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同伴健康教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探索網絡社區支持下的同伴健康教育開展,提升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該項目組依托國家專題教育社區平臺,立足當今大學生健康教育中的敏感問題,以艾滋病宣教和控煙為突破口,提煉出“4E+5F”的“線上+線下”混合同伴健康教育干預模式,通過對同伴志愿者的遴選和培訓,以小組為聚合、輔助激勵和淘汰機制,進行健康素養促進研究.經比較驗證,發現網絡支持下的同伴健康教育活動,有利于青年學生健康知識的重建和信念的轉變,較之傳統單純線下同伴教育的開展具有明顯優勢.
【關鍵詞】:網絡社區;大學生;同伴教育;健康素養
大學生是知識層次較高的群體,本應具有自主獲得健康知識和良好行為生活方式塑造的能力,然而近年來多種調查顯示,我國在校大學生的“健康素養”水平不容樂觀,知信行分離嚴重[1],多數在20%上下徘徊[2G4](2017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14.18%).同伴健康教育是近年來在我國青年人群中開展較為廣泛且切實有效的一種互助式健康教育方法,其在某些知識和技能的有效傳播和持久性方面,較之傳統課堂教育有著明顯的優勢[5].在當今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網絡在促進同伴教育的作用方面,愈來愈引起諸多學者的關注[6],然而,借助網絡社區拓寬同伴健康教育活動的模式還較為少見.該項目組依托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專題社區”,申請創建了大學生健康能力促進社區(以下簡稱健康能力社區),并在同伴志愿者的培訓和線上、線下活動開展方面,進行了如下探索與嘗試.
1社區建設
1.1搭建概述
基于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專題社區”模塊于2017年組建健康能力社區,社區以在校大學生為服務對象,以“提升學生健康自護能力,助力大學校園學生衛生工作開展”為目標,社區口號是“并肩攜手,共捍健康”.為促進社區有序、良好發展,在建設初期,項目組即制定了«大學生健康能力促進社區建設與管理方案»,方案中明確了社區發展的目標、擬解決的關鍵問題、社區角色及小組劃分等.同時,社區建設團隊面向國內高校發起了“健康素養提升倡議書”,提供«大學生健康能力促進社區“小組”建設申報書»和«大學生健康能力促進社區“活動”開展申報書»,并為參與院校團隊制定有«大學生健康能力促進社區活動設計指南».健康能力社區自上線以來,截止2018年12月底,社區成員規模已達到1586名,總訪問量18376,小組數15個,社區累計活動數40個,共產生社區資源800余條(其中小組資源80余條,活動資源700余條),文章600余篇,先后加入的高校有6所.
1.2活動設計
基于健康能力社區開展的同伴教育活動通過線上和線下同步實施,同伴志愿者遴選出后加入社區小組,配合組長開展系列活動,專家和教師適時推動和指導線上和線下活動的開展,并對綜合干預效果實時評估,不斷改進和完善活動策略(如圖1所示).在活動的具體開展上,采取“4E+5F”同伴健康教育模式(如圖2所示):“4E”即基于健康能力社區依托網絡平臺開展的“宣傳、示范、互動、總結”四個基本流程,“5F”即線下面對面(facetoface)開展的“暖場、脫敏、主題、互動、升華”等五個基本環節.“4E”流程基于網絡平臺率先開展宣傳,同伴志愿者在引領示范中,適時開展線下活動,并將活動成員積極引入到“4E”流程中.線下“5F”環節是線上“4E”流程的一部分,起著關鍵的助推作用,線上“4E”流程同時又是線下“5F”環節的一個延伸和拓展.通過“4E+5F”同伴教育模式的開展,大學生間的團體健康干預效果可得到有效放大和推動.圖2網絡社區支持下的“4E+5F”同伴健康教育活動模式
1.3活動實施
1.3.1同伴志愿者的遴選與培訓為給健康能力社區招募好的“領軍人物”以及“優秀小伙伴”,從2018年4月份起,項目組即借助國家衛生和計生委編制的“中國居民健康素養調查評分問卷”(以下簡稱“問卷”),從在校大學生中進行初選(問卷得分要求≥80分),然后結合面試進行復選的辦法進行.面試從認知態度、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篩選率控制在50%以下,最終在校大學生“同伴健康教育者”的選拔率為7%左右.每學期初(開學后前3周內)進行一次,從而保證社區小組優秀同伴志愿者的不斷加入和補充.項目組以當前大學生健康問題中具有較高敏感性和普遍性的“艾滋病”和“控煙”兩個主題入手,在對同伴志愿者的管理上,采取了“線下社團”模式,即由各學校選出社長和若干人員組成.為保障線下小組活動的開展質量,每個社團控制人數在10~15人,線上全部加入健康能力社區中的相應“同伴志愿者小組”(進行相關培訓活動資料的查閱學習和交流),線下聘請專家或校內專業教師對其進行跟蹤指導和培訓,內容包括“相關健康主題的核心知識”“同伴教育組織方式與干預技巧”等.
1.3.2社交工具的創建在社區平臺現有功能的基礎上,為方便小組成員之間的靈活溝通與實時交流,社區項目組創建有支持活動信息實時推送和交流的微信公眾號(dxshealth)和QQ群(901246052),同時,鼓勵各個小組創建自己的QQ群或微信群,通過這些社交工具的輔助應用,有效增強了同伴教育者與社區其他成員之間的“互動粘性”.
1.3.3活動內容與形式國家相關“健康防治日”一般在前后一周都會有較多的媒體宣傳和報道,項目組積極鼓勵優秀的同伴教育者(包括各院校指導教師)抓住這個社區活動的“助推劑”,提前1月進行相關活動的規劃申報(包括線上和線下活動的設計),經過課題項目組專家審核通過后,給予一定的活動資金支持.迄今,基于社區平臺,健康能力社區先后成功開展了“我身邊的控煙故事”“健康素養征文”“生命急救”等10余個活動.健康能力社區的活動形式基于前面所述的“4E+5F”的模式,線上和線下交錯進行.線下,以同伴志愿者為主導,通過“分組討論”“制作板報”“辯論”“游戲”“話劇”“問卷調查”“提問”“表演”“心理測試”等形式開展;線上,主要是通過社區平臺,借助社交工具,在同伴志愿者的示范引領下,激勵社區成員加入論壇交流和文章分享.專家和教師在活動過程中(包括線上和線下),根據時機適時介入,進行指導和總結提煉,從而真正提高社區成員的參與式學習和認知等能力.
1.3.4激勵與考核為充分發揮同伴志愿者的示范引領作用,增強社區吸引力和號召力,每月和每學期社區都常規進行“社區達人”評選;每年度按照計劃開展社區“健康素養提升之星”比賽,具體包括“知識競賽”“博客創建”和“征文”等,并根據活動組織和開展情況,對優秀同伴志愿者進行表彰.同時,項目組對每個活動申報方案均嚴格把關,要求評價盡量做到客觀、可量化,線上評價常用指標包括活動成員人數、資源數、文章數、發帖量(含總量和人均發帖量)以及回帖量;線下評價常用指標包括活動次數、參與人數,同時進行滿意度調查.
2效果評價
為檢驗健康能力社區的綜合應用效果,項目組分別于2017年12月和2018年12月,對加入社區的657名在校大學生成員(為非同伴志愿者)進行了前后兩次在線健康素養水平跟蹤測試調查(依據2013年«中國公民健康素養調查問卷»,總分或各維度分≥80為具備健康素養或具備相應維度能力),626人前后測評符合要求(有效回收率95.3%).對樣本前后數據差進行配對t檢驗,結果顯示,參與社區活動后的大學生健康素養整體水平(26.54±1.62)較之前(15.87±1.21)差異顯著,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62,P<0.01).具體從健康素養的三個維度(即基本健康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和六類問題(即科學健康觀、傳染病防治素養、慢性病防治素養、安全與急救素養、基本醫療素養、健康信息素養)上進行比較,發現加入社區成員學生較之前亦均有顯著性提升(P均<0.01)(如圖3、圖4所示).
3討論
近年來,隨著“健康中國”戰略地位在我國的逐步確立,作為衡量民眾健康的重要指標—健康素養也愈來愈被國家層面所重視.大學生是獲取知識的優勢群體,也是科技興國的主要新生力量,其健康素養無疑在整個國民中起著重要的示范和引領作用,不僅關乎自身體質,也會波及未來的家庭和社會領域.我國教育部于2017年6月的«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高校健康教育重在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提高學生的健康素養和健全學生的人格品質”,在開展中要遵循“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協調”的原則,“把學生參與健康教育活動納入學生志愿服務管理”.同伴健康教育在推動當今大學生健康能力養成和素養提升方面,確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是其活動質量的控制和效果的持久性是普遍面臨的困難,結合網絡社區的特性,該項目組認為,在具體應用和推進中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特別關注:
3.1培育“核心人物”是關鍵
健康能力社區角色眾多,包括專家、管理者、教師、同伴自愿者和學生.最初在“核心人物”的確定上,項目組是以教師為主,但隨著一些活動的開展,發現成員比較被動,溝通上也有距離,于是將“核心人物”逐步轉向以學生為代表的同伴志愿者,并讓其自主創建活動,成為小組組長.因為,同伴志愿者經過了選拔和階段性的培訓,其在相應健康素養的認識和執行能力上要明顯優于同齡學生成員,這種落差可幫助同伴志愿者樹立足夠的自信和威信,并能夠將自己的認識和經驗有效傳遞并影響其他成員,從而逐漸提升整個活動小組人員的健康素養.
3.2營造“歸屬感”是重心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中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自我實現[7].為了增強健康能力社區的“歸屬感”,我們起初是通過文獻查閱和調查,逐步摸索高校大學生在健康行為方面的“痛點需求”,即哪些健康問題是他們最為困惑、迷惘而又不易做到的,然后迎合這些需求去組建活動小組,并給予適當的比賽激勵.
3.3堅持三個“一”是保障
有效的活動是保證優質原生資源和再生資源產生的必要前提.項目組對活動嚴格把關,始終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對活動提出了三個“一”的要求,即“一方案一線下一總結”,即每個活動在開始前,必須提供初期活動方案(包括活動的目標、任務、流程和規則),在互動實施期間必須在成員中開展一次線下輔助支持活動,并于臨近結束期,根據實際開展情況撰寫總結報告,對原有方案進行評價、修正和完善,上傳到社區“活動資源”中,以為后續或類似活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岳姝婷,代曉霞.大學生健康素養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醫學地理分冊,2016,37(3):280G286
[2]趙躍媛,張耀勻,白雪,等.中國在校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的Meta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6,20(3):290G298
[3]劉虹伶,劉可,劉倩,等.我國高校醫學生健康素養的研究進展[J].職業與健康,2016,32(22):3143G3146
[4]王晶晶,王凱強,白羽,等.醫學院校大學生健康素養現狀及其內部通徑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7,33(5):416G420
[5]韓云濤.同伴教育在學校健康教育中的運用[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1):77G78
[6]陳明.在性病高危人群中采用“同伴教育”推廣STD/HIV“網絡干預”戰略的社會效應研究[A].華東六省一市第八次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杭州: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2007:2
作者:劉國良 劉建濤 李艷 王慧霞 單位: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預防醫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