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英語教材課文導讀的情態系統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情態是語言人際功能的主要語義載體,是實現人際意義的重要手段。講話者通過情態對命題和提議做出判斷和評價。不同的情態資源體現不同的人際意義。大學英語教材中的課文導讀是教材編寫者與學習者交流所學課文主題的平臺。本文分析《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課文導讀中的情態系統發現,編者利用不同情態表達式實現交流信息、對話討論和勸說學習者等人際功能,進而構建和諧的學習氛圍。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文導讀;情態系統
一、引言
系統功能學派創始人Halliday認為語言是社會人的有意義的活動,擁有反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功能。這一功能被其稱為“人際”元功能。通過人際功能,講話者融入情景語境中,用語言表達態度和推斷,影響聽話人的態度和行為。語氣系統和情態系統是語言人際功能的主要語義載體,是實現人際意義的重要手段。相比較而言,情態系統理論比語氣系統理論更適合用來分析書面話語。李戰子曾指出,就書面話語而言,當話語事件不再是說話人和聽眾之間的面對面的互動,而是書寫的產品時情態而不是語氣應成為人際意義的主要成分。考察語篇的情態系統主要有兩個目的:弄清說話者對話語命題真實性所承擔的責任的程度和對未來行為做出的承諾和承擔的義務;了解說話者對聽話者和情景成分的態度,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的社會距離和權力關系等。大學英語教材中除了選編自英美報刊書籍的課文之外,一般還包括課文導讀和課后練習等內容。課文是語言知識的載體,課后練習是鞏固所學知識的平臺,課文導讀為教材編者和學習者架起溝通的橋梁,讓學習者認識到自己并非是閱讀教材過程中的唯一存在。這種人際關系能夠影響學習者接下來的學習進程。本文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情態理論為基礎,分析主流大學英語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課文導讀的情態系統,揭示該部分的特點和想要實現的人際功能。
二、情態系統
在功能語法中,情態(modality)和歸一性(polarity)這兩個系統相互關聯,對命題和提議進行判斷或評價。歸一性表現為“肯定”和“否定”,屬于概念功能。情態涵蓋“肯定”和“否定”之間的意義區域,包含諸如“或許”“有時”或者“可能”這些中間意義。情態系統用來實現人際意義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講話者對自己所講命題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做的判斷,或在命令中要求對方承擔的義務,或在提議中要表達的個人意愿。情態系統包括情態(modalization)和意態(modulation)兩種類型。根據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交際中的“交流物”可分為兩類:物品和服務;信息。當“交流物”為信息時,情態涉及信息的可靠程度包括概率(如possibly,probably,certainly)和經常性(如sometimes,usually,always),該類型被稱為“情態化”。當“交流物”為物品和服務時,情態指說話者對交際成功的自信程度。命令句涉及義務程度(如allowed,supposed,required)。提供句涉及意愿程度(如willing,anxious,determined)。該類型被稱為“意態化”。決定情態類型體現的是情態的“取向”(Halliday&Matthiessen)。情態取向表明說話人涉及命題的程度,可分為四種:明確主觀、明確客觀、非明確主觀、非明確客觀。明確主觀和明確客觀分別強調主觀性和客觀性,兩者由小句體現,是隱喻性的。處于兩者之間的是非明確主觀和非明確客觀,分別由情態動詞和情態附加語表達。每個情態表達都擁有一定的量值(value),表達一定程度的情態意義(概率,頻率)或者意態意義(義務,意愿)。Thompson認為情態量值表明說話人對命題或提議有效性的承諾或者施加較高或較低的壓力使其他人完成指令。
三、課文導讀
課文導讀是《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系列教材的主干教材——《讀寫教程》中每個單元的開頭部分。《讀寫教程》四冊共40個單元,內容涉及語言、文化、習俗、倫理、信息、科學、社會焦點等方面。其中人文學科類的主題所占比例為87.5%,自然學科類的主題為12.5%。課文導讀為一段100詞左右的語篇,由教材編寫者編撰。通過課文導讀,編者為自己選擇了一個言語角色——信息者,同時也為學習者分派了一個互補的角色——接受者。編者向學習者提供與課文主題相關的背景信息,并對主題進行主觀的判斷和評價,開啟兩者之間關于命題和提議的協商,喚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參與到對話題了解和討論的過程中去,為接下來的課文學習做好準備。
四、課文導讀中的情態系統
課文導讀中共有小句572個。具有情態意義的小句共計119個,比例為21%。其中情態動詞是用來表達情態意義的主要方式。含情態動詞的小句95個,含情態附加語的小句16個,含人際語法隱喻的小句4個,含情態形容詞的小句3個,由介詞短語體現情態意義的小句1個。課文導讀功能之一是提供文章相關背景信息,描述相關客觀現象,讓學習者對文章涉及的領域有所準備。這些背景信息是人類在不斷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總結積累下來的,然而客觀世界是無限的,其發展變化始終是先于人類的認知和理解。當我們用語言再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理解時,有時就不是那么信心十足,我們會想方設法在言語表達中給自己留一定余地而又不至于影響信息的傳遞。大量表概率的情態表達式的使用反映出編者嚴謹的治學態度。編者并沒有因為自身的學識水平遠高于學習者就選擇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表達。給予學習者思考和探索空間,激發對所學話題的興趣。在課文導讀中沒有出現明確的主觀情態,避免過于直白地向學習者灌輸觀點而引起其反感的問題。編者面對的交流對象是大學生,這一群體處于思想漸漸獨立的階段,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挑戰精神。太直接地暴露觀點可能會讓學生站到編者的對立面。編者主要選擇非明確主觀情態,這一情態的使用并非一定表明編者不能對所談論信息的真偽負起責任,它也可以是一種協商的標記,表明編者愿意與學習者分享、討論自己的觀點。學習者不會直接感受到來自編者的觀點沖擊,相互之間可以建立良好地交流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編者又肩負著影響學習者的意識形態,協助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任務,讓他們能夠對文章中所討論的話題有正確的認識。這就需要編者觀點和意識的介入。
五、結束語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課文導讀使用較多體現概率、非明確主觀取向和中低量值的情態表達。這表明編者希望通過減少絕對化的陳述、隱藏個人主觀情感和使用委婉的話語拉近與學習者的距離,構建平等融洽的話語關系,增強協商勸說功能,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構建以學習者為主的氛圍。
參考文獻:
[1]李戰子.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辛斌.批評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5]徐梅.大學英語教材跨學科內容研究——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讀寫教程)》為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5
[6]李杰,鐘永平.論英語的情態系統及其功能[J].外語教學,2002
[7]李杰,鐘永平.論英語的情態系統及其功能[J].外語教學,2002
[8]蘭杰.大學英語課文導讀情態取向分析[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
作者:胡亮 單位:宿遷學院