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一學生假期生活狀態調查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大一新生的假期生活進行調查,發現他們的假期活動安排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缺乏合理規劃和安排。也有許多大學生對假期感到無緒和迷茫。通過分析原因,提出可行性建議:注重規劃、加強自我管理,成立大學生社會實踐機構,把社會實踐納入學分管理系統,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等,以引導大學生及早形成自我學習的良好習慣,自主合理地安排假期生活。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假期生活;活動安排
如何利用寒暑假去提升自我,應當是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要考慮的問題。大學生應當合理安排假期時間,使自己成為優秀的學生,為成為優秀人才作好準備,為貢獻社會作好準備。讓國家繁榮富強,使中國走進世界強國之列,是我們21世紀大學生的使命。然而據調查,實際上,大學生,尤其是大學低年級學生普遍存在著缺乏假期規劃,自我管理能力差的情況。在低年級大學生群體中,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自我增值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是明顯不足,假期活動中學習和充實自我的意識較淡。本調查試圖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假期活動狀況,從現狀出發,探索如何讓學生意識到假期時間安排的重要性,把學習的概念延伸到所有的時間段,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主管理、勤于實踐的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一、大一學生假期生活現狀的調查及分析
本文通過互聯網,以問卷調查為主,結合知網參考資料與學生面談方法,對廣東省3所高職院校學生中646名在校一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男生女生比例約為1:1,回收638份,有效問卷635份,有效率為98.2%。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假期活動的安排狀況,并對調查進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一)高職院校大一學生對自己的假期安排普遍存在不滿意
經調查,在本次假期生活中感到滿意和很滿意的僅有39.73%,剩下的60.27%的人或因迷茫無意識,或因制定計劃不周,或因制定后沒有執行計劃,未能獲得預想收獲,從而感覺不滿意。因為沒有了高中時期學校的硬性安排和老師家長的監管督促,大多數大一學生對初次接觸的大學假期,更多的是不知該如何度過的迷茫。
(二)高職院校大一新生假期活動較單一,以陪伴長輩為主
調查顯示有52.98%的大學生認為,子女當知父母恩,假期應以陪伴長輩為主,占被調查人數的過半。而只有20.53%的大學生更看重勤工儉學,希望利用假期時間賺些錢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至于認為“書中自有顏如玉”,假期應以學習為主的大學生,更是只占被調查者的9.93%。另外,有8.61%的人選擇外出旅游,陶冶情操增長見識。最后,有7.95%的大學生認為“人生得意須盡歡”,假期應該盡情地玩。由此可見,大部分一年級大學生在寒暑假都會選擇在家中陪伴長輩。
(三)高職院校大一學生普遍對假期生活缺乏規劃
68.67%的被調查者認為假期生活不用刻意安排,隨意就好;19.33%的人自覺制定了時間安排表;3.33%的人愿意向老師或學長請教該如何安排假期生活;6%的人愿意與朋友同學互相交流,互相借鑒;還有2.67%的人會與父母親友等反映并尋求他們的幫助。以上數據表明,大部分的一年級大學生忽視對假期的規劃,這樣很容易造成假期時間虛度。并且,在制定了假期計劃的學生中,也有50%的人因為自制力欠缺,并未按計劃執行。只有11.33%的大一學生自覺性強,他們認真制訂計劃并自律按計劃執行。由此可見大部分大一學生對假期計劃安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四)高職院校大一學生的假期實踐方式與動機呈現多樣化
據調查,有70.01%的大一學生假期安排受父母影響,他們或做兼職,或學習駕車,或學習經商。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假期實踐主要是增加社會工作實踐經驗以及鍛煉自己的能力。大多數人是根據能否學到實用的技能以及是否對未來發展有益,來選擇實踐的方向。同時,愿意在寒暑假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的人多達79.47%。但又據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的調查結果,大一學生打工的主要目的是:35%的人為了增加收入;36%的人希望自食其力;29%的人重視自身能力的鍛煉,對報酬持無所謂態度。隨著社會的多元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轉變,大一學生社會實踐的形式變得更豐富,據調查,4.64%的人選擇假期做家教;5.3%的人選擇做餐廳服務;3.97%的人選擇進工廠打短工;2.65%的人選擇做志愿者;19.87%的人選擇其它。社會實踐是大一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一條重要途徑。相當部分的學生希望到企業實習,他們認為這樣既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又可開闊視野。但同時又受限于自己較低的專業能力水平、較少的工作經驗,他們大多只能從事簡單的服務業工作,而兼職行業也有著詐騙風險,所以大部分的學生心里存在著想做不敢做的矛盾。(見表2)
二、反思與建議
(一)高職院校應從新生起進行細致的職業生涯規劃
良好的學習動力源自清晰的生涯規劃,學生應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并通過自身約束力來克服惰性。大學生的惰性,是因為大學期間學業壓力相對高中較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生活散漫無緒,從而逐漸形成散漫的生活習慣。兩三年的求學時光很短暫,高職院校應當組織大學一年級學生進行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由具有職業規劃資質和經驗的教師為學生進行指導,聘請校外相關行業的資深職業人士來校作介紹和講解,并組織學生到企業中進行行業認識學習,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結合本專業和社會需求,制定出個性化的目標計劃。目標計劃應當清晰、具有可實施性,并具有一定的彈性。計劃內容包括校內學習、課外學習、社會實踐、兼職、實習、畢業繼續深造等多種方式。
(二)高職院校大一新生應將假期時間納入職業生涯規劃并加以實施利用
在制訂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應當把寒暑假時間考慮在內。“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每年三個月的長假是一段不可虛度的光陰,須過得充實并且有意義,成為職業生涯計劃里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確定之后,應當嚴格執行計劃步驟,發揮自我管理能力。大學一年級學生在寒暑假來臨之前,應回顧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并做好假期行動的準備。高職院校在放假之前,也應當組織并動員大學一年級學生在假期里認真執行職業生涯規劃,并在假期結束后與其他學生一同檢查他們的執行情況。
(三)國家、社會和學校應建立機構組織協助大學生開展假期社會實踐
據調查數據顯示,多數大學生通過兼職以及開網店等各種方式來鍛煉自己。這既可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又可開闊視野,接觸社會,為日后工作積累社會經驗,但在我國客觀大環境下,如前文所述,多數大學生實際上難以獲得合適的兼職機會。有些其它國家在這方面做得較好,教務處會主導收集職業資源和合適的工作機會。在美國,有一個影響廣泛的“合作計劃”,又稱“卡迪拉克計劃”,是指高校與公司、非贏利機構、政府機關合作,讓在讀大學生定期到機構中參加一定階段的工作實踐[1]。
(四)高職院校應把假期社會實踐納入學分管理系統
社會實踐應當成為高職院校大學生假期安排的重要部分。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就是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種人才有著突出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的務實特點。所以,在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中,應當充分考慮社會實踐(包括但不限于兼職、實習、見習、下鄉、海外游學、創新創業)的安排。對于高職院校的大學一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剛進入大學,開展專業學習的時間不長,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很有限,所以適合他們開展社會實踐的機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此,高職院校大一學生可先側重于在假期加強對本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同時根據實際條件,酌情參加合適的社會實踐。學校可以推行社會實踐學分制,引導學生充分進行實踐。將社會實踐加入到課程管理中,讓每位學生通過社會實踐來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建立激勵機制,引導學生度過學習型假期;對假期勤工儉學管理制度進行規范,較好地實行崗前培訓制度;還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集體學習或者社會實踐、調研活動等[2]。考慮到大學一年級學生專業知識技術較淺,可適當減輕社會實踐在他們學分體系中的比重,幫助大學生提前走入社會。
(五)高職院校應倡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
學習不僅僅是指學校內的學習,更包括離開學校后在工作、生活中的學習。高職院校應該多方面倡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培養學生持續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學科研人員應當要起示范作用,以不斷學習的姿態出現在學生群體中,并聘請校外相關行業資深人士來校闡述持續自主學習在個人終身成長中的重要性。學習利己、學習為民、學習強國。
參考文獻:
[1]楊寶玲,吳敏.國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經驗及啟示[J].高等農業教育,2018(8):81.
[2]路晏伶,張秋玉.高校學生假期生活情況調查[J].教育與職業,2014(2):40.
作者:陳淼 單位: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