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理教學課堂調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同時也是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蘇霍姆林斯基)①,更重要的是中學地理教材蘊含著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方法調控情感氣氛,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思想感情。創設最佳狀態,實現情感體驗,使學生以高情商的主體角色參與學習活動,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導演者),在教學中必須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和調控課堂情境,使課堂情境與教學內容高度融洽和諧。情境的調子不可太低而激不起學生情感的波浪,也不可過于夸張失之真實。
那么,如何創設和調控地理教學的課堂情境呢?筆者簡介如下幾種方法:
(一)創造導入情境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具有藝術性的開場,往往能先聲奪人,起到搭石鋪路的橋梁作用。如在講“長江”一課時,放映《三國演義》主題曲,傾聽著“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興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雄壯的歌曲,欣賞著長江的磅礴氣勢,讓學生的思想遨游在藍天碧海之間,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諧的課堂氣氛舊營造起來了。
(二)實驗法激趣創情境
借理科實驗教學的直觀性來解決課文的重點、難點,以激起學生情感波浪。例如“地球的運動”一節始終是學生的難點,在農村電化教學難以實現,學生很難憑空想象地球繞日公轉。于是用一個地球儀、一個臺燈(直立式)演示地球的運動。地球儀對著燈光,繞著地軸自轉時,地球儀上有什么現象?然后再虛擬地球的公轉,把地球儀移動到不同的位置,觀察地球儀表面受燈光照射的情況。然后讓學生自己演示一次,再讓兩個學生用自己的身體當地球和太陽演示一次。學生在愉快的演示實驗中,“地球的運動”這一知識點就迎刃而解了。學生學得輕松,老師教得輕松。
(三)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質疑”,以產生“轟動效應”,使每個學生積極思考,活躍課堂氣氛,達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例如在講“臺灣”一課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臺灣是祖國的寶島,如果有一天你到臺灣去,好客的臺灣人會給你吃什么飯?吃什么菜?喝什么?吃的飯是咸還是淡?分別時會送你什么禮物?簡單的問題實則蘊含了臺灣豐富的資源。學生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各抒己見,互相爭辯,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出正確結論。采用此法要選準所投之“石”(問題),否則就有可能激起“渾浪”,攪亂課堂。
(四)直觀圖象創情境
地理教學中,黑板略圖可以用于輪廓、地形、河流、工農業布局等圖形的描繪,直觀的圖象再加上形象的描繪創設出人意料的情境。如講述“湖南省”一節時,老師在黑板上描繪出湖南省的輪廓圖,讓學生觀察并發揮想象,湖南省的輪廓圖象什么?學生各有所說,老師講述老師的觀點,自古以來湖南出美女,輪廓圖就象一位美少女的側面像,觀望著西部美麗的云貴高原。再指點出眼睛、鼻子、下頜等部位,這時學生的注意力就不由自主的吸引過來了。
(五)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運用多媒體借助聲像創設情境。多媒體教學直觀性強,視聽提供較多的信息,有利于解決教學難點。多媒體由于能突破時空的限制,能變靜態為動態,省時省力,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個輕松的課堂學習環境。因此恰當的運用可以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從而突破教材的難點,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六)結合熱點創設情境
隨著教改的深入,學生的求知欲不斷增強,并表現出對生活各個方面領域的關注。在地理教學中,穿插一些國際社會熱點問題,將能極大的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講述“日本”時,可以聯系日本當前修改教科書,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甚至把中日戰爭的責任推給中方等事件,認識其本質,并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結合這些熱點問題,使學生思維進入亢奮狀態,學習效果肯定是不言而喻的。
創設課堂情境是多種多樣的,不管什么方法,只要創造一種和諧生動的情境即可──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但要認識到不是課堂越“熱鬧”越好,而要看學生的心(情)和腦(思維)是否“熱”起來了。
二、地理教學課堂節奏的調控
一堂地理課的時間、空間是固定的,對每個老師都一樣,而不同的教師上課,效率、效果卻不一樣。這不僅與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口才有關,而且與教師的課堂調控有關。由于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用具、教學手段參與的復雜的師生知識傳遞、情感交流的活動,因而,活動中的因素只要有所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效率效果。教師既是活動中的因素,也是這些因素的調控者,他必須根據課堂的實際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調控,使教學活動循序漸進,層次分明,輕重得當。
(一)認真備課,合理分配教學知識點
一堂課總是有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這些內容是由許多知識組合起來的,它們有難有易,有輕有重。備課時,我們要認真研究,合理搭配,將它們分配到課堂每一個環節中。否則,教學時就會出現前緊后松或前松后緊完不成教學任務的失衡現象。
(二)掌握語言技巧,發揮語言調控功能
“語言是一條最生動、最豐富和最牢固的紐帶,它把古往今來世世代代的人連結成一個偉大的、歷史上活生生的整體。”(烏申斯基)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作用并非簡單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它還有著傳授知識,開啟心智,培育人格,調控課堂的特殊功能,它是維持學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節課的成敗關鍵之一。
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往往與教師教學語言呆板,缺乏藝術性有關。地理課涉及面廣,許多的自然現象、人文景觀,由于學生生活空間的限制,往往缺乏感性認識,使得一些教材內容也因此變得枯燥無味。教師不能停留在讓學生看教材、看插圖、死記硬背的方法上,而應對這些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異域民族的獨特風情等),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描述。如講述日本的富士山時,可以指導學生看課本中的彩圖,并介紹“富士山呈圓錐形,山頂的積雪就象秀麗的少女戴了一頂白色的草帽,繚繞的白云似一條白色的紗巾,更增添了富士山的嫵媚”。雖是寥寥數語,但卻起到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教師的語言是調控學生注意力的“工具”,教師要善于運用語言的效能,把教學內容準確、簡潔,有層次的表達出來。課堂語言的聲調高低、速度快慢,要根據教學內容及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重點內容可應用重音,放慢速度或者稍作停頓,也可以用輕聲,同時還輔之以簡單明了、形象的體態語言(面部表情、手勢等)使學生達到心神領會的境界。
(三)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熱烈而有序
課堂上死氣沉沉的“靜”不是我們所主張的,反之毫無約束“滿堂蛙聲”的熱鬧也不是我們提倡的“動”。課堂上的動靜結合是以激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認知潛能為目的的,以教師的能動調控為條件的師生雙邊活動的高度和諧。這里的動,不僅是學生口動手動,更重要的是腦動。動靜結合,有張有弛,在課堂過于寂靜時要設法激活,在課堂空前“熱鬧”時要設法歸于平靜,這樣課堂才能波瀾起伏,學生學得既認真又輕松愉快。
(四)堅持教學民主,放中有收,收中有放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充分體現他們的地位、意愿和作用,但又要服從教師引導調控,步調一致。學生可以在教師所控制的知識范圍內敞開思想,暢所欲言,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如分組討論、集體交流、答問、爭辨等,但不能過分突出個人的“意愿”,瞎說亂談──這就是放中有收。所謂“收中有放”,就是教師所控制的知識范圍不宜一成不變,應根據教學進展的實際放寬知識范圍,讓學生獨立思考,發表不同見解,沖破知識“禁區”。如果學生思維中萌發出新知識的幼芽,教師要及時予以鼓勵,激發他們向更廣更深的領域探求的熱情。
(五)把握節奏,調控課堂教學進度。
正常的教學進度是學生聽課時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條件。如果教學進度太快,則使學生感到匆忙而注意力不集中。相反,教學進度太慢,不僅浪費時間,還會導致注意力分散和注意力方向的轉變,影響聽課興趣,降低學習效果。一節課的教學節奏一般是:引入課題三分鐘左右,課題處理三十分鐘左右,課堂練習五到十分鐘為宜。其中課題處理是教學中的主要環節,費時較多,整個環節節奏須慢,但是課題內容也是有差異的,因而其中的節奏應視內容作快慢的相應變化。
三、地理教學中偶發事件的調控
“教育技巧的必要特點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馬卡連柯)③。任何教師在教學中都有可能遇到“偶發事件”,在出現“偶發事件”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機智,以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為依據,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主動地、不失時機地控制情勢,以扭轉被動局面。
(一)正確處理外界對課堂的沖擊,化不利為有利
課堂不是處在真空中,必然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和沖擊,諸如突然傳來的一聲響和突然闖進的不速之客等。教師要處變不驚,馬上摸清情況,迅速應對,將不利因素化為課堂中一個幽默的小插曲,讓學生稍作放松又回到教學中去。如:一位教師正在津津有味地講課,一位學生家長推門闖進教室給孩子送毛衣,全體學生都看著這位不速之客笑。教師見此情景,隨口念出了《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惟恐遲遲歸。”并說道:“好好上課吧,以實際行動回報家長!”教室又回歸了平靜。
(二)正確對待學生的“刁難”,化被動為主動。由于地理課的知識面包羅萬象,現代學生見識廣思維活躍,加之教師個人知識有限或備課考慮不周,課堂上經常會遇到一時答不上學生疑問的情況或因其他原因造成錯誤而被學生當場指出的尷尬場面。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在知識上的“刁難”,要誠懇地肯定學生的智慧和勇氣,同時可以利用學生解答這些疑問,變學生為老師。如:有一次,在講述世界人種的分布時,講到因紐特人,有學生在下面說愛斯基摩人,還有人說他們愛吃生肉,那是為什么,這時老師千萬不要以為學生是故意刁難,可以讓知道的同學回答,答對了,還問一問他從哪兒知道的,他會得意的說從什么地方獲得答案的。老師要肯定他的成績,因為這要從課外讀物中獲取,他知道說明他課外閱讀量大,為什么不表揚表揚呢?
(三)課堂上學生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良行為搗亂課堂,教師應仔細觀察區別對待,不應動口就“訓”、“罰”而影響課堂氣氛。
如果學生因無意而造成小搗亂或偶爾開小差,教師沒有必要采取行動去干涉,因為這種干涉比問題本身還具有干擾性。如學生集體因一個同學的鋼筆掉地聲暫時分散了注意力或兩個學生簡短地低語幾句,然后又把注意力轉到了課堂上,對此教師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無為而治。
如果學生的搗亂或開小差在重復發生或變本加厲時,或其行為波及面有擴大的趨勢,甚至會造成混亂時,教師必須采取行動,迅速地消除它。且盡量采用以下一些技巧把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引回到課堂的活動中來,沒有必要干擾課堂活動的正常進行。
1.用眼光暗示,學生在搗亂或開小差時總會不時地看看老師是否注意他,這時老師很容易通過眼光暗示來消除學生的搗亂和開小差的念頭。
2.用手勢、身體接近暗示,當教師用手勢或身體靠近的方式來交流和傳遞意見時,多數搗亂者都會自覺收斂自己的行為。
3.用提問或點名暗示,抓住學生注意力的最簡單方法就是提問或點名,這能迫使學生自動地集中起注意力,避免其搗亂行為。如果學生的搗亂行為影響較大,教師可直接糾正他們的行為,提醒他們應該遵守的規則以及教師的期望,指明他們應該去做什么。
地理課堂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它是多種因素協調運行的過程。只有合理的調控課堂教學才能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