、晉升機會差異、職業隔離等,與男性相別,女性在就業過程中,“同工不同酬”現象仍然存在。在職業晉升上,女性更存在天花板現象,一些好的崗位和職位更是把女性排斥在外。總體來看,盡管男女有別,盡管一些職業和崗位確實適合男性而不適合女性,但是,總體而言,就業的性別差異性更多地體現在就業搜尋過程中的性別歧視上,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受到的歧視更大,所獲得的就業機會少,其結果是損害了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公平,對于女性個體不利,對于社會的兩性就業平等更是具有不良的影響。
2.4高等教育制度需要提升就業服務高等教育提升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搜尋能力,應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要為社會需求服務。高等教育提升就業搜尋能力應借鑒國際經驗,通過借鑒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等國家的經驗,為我國進行完善高等教育制度提供啟發,并根據中國國情,提出符合國情的幾點可能的措施:通過均衡教育資源、加大對非重點大學的投入,以縮小學校聲望帶來的差距,進而減少統計性歧視帶來的就業難問題;通過提升高校就業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來縮短就業搜尋時間、減少搜尋成本;通過實習與學習結合機制的完全確立,使大學生具備實踐經驗,提升就業能力;通過以產業、行業促進高校專業設置的改革來使專業更符合社會需求,使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能夠對接,完成教育為社會服務的使命。
2.5高等教育需要關注女性素質培養女大學生在初次就業搜尋過程中,總體上處于弱勢群體地位,勞動力市場的一些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勞動力市場中,對女性的性別排斥和歧視依舊蔓延,從高等教育研究的視角,高等教育需要考察本身在大學生就業搜尋過程中所起到的影響,高等教育本身需要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所應擔負的責任,并要不斷地發揮促進就業的職能。高等教育制度中需要不斷地改進素質教育、能力教育、就業教育等來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尤其是女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適應能力,增加女大學生的就業機會,提升女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使女大學生就業不再是難題,使性別在就業機會上盡量趨于平等。
作者:班曉娜單位: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