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公平視角下的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體育課程中存在的殘疾群體,相較于其他學科的殘疾群體通常具有鮮明的外在特征,然而,體育課程中的殘疾群體在如此“醒目”的同時卻普遍被忽略,可以清晰直觀的發現其在日常課堂中凸顯出的不便與殘疾,卻沒有任何人對其進行指導與幫助。一線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目標后對殘疾群體不聞不問,甚至殘疾群體本身都對自己所處的困境習以為常。在教育公平越發引起人們重視的現在,應提高對體育課程中的殘疾群體的關注,真正的將教育公平落到實處。
關鍵詞:公平;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毋庸置疑,體育課程中的殘疾群體至今仍是一個并未得到足夠關注的群體,在一次次教育改革的進程中,一直都未受到合理的對待,僅以全體大學生的共性設置的課程對他們來說是不適用的。體育課程在一步一步的深化改革中,逐漸趨于完善,但在體育課程中“殘疾群體”的問題上,仍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隨著我國教育觀念的更迭,教育公平主張為每一個大學生提供適合教育的共同目標下,解決高等教育階段課程標準“殘疾群體”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1.“殘疾大學生”熟視無睹的困境
不可否認,現今的學校環境里,符合體育課程“殘疾群體”標準的大學生不占少數,“殘疾群體”的大學生可以通過科學有效的體育鍛煉手段,選擇適宜的運動強度與頻率,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改善自身的一部分問題,但是身處不利條件下,這部分大學生不會有自發的熱情去從事體育活動,需要他人的引導和幫助。在身體條件的束縛以及對體育認知的不全面影響下,這部分大學生多數不去進行體育鍛煉,或根本不去參加體育活動,但不通過體育鍛煉、體育活動,他們面對的問題無法得到緩解或改善,也就進一步對體育課程,體育活動喪失了興趣。這是一個難以靠自身努力脫離的惡性循環。統一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對這類大學生來說是不適用的,基本的課堂內容,課堂任務對他們都存有較大的難度。體育課程中“殘疾群體”在這樣凸顯的現實情況下,卻總是無法得到足夠的關注。在《課程標準》中沒有關于殘疾群體的界定、教育教學方法指導,也沒有其他文件補充。僅一帶而過的強調,沒有具體的細則,收效甚微。日常的教學中對這部分的大學生缺少關照,在政策層面對其關懷也滯留在“口號”上。當下體育課程中殘疾群體處境艱難,雖然在日常的不論是教學,還是各類體育活動中隨處可見,但依然“無人問津”。同時,體育課程中殘疾群體享有的教育資源是較少的,在部分教育資源上甚至是匱乏的。教學媒介資源類教材教輔方面,沒有為體育課程中殘疾群體教學提供指導書籍,教學人力資源方面,我國教師培養體系下培養的體育教師,基本能勝任日常的體育教學工作,但是對超出《標準》的“殘疾群體”大學生,教學是缺乏概念的,也是沒有章法的,不具備相應教學知識和教學經驗。雖然有特殊教育的體育教師存在,但也就存在于特殊學校中,對高等教育體育課程中的大學生依然不適用。
2.“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公平視角分析
體育課程中殘疾群體熟視無睹的現象最直觀的體現了《課程標準》里的“教育不公平”。首先在日常體育教學中,教師按班級進行授課,自然無法顧全到每一個大學生,讓每一個大學生都享有良好的學習體驗,這是一個普遍的的正常現象。而日常的體育教學是幫助“殘疾”大學生改善自身情況的主要渠道,需要對其有所“照顧”,引導其更好的參與體育課。但是大部分一線的體育教師對關照殘疾群體大學生并無覺悟和意識。究其原因,一方面,自然是指導文件上并沒有這方面的要求,僅有的提及無法引起足夠重視。另一方面,體育教學的各項環節都是精巧設置的,指導文件中沒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的補充,會讓體育教師無計可施。第三方面,沒有明確的文件規定,一旦這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出事,誰之責?學校、家長勢必將帶課的老師一擼到底,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這也直接打擊了老師的積極性,一碰到此類學生,直接放逐,不聞不問。導致熟視無睹現象的產生還有一個原因是體育課堂上的某些“約定俗成”。建國至今,肥胖大學生,瘦弱大學生和病障大學生等殘疾群體大學生每個學校都有,國家層面一直沒有針對他們的指導文件,體育教師對其不甚上心,漸漸的導致社會、學校對體育課程中殘疾群體的不便司空見慣,一直將其置于體育課堂的“邊緣”,甚至其自身對此也覺得“理所當然”,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
3.從教育公平視角探討殘疾大學生的體育教育
教育公平思想是馬克思教育思想的內核,作為我國基本教育政策之一,代表了我國社會當下的價值傾向。將教育公平從政策化走向實質化是我國教育事業現代化進程的必經之路。高等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符合入校標準的大學生,都能順利的參與,享有基本的受教育權利,是公平的。但是以體育課程為主體來討論教育起點,體育課程中殘疾群體則是受到了不公平對待的。促進教育公平,需要將教育資源等向相對殘疾群體傾斜,在當下的體育課程中,大學生的個體特征、個體差異一定程度的受到了掩蓋,雖然《課程標準》有強調對大學生要“因材施教”,但在具體操作層面難以實現,日常的體育課還是要以大局為重。在這樣的基礎上,欠缺考量大學生個體的身體差異,殘疾群體大學生本應該在課程之初就享有“資源傾斜”的補償,但實則在一開始就無人關注,也就從一開始就步入殘疾。同時,教育過程是一個需要抽象理解的整體概念,可以指為一節課的教育過程,可以指一個學期的教育過程,也可以指整個教育階段的教育過程。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教育目的是教育過程的核心。在體育教育這個進程中,體育課程中的殘疾群體,能按照這些課程目標的培養得到一定程度的知識習得,技能養成和社會適應鍛煉,說明對課程來說設置是合理的。綜上所述,建國至今,我國體育課程改革一直緊緊跟隨著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斷發展完善,有了很多成果,但是課程在對弱勢群體的關注上都有所欠缺。現今我國體育教育改革應注重教育公平,更多的關注到殘疾群體。羅爾斯在公平觀曾說過“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以最少受惠者的地位來看待和衡量任何的不平等”,這實際上就達到了某種補償效果。”也只有這樣繼續發展,我國的體育教育發展才會越加完善。
參考文獻:
[1]徐家林.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體育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4.
[2]姚宏茂.高校弱勢群體學生體育活動現狀調查與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04):88-90+94.
[3]吳燕丹,黃漢升.論大學特殊體育教育中的生命關懷[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05):90-94.
作者:楊秀芹 單位:滁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